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師弟子數(shù)十人,寶玦當屬康昆侖,
民初洗耳賞綠腰,楓香一過妙入神。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讀唐代高僧樂師段善本
【書者心札】段善本是唐代琵琶名家,曾被贊譽為“唐代琵琶第一藝”,后出家為僧,又稱段和尚。段善本一生經(jīng)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漫長的藝術(shù)生涯富有傳奇般的色彩。貞元年間,他化妝成“女郎”與號稱琵琶“第一手”的康昆侖較勝負而引起朝野轟動,乃至受到德宗皇帝的親自召見和異常嘉獎。由此,段善本譽載四海,名垂史冊。史實,是唐代的高僧。筆者寫此四句小詩的目的是想反思維一下一個事情。
“段師弟子數(shù)十人,寶玦當屬康昆侖。”從詩的角度來說,我借用了“段師弟子數(shù)十人,李家管兒稱上足。”這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琵琶歌》中的句子。實則前面還有數(shù)句:琵琶宮調(diào)八十一,旋宮三調(diào)彈不出。玄宗偏許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自后流傳指撥衰,昆侖善才徒爾為。澒聲少得似雷吼,纏弦不敢彈羊皮。人間奇事會相續(xù),但有卞和無有玉。元稹在夸李家管兒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昆侖與段師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這一膾炙人口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呢?當朝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和宋代的陳旸《樂書》卷一百二十九[昆侖琵琶]條都有記載。說的是唐朝德宗的貞元年間。貞元年間也就是公元785年-805年。說長安大旱,皇帝下令叫街東和街西兩個地方賽樂祈雨。街東有康昆侖彈奏琵琶,當時康昆侖應該號稱天下彈奏琵琶第一手,認為自己在街東彈奏,街西再有彈手也不會超過自己,于是,登樓彈了一曲《新翻調(diào)緑腰》。此刻,在街西亦建一樓,東市的很多人抱有譏誚嘲笑的姿態(tài)。等康昆侖曲終指停,西樓走出一個女郎,抱樂器,亦彈此曲,只不過把綠腰這首曲子移在楓香調(diào)中,那琵琶聲出,妙絕入神。康昆侖驚駭不已,趕緊想去拜此“女郎”為師。不料,那妙齡女郎更衣出來相見,方知道,他是莊嚴寺的出家和尚段師善本。第二天。唐徳宗知道賽樂的事情之后,召見了他們。特別嘉獎了段善本,當場讓康昆侖彈一曲,段善本聽過以后,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領(lǐng)何雜,兼帶邪聲?”康昆侖又是一驚: “段師神人也!”唐徳宗令段師教授昆侖,段師說我有個收徒弟的前提條件,就是讓康昆侖十數(shù)年不接近樂器,把原來的本領(lǐng)和習慣要全部忘完,然后可教。皇帝同意了,康昆侖也是欣然受命,成了段善本的徒弟。當然也成了段師幾十個徒弟中最為得意的弟子,所以叫“寶玦當屬康昆侖” ,并且從基礎技法開始改正了康昆侖的技藝,使康后來“盡段之藝”,有了成就。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涼州歌》引《幽閑鼓吹》:“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涼州》,后傳康昆侖。”筆者還想把“民初洗耳賞綠腰,楓香一過妙入神。”中的“綠腰”解釋一下。“綠腰”就是“六幺”。我們一定還記得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結(jié)構(gòu)有“此曲拍無過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說法。六幺是一種最好的文學,過去的五言七言,入曲后吟唱總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六幺和新文學也有關(guān)系。六幺里用的白話,不但用的好,而且更徹底!李調(diào)元《雨村曲話》 說:“六幺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樂府,而粗者雜以方言。”我簡單舉個例子:鄭德輝《梅香》第一折:“幺篇”他曲未終腸先斷,俺耳才聞愁越增。一程程捱入相思境,一聲聲總是相思令,一星星盡訴相思病。不爭向琴操中,單訴著你飄零,可不道窗兒外更有個人孤零!
還是回到故事本身,段師的技藝令人欽佩,昆侖拜師也是傾羨不已。可是凡事經(jīng)不起推敲琢磨,學習任何一門藝術(shù),無論書畫,無論彈琴唱歌,無不自小錘煉基本功,有了童子功打底,才會有所成就。當然,我不完全否認后天學習,有成功的個例。學習琵琶這種器樂,應該有音準、樂感、演技上的特殊要求,這種特殊要求是要靠扎實的基本功的,年齡大了,手指的靈活度會降低,或許演奏的時候會力不從心。那么,你讓康昆侖十幾年不觸摸樂器,當時應該說康昆侖是個成年人了。從頭學起,能學到并且可以傳承段師衣缽的水平,顯然是個笑話。再說了,想叫一個技藝很高的琵琶高手完全忘掉,即使一生也不可能做到。
最后說說門派的事情,就像書畫一樣,古琴是有門派的,段師所說的“雜”,我們或可理解成博采眾長,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段師倒有摒棄百家之嫌了。一票否決,唯我獨尊,也絕不是一個藝術(shù)大家能夠提倡的,傳授康昆侖琵琶技法,就像教一個初學者一樣,而不是在康昆侖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提高,都是無法想象也無法令人信服的。所以段師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也不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老師,他不會因材施教,也不會因勢利導,更談不上是一個好和尚,度量太小,倒不如康昆侖來的謙虛豁達。你一個和尚扮作一個妙齡女郎,倚仗著琴藝高超,把康昆侖比下去,實際上有德者不見得喜歡如此做法,康昆侖卻是先為其琴技所折服,繼而請之為師,何等氣概。補說“兼帶邪聲”。邪聲與雅音相對應,其實,琵琶本身就是在南北朝時期從西域傳到中原的,是與中原雅音有所不同,歷史上記載康昆侖本身就是來自西域的康國,早年和鄰居女巫學過一品弦,說明康昆侖并非“邪”。好了,就這些。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