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新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蘇州國畫院執行院長、江蘇省藝術專業高級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
作品曾入選第十屆(2004年)、第十一屆(2009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首屆(1994年)、第二屆(2003年)、第三屆(2008年)全國中國畫展覽;第一屆(2005年)、第二屆(2007年)、第三屆(2009年)、第四屆(2011年)百家金陵中國畫展覽;首屆(2008年)、第二屆(2010年)、第三屆(2012年)全國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并多次獲獎。作品亦曾獲《江蘇省體育美展》一等獎、《江蘇省首屆山水畫展》銀獎、《江蘇省第二屆山水畫大展》金獎、《新江蘇畫派——七彩世紀中國畫大展》金獎和《江蘇省花鳥畫大展》最佳創作成果獎。
作品《水鄉秋韻》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庭院寂無聲》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江南水鄉的風情風俗畫卷
——讀姚新峰的中國畫作品
許祖良
1、畫筆下意境幽遠的江南氣息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省美學會在常熟舉辦學術研討會,那時我就認識了常熟書畫院的青年畫家姚新峰,印象是他的作品很有江南水鄉生活的新鮮氣息。后來雖然見面不多,但總能從報刊或畫展中看到他的一些作品。當然,這些所見是零星的、片斷的,畢竟構不成一個完整的、發展的創作全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來常熟,參加“新峰美術館”的開館儀式暨新峰的中國畫作品展,可謂視域大開,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繪畫創作成就的全面展示,不禁頓時生出可賀可佩之情。

清風碧水60cmx48cm

任務
我對新峰作品的總體感覺是:江南氣息,水鄉韻味,清麗明凈,自然流動,意境幽遠。這個總體感覺就是我對新峰筆下以江南水鄉為創作母題的作品系列的深刻審美印象。必須指出,這次新峰的作品展覽,是一次全面的創作展示,他的人物系列、線描系列中還呈現出另一種風貌特征,對我而言,遂有別一番審美感覺和審美印象,當以另論。
接而述之,我以為新峰的作品充分顯示出其工細的筆法、淡雅的色彩和清麗的風格特點。他的獨具個性的筆墨、色彩形成了他作品的清麗的風格,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不同系列作品的風格都能統一而不相悖,亦即是說,在他有些并非表現江南水鄉的作品如《藏族人物系列》,粗獷中也不失清秀之氣。原因是他在作品圖式的構成、筆墨色彩的基調乃至人物背景的基調處理上,都保持自己風格的一貫性,把著重點放在對藏族人物粗獷性格和氣質的揭示上,而不是一味刻意追逐人物外在粗獷形式的夸張表現。
2、繪畫風格的主要特征:清麗明凈
從新峰的作品風格,使我想到他繪畫風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常熟是他的故鄉,故鄉的山水養育了他。他用畫筆描繪故鄉的山水,表達對江南水鄉的摯愛,這就決定了他繪畫風格的江南水鄉地域色彩。新峰性格沉靜,不浮躁,不張揚,用淡然的心致觀察自然,諦聽天籟,主客一體,物我交融,筆下的蓮荷、游魚、水鳥……也像作者一樣安謐、恬靜、悠然,體現了人與水鄉生活的和諧,進而彰顯出新峰繪畫風格的個性色彩。

魚68cmx68cm
新峰的創作,表明畫家的繪畫風格總是與作品表現的題材內容以及畫家的思想感情相聯系的。在我看來,風格是創作成熟的標志。對此而言,風格不是任何畫家和任何作品都可能有的,風格的形成有三個要素特點:一是表現的獨特性,亦即個性化;二是表現的鮮明性,不是朦朧的;三是表現的穩定性,不是偶爾露崢嶸。由此三點來觀照新峰的作品,我們就不難達成一個共識:他的繪畫風格形成了。

