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云山系列
2015年6月6日下午,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一號館三層上演了一場中國傳統山水與當下科技相融合的藝術展覽。據悉,這個名為“云山訣”的展覽由聯想Thinkpad和當代藝術家鄒操共同呈現,而這也是聯想品牌與中國當代藝術深度合作的開始。
近幾年“跨界”不是最時髦的詞,也可算得上比較火熱的“行為”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加入到跨界的行列,與時尚品牌和商業活動合作。當今的社會,大眾對商品的追求遠遠超出了其使用價值,某件商品很多時候已經不單單是一件商品,而是一種身份乃至文化的象征。在這種消費價值的引導下,商家搭訕藝術,藝術跨界增加產品的文化價值是傾其所能的。與此同時,藝術也會走出“小眾”視野,被大眾認知。但是跨界不是想跨就能跨的,跨好了可以邁向彼岸,跨不好容易摔下懸崖,損失慘重。
文化產業和藝術投資專家
跨向彼岸,藝術家立場堅定嗎?
商業對藝術來說是把雙刃劍,藝術跨界如果沾染太多的商業氣息,藝術品就會變會變成“商品”,藝術家跨界能否到達彼岸,關鍵看藝術家對不同領域的本質性問題的控制和把握能力,以及自身所具備的堅實的價值立場和態度。在“云山訣”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鄒操并沒有因為與商業跨界而放棄了自己創作作品的立場和線索,他與Thinkpad聯合創作的新作品也在他整個的創作體系之內。
縱觀鄒操過去十年的創作,他曾以“指紋”作為符號語言,在當代繪畫領域做了諸多的嘗試。鄒操說:“從2002年到2012年,十年時間我一共創作了15個系列,每一個指紋系列都不同。我最早看到指紋的時候,發現米點皴法特別像指紋,于是把這種元素抽離出來,在這個指紋系列當中不斷地延伸。指紋代表很多不同的含義,可以代表一個坐標,可以代表一個造型元素,也可以代表一個人。最初我把它當做一個造型的原點,像米點皴法,后來我覺得指紋可以進行一種轉譯,從造型元素轉化到個體身份上。”
一指云山--仿古山水-140x140cm-畫布油彩+丙烯-2010
文化轉譯是鄒操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并成為貫穿他創作的主線。他表示此次與聯想Thinkpad共同合作的“云山訣”展覽中,也在探討傳統文化當代轉型的問題。鄒操將這個問題分成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文化交流,比如作品《一紙云山》系列,立足于傳統與當下、中國與西方所形成的參照系,借助于語言的解構與重組,力圖完成語言的個人化轉譯。第二個是文化反省,鄒操認為“不求甚解”的拿來主義對傳統是有傷害的,作品《小心觸摸》中,觀眾在走進布滿瓷片的空間觀看作品時,踩到地上的瓷片時發出的“咔咔”的聲音傳達了“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意味,體現了藝術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反省與尊重及對于中國當代文化的反諷與批判。第三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人游于山水之間,以此來體驗天地萬物、感悟人生。
作品《游于心》是鄒操將自己的心電圖作成層疊的中國“山水”置于魚缸中,七條魚在“心靈山水”中自由游動,對側的墻壁上配合心跳的聲音顯示跳動的紅色光點。在此,鄒操巧妙得將聯想Thinkpad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小紅點融入其中。如果說中國古代山水是“人游于物”,以此來體現主客交融、主客合一,那么,在該作品所構成的整體情境氛圍中,“物游于心”同樣也是這種思想的表征。“中國傳統山水是人游于自然之間,天人合一,反過來,我讓幾尾魚游走在我的心靈空間,讓物游走于我心,達到文化的覺醒和推進。”
