Artsy網站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Forbes)最近公開表示他對中國股市下跌會拉低全球藝術市場的擔憂。他的擔憂受到1990年日本在當時藝術市場崩盤中的角色的影響。當時的日本托盤買家推出了印象派市場,最終導致其他相關市場相繼崩盤。亞歷山大的擔心不無道理,但他將日本和中國進行的對比卻存在謬誤。

一方面,亞歷山大發現中國國內藝術購買力下降了30%(其實不論中國拍賣公司具體報出多少數字),中國買家在佳士得的參與度增加了47%。
日本在80年代的藝術購買往往都是為了獲得現金-印象派作品在日本商務送禮文化里可以算賄賂佳品。世界杯調查期間普京將畢加索作品當作禮品送給FIFA官方的行為其實跟日本有些相似。禮品腐敗也是中國國內藝術市場十多年來最意味深長的特色。中國政府正處在史無前例的反腐事業中。聯系反腐形勢和國內經濟下行的現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藝術交易數字下降的現象。
當富有的中國人在境外購置藝術品時,他們是在進行價值的儲藏和/或是對自己參與中國以外國際文化的一種證明。這么說來,中國藏家轉戰西方拍賣行和關注西方藝術是于國內藝術交易下滑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也許比亞歷山大所擔心的中國市場低迷將令一些關鍵藏家退出國際藝術市場的情況更為可信的,是中國的證券市場并不絕對中國商人的個人財富值。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如果低迷,也會仍然有極富有的富人調用足夠且大量的資金繼續購買西方藝術。(順便說一下,在次貸危機期間,美國和歐洲的藝術藏家是同樣的表現。)中國買家如若認為藝術品可以作為貨幣保值的方式,他們將刻意進行購買。如今,黃金明顯已經不夠可靠。
無論如何,亞歷山大的觀點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
整體下滑出現在artnet公布其前兩季度全球拍賣銷售報告之后。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拍賣數字同比去年下降30%。中國的此次下降引起全球拍賣市場縮水6%,盡管紐約地區今年實現了19%的增長。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佳士得在上周公布的前兩季度報告結果,其中顯示中國大陸買家有47%的增長。佳士得并未提供增長具體產生于哪塊市場的數據。在中國國內拍賣市場出現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中國富豪階層的頂端部分人群是拉動全球重點藝術品投資的動力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