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永玉和沈從文
陋室藏有沈從文先生的兩件墨跡,一件是沈從文先生寫給現代作家程朱溪先生的手札。洋洋300余言毛筆章草寫在四頁對開的五格紙上。據筆者考證,該手札寫于1929年1月30日,當時的沈從文先生只有27歲,而這通手札的章草書法可謂穩健老辣,出神入化。我非常喜愛這通手札,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將其置于書案之上,輕輕吸吮那遺存在信紙上的墨香,傾聽先生的稀聲大音。
我很珍視這幅中堂,常懸于家壁之上,瞻仰拜讀,尋覓先賢的無形大象。在無數次的傾聽和尋覓中多次萌發過拜訪沈從文大師故鄉的念頭,那塊孕育了大師的神奇土地一直縈繞著我。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鳳凰人,21歲時離開湖南到北京求學未成,在郁達夫、徐志摩等先生的鼓勵下自學寫作,后因報考燕京大學未被錄取,而在北京大學旁聽。后經徐志摩先生推薦到胡適先生當校長的上海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后又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而后任青島大學講師、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等。全國解放后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沈從文先生一生成書80余本,是現代作家和學者中成書最多的,他在銅鏡、漆器和服飾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的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空白,他被稱為中國文壇的“鄉土文學之父”,其作品被翻譯成40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于1987年、1988年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今年5月有機會赴湖南,特地去了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拜謁了沈從文先生的故居和墓地,了卻了我多年的心愿。鳳凰在湘西,離長沙520公里之遙,我們驅車6個多小時,經益陽、常德、桃源、沅陵、瀘溪、吉首才抵達鳳凰。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滄桑,鳳凰城古貌猶存,在這塊山水相依的土地上養育和滋潤了“戊戌變法”的領袖人物陳寶箴及其兒子大詩人陳三立、孫子著名畫家陳衡恪、國學大師陳寅恪,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等名人賢達。據說,來古城的人十之七八是沖著沈從文先生來的,我自然也是。
穿過 “鳳凰城”城碑廣場,進入中營街百余米,有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這便是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沈從文先生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興建的沈家宅院,距今已有125年的歷史,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里。這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四合院,分前后兩進,中間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馬頭墻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1991年,這里開辟為“沈從文舊居”,開始陳列沈從文先生的遺物、遺墨等。進入院內,廳堂正中懸掛著沈從文先生的素描畫像,下面的桌子上安放著沈從文先生的石膏坐像。東廂房是沈從文先生兒時讀書、寫字的書房,臥室里展出的是沈從文先生用過的留聲機等遺物以及與夫人張兆和先生的合影等珍貴照片,而陳列柜內展出的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沈從文先生遺作《邊城》、《湘西散記》、《龍生》、《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讓觀者頓生敬意。面對著沈從文先生的遺跡我在想,在這遙遠的湘西崇山峻嶺中、在靜寂的沱江岸邊,能走出一位承載著900多萬文字歷史的人是一種何等的造化,而這種造化正始于這爿普通的湘西四合院落。
離開沈從文故居,沿著沱江邊的石板路向城西聽濤山方向去尋找沈從文先生的墓地,途中我向一位老鄉問路,他熱情地說,他也往那個方向去,可為我們帶一段路,在與他同行的過程中,我冒昧地問他:您了解沈從文先生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老鄉回答的兩句話:沈先生是孤獨的,連他的夫人都不理解他。這讓我很震驚,一位普通的老鄉竟能說出這么深刻的話,他,仿佛就是非常了解沈先生的家里人。
沈從文先生的墓座落在沱江邊聽濤山的山腰上,只有墓碑,沒有墳塋。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先生病逝后,家鄉的政府和人民崇敬他、愛戴他,想讓他魂歸故里。經與沈從文先生的家屬商議,沈家決定將先生的骨灰一部分灑入養育他的沱江,一部分安葬在古城聽濤山下的杜田村,這里距縣城約1.5公里,群山疊峰、古樹參天、泉水潺潺,宛如仙境。先生的墓碑沒有銘文,只在正面鐫刻著沈從文先生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鐫刻著沈從文先生的姨妹、著名書法家張充和先生的撰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墓碑上的上述文字均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劉煥章先生親自操刀,風格獨特、寓意深遠,仿佛是一座藝術的豐碑。2003年沈從文先生的夫人、著名作家張兆和先生逝世后,沈從文先生的家人將她的骨灰與沈從文先生合葬,讓沈從文先生與他一生鐘愛的女人在另一個世界團聚,繼續他們的愛戀……
在拜謁沈從文先生墓地的過程中,我們結識了一位80多歲的湘西老人,他的家就住在聽濤山下,據說他每天都來沈從文先生墓地,坐在旁邊的石板長椅上為前來瞻仰沈從文先生墓地的人指路,與沈從文先生的崇拜者聊天。我也與老人聊了一些關于湘西、關于沈從文先生的話。最后,我問老人:沈從文先生的家人為什么會同意將沈從文先生安葬在這里呢?老人思考了一下,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用手指了一下墓地右下方的一塊長方形石碑,我沿著石階走到那塊石碑旁,這是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和夫人張梅溪女士為悼念表叔沈從文先生而于丙子(1996年)夏日敬立的,上面鐫刻著沈從文先生的箴言: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
我久久佇立于這塊石碑旁,為我這次緣自收藏的探訪之旅而感到莫大的愉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