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若愚
1978出生于湖南
中國雕塑學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 會員
亞洲現代雕塑家學會會員
2009年畢業于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碩士
2001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學士
作品網站:http://www.zhangruoyu.cn
學術及展覽
2015 “藝術北京”/北京農業展覽館
2015 “萬象”青年雕塑家邀請展 / 中國上海油畫雕塑院
2014 中韓雕塑家學術交流邀請展/中國北京
2014 WINE NOTE ART 藝術邀請展 法國文化中心/中國北京
2014 中國長春國際雕塑家邀請展 /長春國際雕塑園
2014 “查無此人-城”藝術家邀請展/北京炎黃藝術館
2014 《彼岸》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4 第一屆青島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青島
2013 “活力亞洲”亞洲現代雕塑家邀請展/中國廣州
2013 中韓雕塑家學術交流展/韓國首爾
2013 1895中國當代金屬藝術展/中國南通
2013 “想象無限—青年藝術家計劃/中華世紀壇
2013 中國國家大劇院雕塑年鑒展/中國國家大劇院
2012 “藝術北京”/北京農業展覽館
2012 筑中美術館名家提名展/中國北京
2012 上海國際城市雕塑邀請展/中國上海
2012 “空眸”中國雕塑實力22人展/大河畫廊 中國北京
2011 “中國姿態”第二屆中國雕塑大展/中國北京
2011 “藝術關愛生命”藝術作品巡展/悅美術館 中國北京
2011 北京國粹苑雕塑精品展/北京國粹苑
2008 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
2008 北京2008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
2004 中國福建惠安國際雕塑藝術邀請展/中國福
2002 中國上海第二屆青年雕塑展/中國上海
2001 中國河北石家莊國際雕塑展/中國河北
身體·情感·語言
從2006年至今我都在以人體這一母題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進行創作。之所以選擇人體是因為身體距離靈魂最近。身體也是人類所有情感及意識活動的唯一載體。如果說精神意指著理性與確切性,那么身體則代表著感性與偶在性。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飛躍伴隨著身體與精神的博弈。身體曾經歷古典的蘇醒、革命與戰爭帶來的覺醒、二十世紀的解放,乃至現代科技對身體的一次又一次重建。雕塑中的身體也經歷著同樣的變革。由早期的寫實主義描述到身體對精神自由的表現,然后是現代主義由精神對身體的革命,再到科學技術對身體的逼真再現。身體始終作為不可或缺的藝術母題具有永恒的魅力。

情人
身體是一種語言。在情感的主導下使身體不再受困于客觀形式的諸多因素。獲得自由的身體在作品中可以任意的方式生長,猶如舞蹈一般成為情感的基本形式。青銅與鑄造將身體運動傳達出來的情緒完整地加以釋放。這些年我的作品可以說是對身體在當代語境之中新的文化意義及新的表達方式的一種探索。這些作品一直以來保持著浪漫和魔幻兩種傾向。這源于兒時的成長環境和音樂家父母對我的影響。音樂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也以其極致單純的形式與強烈的情感表達指引著我的藝術創作。因而也會更加關注雕塑中的節奏和韻律。《幽朗谷》表現的是從男性的視角窺探男女兩性情感的內在關系——和諧與沖突并存的矛盾體。女性的肢體呈現出一種柔軟的線性狀態并與狼的身體形成對比并從中揭示主題。與這一主題相近的作品還有《盜夢》及《日出》。這幾件作品都借助了雙人體的節奏傳達出支撐與被支撐的情感與社會關系。《盜夢》這件作品在物理重心上采取了有趣的處理,重量完全集中到了男人的一只腳上。在夢境中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的動態可以得到釋放,從而無需考慮現實情況給想象帶來的沉重壓力。男人背著夢中酣睡的女人卻絲毫感覺不到分量,這就是夢。運動使身體成為了情感的唯一顯現,也是情感的出口。相對于強烈運動感的《盜夢》,《日出》則表現的是和諧統一形成的力量。這是一件安靜而樸實的作品,以單純飽滿的形體表塑造出這種靜穆背后凝聚的力量。人物的形體沒有經過太多修飾,主要從體量空間的處理上強化作品主題之中蘊含的生命力。

執拗的情感 青銅

群鴉
在我的許多雙人體作品以及人與動物相結合的作品中不僅蘊含著形象之間的情感訴說,還寓意著中國式的思維方式——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古老的中國人認為在宇宙、社會、倫理包括身體與精神之間都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先人們會從大自然的一次雷電霹靂與社會的變革相聯系,也會將人體的五臟六腑比喻為組成宇宙的幾種成分。這一出自東西方文化在源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對我產生極大影響。因此我的作品很少關注較為單一的形象,只要主題允許的話就會不自覺地進入二元世界之中。《影舞者》刻畫了一個與獅子搏斗的勇士形象。人物動態和解剖大都沒有按照實際規律來塑造。這樣一個搏斗的瞬間只有通過對所有線條加以夸張,將所有起伏加以強調,有些甚至是扭曲的。《豐饒之角》刻畫的是少女與公羊嬉戲的瞬間,表現人與自然在矛盾與沖突中和諧相處。《漣漪》、《蕾》、《森》、《影子》這幾件雖然以單獨人物形象出現,但她們也大都沉浸在與自然界對話的狀態之中。通過靜穆的人物形象使人聯想到那些我們不曾察覺的宇宙規律。并且在名稱上也選用了自然界中的事物來命名。作品《彼岸》是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之一。身體上的小方塊并看似凌亂而實際上卻按照一定方位有序排列著。漂浮的方塊象征無法意識到的空間存在。人處于它們之中卻又無從把握。這個孩子仿佛察覺到了什么似的凝望對岸。

牛頭神

凝望的小丑
每一個藝術種類都有其之所以成為這門藝術且經久不衰的靈魂。比方說節奏之于音樂動作之于舞蹈、鏡頭之于電影、空間之于建筑、色彩之于繪畫、形體之于雕塑。這幾年我的想法就是讓身體所占據的體量與空間的方式說話。創作一件作品的初期線條會隨著心緒肆意飛舞,不經意間這些形象就會得以顯現,想象就會源源不絕地流淌。肢體、動作、形體、光影融合為一種語言表達所有情緒。這些形象代表著我自己也代表我理解中的世界。這些超然于現實或帶有幾分浪漫幾分靈異的藝術形象建構著我的故事,這是一種意識處于現實與幻想的交界狀態。我希望自己成為藝術與真理的朝圣者,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美的更多感受,將它們物化于那堅硬不朽的形式和材質中,以求愛與生命之永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