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國慶
1956年生于大連市
畢業于貴州師范大學藝術系
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 碩士研究生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主要展覽:
1994年 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展覽 (中國)
1994年 中國美術館十人畫展 (中國)
1997年 參加走向新世紀第二屆中國青年油畫展 (北京 深圳)
2000年 參加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文化論壇2000中國風景畫繪畫展 (芬蘭)
2002年 參加中國當代藝術展 (奧地利)
2003年 作品《零度》參加現代繪畫7人展 (德國 柏林)
2004年 作品《消失的記憶》參加中國赴香港油畫展 (香港)
2005年 參加山水之間—材料與表現作品展 (北京)
2007年 參加中國名家油畫邀請展 (北京)
2008年 參加“材料精神的融會貫通”作品展 (北京798)
2009年 參加“藝術北京“作品展。 (北京)
2009年 參加“紅色記憶“藝術邀請展。 (上海)
2009年 作品《記憶深處的回響》入選全軍美展 (北京)
2009年 作品《固態的自由》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覽 獲獎提名 (北京)
2009年 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展 雅昌藝術網 (中國)
2010年 中國實力藝術家作品展 雅昌藝術網 卓克藝術網 (中國)
2010年 中國油畫藝術沙龍第一回展 (北京798)
2010年 船說--2010 油畫展 上海
2010年 亞洲藝術博覽會 北京
抽象意涵的推展與延伸——孫國慶作品漫談
馬一鷹/文
中國藝術界對抽象藝術、抽象藝術家的界定與判斷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及趙無極老先生“抽象藝術不可學、是一種完全的自然流露”的個人觀點的變味傳播,為抽象藝術的發展布上了一張無形的障網。

《苗女No.1》
隨意性、精神性、思想性、純粹性成為抽象藝術傳播中區別于其它藝術形態的一個個響亮的價值口號,有意無意中把抽象藝術推向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孤高和寡、遠離大眾審美需要的神秘寶座。
理論闡釋的誤導傳播,加上抽象藝術本身表現形式的僵化、單一與雷同,導致抽象藝術與普通受眾之間的溝通、交流受阻。

《寂夏》
抽象藝術理論的與時俱進和傳播已成為抽象藝術發展中的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與此同時,藝術表現形式也必須從西方抽象藝術開拓出的疆域中走出來,站在我們自己的大地上放眼四望,尋找西方藝術中沒有發現的東西;抽象藝術如何從被誤判了的神秘寶座上走下來與大眾握手成為人們的朋友,是所有抽象藝術家要努力探索的一個課題。

《第四堵墻》
近年來,抽象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中出現的“理性刻畫”不同程度地彌補了上述問題中的一些遺憾,這里的“理性刻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驗的概括和總結,而是一種超驗的、含有構筑意志的、具有永恒意味或崇高精神的對世界秩序的表達;這種表達的方式和目的是借助具象表現手法和技法表達整體藝術狀態上的抽象精神意境,即用一種局部寫實的視覺形態把審美主體從具象形態經驗中導引入整體的抽象精神審視中。

《物向何處飄》
孫國慶作品中復合媒材的使用以及“理性刻畫”與表現情感、情緒的前藝術主流和展示瞬時生命沖動及瘋狂的反藝術行為的后美術新潮形成了區別關系,他借助具象表現中的寫實技巧去表達恢宏的抽象意境、使局部的視覺真實與整體的抽象意境在一個作品中融為一體,自然呈現。在孫國慶的作品里,反復出現的題材與物象大多是一些被人們漠視的、風化了的、腐蝕了的、銹跡斑斑的物象肌理,他以一種理性的、無微不至的心態與技法孜孜不倦地描繪那些被大自然侵蝕、撫摸所留下的肌理與傷痕,這種局部的細致刻畫與整體觀看時所呈現的抽象意境在他的作品里實現了對立與統一。在他的作品里,局部的具象表現不僅沒有消弱整體的抽象表達,相反,在整體觀照中局部的具象形態成了審美想象過程中一種意義相互轉化的媒介。他的《皇城》墻上的飽經風霜、斑駁蒼桑的墻面,讓人感悟出“歲月如流,往事悠悠”、時空流逝的抽象意境;《工業烏托邦》系列中所展現的那些滿眼廢墟的景象,讓人意識到人類為之驕傲的所謂文明的無意義;那些被時空包圍著、侵蝕著、撫摸著的女人體,讓人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脆弱與短暫。這些前前后后的一系列不同感受都是指向一種具有抽象意味的精神意蘊,整個審美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妙不可言的東西就是一種從具象視覺升華為抽象意境的狀態;具象表現在孫國慶的作品里只是抽象表達的一個媒介、一種手段,只是指向抽象境界的一個橋梁。

《藏族女孩》
孫國慶作品的意義是為我們跨越具象與抽象對立之鴻溝樹起了一個過橋的路標,有了這個路標,我們就一定能夠找到通往橋梁的路。愿國慶兄辛苦引領,我們一同過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