鄒操在《山水自去來》中,選用深淺不同的墨汁冷凍成水墨冰山,將若干層生宣紙平鋪在一個有鏡面的展臺上,隨著冰墨逐漸融化,宣紙上會被滲透出一幅倒置的山水,而在宣紙疊層下方的鏡面又將這幅倒置山水倒映成一幅正面的山水。“這里面有幾個轉換,一是水轉化成山,然后山轉化成水,再由水轉換成山,幾次轉換以后形成的圖像就不是客觀的圖像,這也就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幾個階段。”由此,這種觀看會充滿禪意的思考。
沿著這個思路,鄒操繼續創作了作品《云山墨系》,把滲入冰墨的宣紙折疊推到禪宗的境界。作品《非有非無》表達的是禪宗的最高境界,其成熟也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在水槽里面寫字,然后做成影像,但是這樣作品玄而難理解;發展到后來的《空書畫》系列,通過清水掠過紙面的水痕形成畫面,但水干之后畫面還是空的;最后他覺悟到色和空本身是存在于思維上的,有和沒有如果同時呈現會變得更有深度。鄒操通過與Thinkpad的跨界,研發了一套重現藝術過程的設備,通過科技讓觀眾與藝術互動起來。觀眾在水槽里面寫字,寫過之后水槽不留痕跡,但是會通過Thinkpad形成一個二維碼,手機掃完之后寫的內容就會出現。藝術家對禪宗空而玄的高層次的純粹性思考通過與聯想Thinkpad的合作而落地,大眾對這種禪宗的理解也會加深。
通過這次展覽,可以看出鄒操在跨界的時候,依然堅持了自己的藝術探索的道路。“我不是為了跨界而跨界,是因為在作品創作當中,不用科技手段實現不了創作結果。比如作品《非有非無》反映的是傳統的色與空的關系,這個關系更多存在于思維當中,傳統材料實現不了,這個觀念需要我用這種材料表達。”在創作過程中需要科技的呈現來展示藝術的效果,鄒操在跨界創作過程中是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這是探索的過程,產生的應當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與多少年來人們已經熟悉了的視覺聽覺經驗不一樣,會超出人們的想象力,給人意外驚喜。成功的跨界給鄒操的創造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也非常好地詮釋了聯想Think品牌的創造與創新能力,乃至更好地升華了聯想Think精神,達到了二者雙贏的結果。
資本搭訕藝術跨界,商家如何到彼岸?
鄒操和聯想Think之所以能跨界成功,是因為跨界雙方都有著理性的抉擇,一方面藝術家始終保持自己的藝術立場,另一方面聯想Think杜絕浮躁,立足經營之根本,非常有耐心地尋求商業與藝術的共贏。
鄒操認同源于“思考”聯想Thinkpad品牌文化。Thinkpad之父內藤先生說過:“如果人們能夠賦予一種產品以思考的力量,那么它必定擁有超越于技術之上的價值”。鄒操表示:“他們選擇我某種程度也是因為他們看重我像一個思想者,我跟他們合作也是對他們團隊文化的認可,首先是他們的‘思考’企業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我的作品也需要與科技對接。”
聯想集團中國區Think事業部市場推廣總監劉奚源表示,Thinkpad這個品牌已經存在23年,一直以來它秉承的概念是賦予人以思考的能量。“跟鄒操老師聊天,你會發現他不僅是一個畫家,更像一個思想家,他精研西方哲學、東方禪宗,他的創作都是他思考以后迸發的結果,他可以用各種形式來傳達他的理念,好的思想家才能夠成為好的藝術家。這跟Thinkpad整個品牌的氣質是非常融合的,聯想Think二十多年來的品牌文化就是思考者的形態,這是我們雙方合作的基石。”

某車新品發布
劉奚源認為商業與藝術跨界除了要從氣質上相合之外,還要看藝術家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夠與商業結合。劉奚源覺得現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浮躁的社會,所有人關注的點可能是利益或者是其他一些東西,但是成功的跨界要長期磨合、交流。有的作品就是一個想法,想法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當中,需要產業和藝術家的不斷磨合,而并不是命題作文似的布置一個任務。劉奚源表示,“我們的團隊去鄒操老師的藝術室至少去了四五次了”。