游魚34cmx136cm2013年

魚滿倉34cmx136cm2013年
那么,應如何進一步解讀他的繪畫風格特征和具體表現呢?前面在講到我對新峰作品的總體感覺時,實際上已涉及其繪畫風格問題。簡而言之,清麗明凈是新峰繪畫風格的主要特征。這既是指他江南水鄉作品系列畫面的清麗明凈,更是指他工細用筆和水墨色彩表現的清麗明凈。如作品《新月》、《瓶·魚》、《游魚》、《水鄉秋韻》、《江南雪》、《又見江南雪》、《藕塘雪霽》、《乍暖還寒》、《江南秋》等,無不呈現出清麗明凈的風格特征。以《又見江南雪》為例,畫面表現的是水鄉江南冬日的蓮塘、水鴨和初雪的景象,有靜有動,有顯有隱,有聚有散,相互呼應,諧和統一。就其工細用筆來看,大片荷葉的勾線具有輕重、疏密、長短和虛實的變化,并精心安排點、線、面的布置和穿插關系,使整幅畫面跳蕩著節奏韻律之美。而在水墨、色彩的運用上,淡墨淡色,墨中含色,色中有墨,墨色交融,對比和諧。正如作者所說,他的荷葉上色方法有別于傳統的線條兩邊分染,而是采用自創的單邊分染法,在上色過程中不是在調色盤中調和好后再上色,而是將不同色相的半透明顏色分別在畫紙上通過數遍涂抹復合來達到調和,以使畫面色彩趨向清麗而明凈。據此可見,正是這種工細用筆和墨色交融的表現方法,特別是畫家自創的單邊分染法,彰顯出他獨具個性的繪畫特點,讓我們得以窺見他的作品風格所在。這里還須說及兩點:一是講繪畫表現的獨特性,實際上就是指作品表現的唯一性,有了唯一性才能高于他人,才是真正的獨創,才是獨步前人的創造。二是講繪畫的風格,不能單講筆墨等表現形式,還應看到其與作品題材內容的關系。在我看來,一個畫家的藝術風格的形成,與他選擇的創作題材有很大的關系,題材是引發筆墨和風格變化的動因;從一定意義上講,創作題材往往決定創作風格,這是古今大畫家大量作品所證實的。我們從新峰的江南水鄉題材作品來看他的創作風格及其風格的形成,也是可以得到印證的。我注意到新峰撰寫的談中國畫創作體會的文章,他說,“江南水鄉是我的故鄉,也是我創作的精神家園。江南的風物,那花草樹木、蔬果魚禽、山石人物一直是我畫中表現的對象,尤其是常見的蓮藕總是我不棄的創作母題。也許是因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情愫,我總是喜歡用不與別人相同的視角去觀察對象,用心去感悟生活并加以提煉,按照心性去發掘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試圖構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筆墨程式,使畫面具有一種鄉野氣息和水鄉韻味”。這段創作的感悟是寫得很深刻的,它實際上已回答了我提出的創作題材內容與繪畫筆墨與繪畫風格的關系問題。顯然,江南水鄉的“花草樹木、蔬果魚禽、山石人物,尤其是‘蓮藕’”,成為他創作的主要題材內容,亦即“畫中的表現對象”、“創作母題”。正是這種江南水鄉的題材內容,需要“去發掘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構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筆墨程式”,“注入那細細的線條和淡淡色彩所構成的畫面中”,形成了清麗明凈的作品風格。恰恰又正是這種清麗明凈的作品風格,遂使作品“具有一種鄉野氣息和水鄉韻味”,益發自然清新,意境幽遠。我認為,這是題材決定筆墨、筆墨適應題材、筆墨體現風格的理論命題,在新峰的江南水鄉中國畫創作實踐中得到有力的說明。
3、工筆花鳥畫“工其形”“寫其意”
綜觀新峰的工筆花鳥畫作品,我還想說一個可貴之處:他不僅善“工其形”,同時還重“寫其意”。工筆花鳥要畫得工細、精致,這本是應有之義。但要從其“工”中見到畫之深“意”,方為高品。這里講的“意”,有兩個層次的內涵:一層是指情意、意趣;另一層是指畫面透現出來的意境、境界。如上述的《又見江南雪》、《水鄉秋韻》、《新月》等等,我們從中可以尋見幽遠的畫意、意韻、意趣和意境,這里就不細說了。
歸而言之,姚新峰以他富有特色的《蓮魚系列》、《庭院系列》等大量作品,為我們繪出了江南水鄉的風情風俗畫卷。“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此刻對我而言,憶江南,最憶是常熟。因為我從畫家新峰筆下飽覽了江南水鄉常熟的風情風俗之美,獲得了耐人尋味的審美享受。
2013年6月28日于江寧東山
(作者現任江蘇省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資深美術史論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