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北京畫院的“高妙傳神——關良繪畫藝術展”、龍美術館的“食洋而化 風神獨韻——關良先生誕辰115周年特展”等各種展覽、藝術研討會等,到各大拍賣行推出的關良紀念專場,沉寂多年的關良似乎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關注。在收藏市場上,關良是長期受冷落的一位藝術大師,他是最早將西方繪畫藝術介紹到我國的先行者之一,其作品與同時代名家動輒百萬、千萬相比,價格卻一直偏低。2015年春拍前后,近現代書畫板塊當紅人物非關良莫屬,那么為什么關良被“冷落”良久,如今又被重新發現,近年來關良的作品市場又是如何呢?
【2015年關良很“忙”】
進入2015年,關良作品展覽密集起來,1月份, 收藏家羅立火在東莞舉辦“墨戲—關良作品展”在東莞舉辦;4月,“高妙傳神—關良繪畫藝術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這是關良1956年的北京個展之后,60年后再度亮相北京;5月10日, 80后藏家林玉柱旗下北京天大云華美術館主辦“良公的舞臺”在琉璃廠開幕;5月16日開展的“食洋而化 風神獨韻:關良先生115周年誕辰特展”也正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行,成為迄今最大規模的關良展。
拍賣行也不失時機的在恰逢關良115周年誕辰時組織一些紀念專場。5月8日,上海嘉禾以關良個人作品為主題的拍賣專場“戲說良緣”舉槌,拉開了藝術市場上“關良年”的序幕。這是國內首個以關良個人作品為主題的拍賣專場,36件拍品拍得1110.4萬元,總成交率達97%,總成交額為1276.96萬元。關良常見的以西游記孫悟空為題材的兩件作品高價成交:《孫悟空》以161萬元成交,《金猴奮起千鈞棒》以149.5萬元成交。值得一提的是,《水滸人物冊》以115萬元成交,刷新關良“水滸人物”題材作品的最高成交價。

關良 1978年作《晴雯補裘》132.25萬元 中國嘉德

關良1979年作《達摩面壁圖》690萬元 上海明軒
2015年5月16日,中國嘉德近現代書畫部分推出“關良家屬珍藏”小專題,關良家屬釋出良公10幅作品,本場關良最高價拍品是《晴雯補裘》,作品六尺整紙,為關良難得一見的大尺幅佳作,開始以52萬元起拍,最終以132.25萬元成交。當晚另有關良、朱屺瞻悉心合作作品《李逵扯招謗徽宗》以736萬元成交,此作由關良畫人物,朱屺瞻補松竹。5月17日嘉德 “二十世紀藝術”拍賣中,建國初期關良最為重要的題材性油畫創作《新安水電站》也以575萬元高價成交。
6月21日上海明軒春拍,關良《達摩面壁圖》以180萬元起拍,場內多位買家舉牌競奪,直上500萬元,終以600萬元落槌,690萬元成交。《晴雯補裘》也以264.5萬元的成交價刷新關良同類題材的最高拍賣紀錄;寶瑞盈春拍中關良有兩件拍品上拍,其中,《武劇人物圖》從32萬起拍,經過激烈的角逐之后,最終以115萬落槌,超最低估價近三倍。另外一件作品《西廂記》,以120萬起拍180萬落槌,表現搶眼。
【關良作品價位15年漲了50倍】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關良的作品并不受到市場熱捧,1994年朵云軒舉辦的中國內地首次藝術品拍賣會上,關良的《金玉奴》僅以1.32萬元成交,1997年他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手卷拍出7.9萬元,這已經是當時關良的最高拍賣紀錄,這些不起眼的價位,讓關良一時間無法與那些曾和他生活在同時代的畫家如李可染、李苦禪等一同在拍賣場中叱咤風云。
在2011年中國嘉德春拍中,關良《石門》拍出2300萬元,問鼎關良個人最高拍賣紀錄。剛剛過去的2014年,關良作品在拍場上盡顯風光,特別是上海明軒拍賣會上,關良的《東郭先生受教圖》,估價350萬至500萬元,最終以1552.5萬元成交。雖然與同時代的藝術大師還相距甚遠,但能夠看到市場的認可度在不斷提高。