所以,藝術與商業跨界,要把品牌做到一定的高度,首先這個團隊的每一個人,要對藝術有理解。商家或者企業在藝術跨界的時候不能過于逐利,文化藝術不同于一般生產制造業,其投入產出需要一定周期,產業資本跨界藝術,不僅需打破行業壁壘,取得經營理念和文化上的兼容,還要遵循藝術品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價值取向。“我們希望鄒操老師通過我們的平臺,傳遞更多不一樣的藝術形態,引起公眾的廣泛思考,這也是我們今年希望跨界能夠形成的更有深度的東西。”
藝術跨界,小心跌入懸崖
現行的跨界實踐中,高端產品占了最主要成分,日常產品附加文化概念,消費者未必買賬。莫怪藝術格調太高,只能說“高”是合作的基本條件,日常產品混入日常藝術,廣告味太濃,兩敗俱傷。
在采訪中,劉奚源表示,這并不是聯想的第一次跨界。前年,聯想就曾與李亞鵬的藝術機構合作過,合作方式比較簡單,找幾位藝術家做了幾幅作品,通過買電腦可以定制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此后還曾與男裝設計師有過合作,合作方式是用聯想的產品跨界做的一些東西,比如說在倫敦時裝周上模特佩戴的小紅點袖扣,用模特現場來展示、使用。但是他認為以前的跨界是表層的跨界,他們在接觸時尚、接觸藝術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幾年前做的最粗淺的就是兩個LOGO放一起,之后再進一步地把設計或者作品放到產品中去,第三類是共同創作作品,我覺得現在是共同創作作品的階段。所以,在設計和藝術的層面上,我們走到現在是越來越深入了,現在可能做得越來越深了。”
所以,跨界不是兩個品牌放在一起就會產出1+1=2的能量,過于逐利追求短期利益,必然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僅靠一次跨界表演上演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鬧劇,膚淺地為產品貼上藝術的概念,多數投資只會打水漂。藝術與商業跨界1+1<2情形在當下比比皆是。汽車與時尚的跨界更是數不勝數。
2014年在某新車發布會上,中國先鋒服裝設計師的跨界時尚秀讓人無力吐槽,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在與汽車發布的宣傳理念錯位,服裝在沒有體現新車理念的基礎上,在驚悚和惡搞方面不遺余力,夸張的戲劇化服裝,強烈對比的黑色和橙色,同樣驚人的配件,以及模特們別扭的“性感”嘴唇,整個下來感覺上都十分扭曲。設計師的想象力令人嘆為觀止,在一場隨時可以把人“雷”倒的時裝盛宴上,新車發布會的效果可想而知,該車的顧客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才會不背叛該品牌。顯然該設計師在忙于如何把服裝設計得再夸張一點,再引人注目一些,而背離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忽略了汽車品牌的文化價值。無疑,這個跨界從時尚的高端跌入了“雷人”的谷底。
在越來越多的所謂藝術家、設計師刻意模糊自己的專業身份、行業身份,他們將跨界行為看做有效地與社會打交道的策略,甚至是謀取商業成功的方法。持有這種目的的藝術家的跨界是一種投機行為,在跨界過程中會嚴重消解自己作品的藝術含義,失去藝術創作的立場,轉為商業意味濃厚的廣告推廣,使公眾對作品價值的認同停留在“消費”的層面上。所以藝術家若是為了“成名”而跨界,很容易從高端的藝術品上跌入“消費”的產品懸崖之中。
所以藝術的跨界并非是你想跨就能跨,跨界主體雙方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強有力的態度,否則商業主體想借力藝術而獲益的可能會大打折扣,賠了資本沒效應,而藝術家的作品也極有可能從“藝術”云端跌入“衍生品”的低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