關良作品歷年成交記錄Top10

關良國畫個人指數(數據來源:AMMA)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不完全統計,在市場行情波動調整的2011年秋季和2012年全年的市場中,受大環境影響關良的作品出現了波動,成交總金額也在1000 萬上下浮動。進入2013年,關良在春、秋兩季的成交額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各自徘徊在2800萬元左右,其個人均價也在2013年秋季達到峰值,為16.7萬元/平方尺。作為關良市場頂峰的2014年,其作品秋季成交高達3653萬,實現歷史最高單季成交額,其作品價位也維持在15萬元/平方尺左右。在關良熱持續發力的2015年,其市場價位并未如期待中一樣再拔新高,而是在平穩中稍有回落,春拍總成交2580萬,均價為12.7萬元/平方尺。雖然今年春拍并未盡如人意,但從近幾年的整體市場來看,關良作品在小幅調整中總體呈現上升態勢,成交均價已經從2000年時的3000-5000元飆升至2014年秋拍15萬元左右,關良15年漲了50倍,可見關良在市場中是大有開發潛力的。
【大師為何被“冷落”良久】
關良曾經和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一起并稱為“中國早期油畫四大家”。回望一下新中國初期關良參加的重要美術活動:1956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辦“關良個人畫展”,數天之中觀者如潮;1957年與李可染一起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友好訪問,在東柏林舉辦個人畫展,萊比錫“伊姆茵采爾”出版公司為他們分別出版了畫冊,可見關良的繪畫在美術界原有的地位之高。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一樣,關良的戲曲人物也是藝術家的“符號性”標志,以“戲”入畫在中國畫史上自古有之,但是專以此為題材創作的畫家卻寥寥。可以說,關良的寫意戲曲人物畫扛起了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壇一面獨特的大旗,為什么他后來沉寂多年呢?究其原因, 關良的戲劇人物畫不屬于海上畫派以花鳥為主反映世俗生活的主流,民國至文革前后,文藝創作傾向發生過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他的畫卻是一如既往地表現那種夸張的、世外的、個人情趣的舞臺戲劇人物。再者,很多人之前對關良作品缺乏理解,比如他最著名的戲曲人物作品被認為太像兒童畫,寥寥幾筆,沒有精工細作。
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屢屢拍出天價后,有心人開始關注到藝術價值被嚴重低估的關良,但大的藏家也不外乎羅立火、林玉柱等少數幾人。他們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行動了,比如藏家羅立火最早買關良作品時,市面上最多才幾萬元一幅,最近幾年價格才連續上了臺階。今年兩大關良作品展“墨戲——關良作品展”、“良公的舞臺——關良水墨作品展”也是分別由羅立火、林玉柱兩位藏家策劃的。其實,他們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關良,認識到關良作品的價值和地位。
羅立火認為,別看畫面簡單,真要懂關良,其實門檻不低。首先要了解西方藝術史,因為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藝術影響了關良一生;其次,必須了解中國傳統繪畫里的筆墨趣味,越了解,就越能從關良的水墨畫中咀嚼出滋味來;還要了解中國戲曲藝術,關良從小就是京劇票友,后來與蓋叫天為友,學戲、畫戲,蓋叫天還曾為他專場演出武松戲,關良畫了幾百張寫生;最后還要懂音樂和民間藝術,他長期從中獲得藝術熏陶。
對于被“冷落”的關良沉寂多年之后驟然受寵的現象,藏家林玉柱說,“當下市場進入調整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什么是好的作品。之前市場上盲目追求者多,現在正回歸理性正常,以關良、黃賓虹等人為代表的作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備受矚目,懂畫的人自然去買真正高質量的作品。藝術創作水平衡量不僅在于畫什么,更是取決于學術性和格調,這些也恰恰是藝術家修養的體現。那些之前有爭議、水平卻不錯的藝術家,逢市場調整期時逆勢上漲,也是有其內在原因的。關鍵是大家的學養提高了,才能看懂關良”。
【結語】從近年來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由于市場進入調整期,古代書畫精品資源萎縮較為嚴重,作為支柱型板塊的近現代書畫必須獨掌大局。各大拍賣行重新調整策略,從學術角度進行深挖,近期這一輪的“關良熱”反映出,具有一定藝術造詣而又被市場低估的藝術家,其作品市場將在未來呈現較好的上漲態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