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郡
面對書家高手之實踐,理論有時會略顯蒼白。當代書壇“沈門七子”中的李明先生便是一位讓我難以盡言的杰出書法家。因著相識的親切投緣、相知的莫名共性,友情的彌足珍貴,必然促使寫些感言記錄之必要。眾多理論專家高手都不同角度對其作品給予肯定鼓勵,可謂已近詳實全面。今再論之有勉為其難之感,但“難能可貴”卻更具誘惑力。
李明現已收獲著豐收的幸福,而如何向前推進,他從未懈怠。李明一方面在技法上繼續探索完善;一方面他的讀書范圍廣博、尤其對古典文史哲經學等深研體悟漸入妙境;還有就是他的文筆陶煉得愈發古厚雋永。學習書法吸取的第一口營養很重要,李明涉獵諸家,取其精華,以心向之,遂又回溯漢晉,尤入二王心脈,兼貼唐法,執宋人士大夫文心義理,悠然才情酌情灑落,脈絡清晰,內蘊豐厚而神采照人。千年書法的神奇魅力主要來自哪里呢?來自筆墨,筆墨善解人意,人格的修養與筆頭的功夫在點線面的抽象建構里,在計白當黑的虛凈空靈中。中國漢字自發端始“一劃”中便承載了華夏民族特有的“與天合德,與時消息”,之后藉水之性靈、墨之血肉化育萬象,發至豪端,奇怪生焉。人文之禮拉開序幕。
李明遙接漢晉、反復琢磨,很多細節漸次打通并不失時機融入了現代文明。我們的創作條件優越于古人好多,接觸的信息何止千倍萬倍,我們沒有退步的理由,只有不甘寂寞與難舍名韁利鎖的藉口。追求一份純粹對于現代人來說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李明感嘆于斯,他的執拗與赤誠業已穿透了世俗之墻,他時刻不忘慎獨明道,他的日課日日有新,增擴體量,他的觸覺“新生”、思維“達變”,他把理智與情感以“工雅儀態、絲絲入扣”的情態呈現而又不著痕跡。足證其天資異秉,本心純良自在,見素抱樸而莫能與之爭美。由此,隨著作品體量的增長,其精神內核之裂變也便借以完美法則應心而呈傘狀延伸。氣息能量以超強波浪狀綿綿擴散,旋入太極。故而個體之點線面,全局之陣法,細節之玄機都以各自的重心而交相呼應錯落有致,偶現糾結又順情順勢得以解破,渾然一體,綱常有序。所以李明的書法創作超越了時空局限,牽一發而全身動,態勢永至鮮活。跳至局外回味,你漸會悟出“寄妙理于精微,于平常中不平常”的道理,李明這豪放真率的情性被敷以“文雅”的“包漿”,從而使得字字煙潤,互為觀照,是處見光明。
在技法上,李明是高手中的高手。就文化內涵來說,他一如既往的沉靜內斂,典雅俊逸,提筆即見神明藏身臥底之堂奧。所以李明的前面驚喜不斷。
中國書法藝術的精神性是什么?首先我覺得的是雍容大氣,字字自具內在活力,把人類智慧淋漓盡致地注入進去,即用哲學的意象思維觀照書法,用書法氣象映襯生活,歸入陽剛、大氣、文雅、蘊藉、正直清明而又活潑自在。想我漢人恢宏氣概、魏晉散懷、唐人雋烈、宋人儒雅、元人靜穆、明人放達……一個時代的大政治環境,國民的心智熏陶、性格收放之血脈真性在傳世墨跡中一一精微展現,老子所謂:“道隱無名”“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精義得以對應。
而在技進于道后,再次推進就是境界的升級了,這需要自己再次艱辛悟得一套“心法”,否則難逃“抄書匠”格局。一定要讓書法的姿態隨心而動,這“心”是堅毅果敢與靈動,幸乎李明有此根器。他在地方一度擔任國家公務要職,正當事業進入高峰,他卻決然辭職負笈北上,原來他平靜的外表下面掩蓋的是癡愛書法滲至于骨的激情動力。人生的現實問題因環境的改變常常嚴峻而冷酷,一面要解決生存,一面要平心靜氣對傳統經典再狠下功夫,關鍵階段還需得名師指路……這需要強大的精神與信仰支撐。李明做足了心理準備,他已把書法作為了一生的修煉道器與全部,他咬牙堅持過來了。他的適應能力愈發強大,性格愈加豁達圓融,而偶遇一兩知己又豪情云天,義字當頭。一次聚會我挨他坐定,宴會開始,他熱情介紹各位嘉賓并囑其一一互為聯系,激勵大家團結互愛,惜緣重情,保持開放純凈的心靈。頻頻舉杯真情碰撞,他動情地說:“這個時代我們靠從事書法創作為職業,有自由,能吃飽飯,更快樂,我們要感恩。想想這偌大的京城,還有多少人在寂寞孤獨中煎熬。我們一定要惜緣惜福更要自信,中國十幾億人口,為什么偏偏是我們聚到了一起,我認為只有善緣讓我們學會感恩,感恩于時代,感恩我們所擁有的??鞓芬埠谩⒈瘋埠茫际浅砷L的資本,我們目前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仁哉李明。
再一次造訪“明道書院”,李明正在專注而嚴謹地指導學生臨帖,他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學生的短板他親自示范,很快鑒別習氣來源和破執法門;他又根據每一學生的特質大膽建議,致使學生措不及防而情急頓悟發現自己、回歸自己。從教學特色上便可看出李明的公心。他能為學生身體力行的范圍,除了生活情感上的溝通,更是于書藝傳統共性上(即歷來大師的經典法帖精微脈絡)與學生一起反復推敲、實踐、辯證、提升。在對古人技法的探索繼承上他從未一絲懈怠,所以品其線條,不粘不黏順利游走,一片灑落爽利的消息。率性入道,李明已能應心貫氣,發念自覺,清明無礙,正可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就如他最初的筆墨情結:他一下子被墨痕的光亮深深吸住了,這光亮背后的神秘世界召喚著他的靈明一次次進行寂照,永恒性也便在其間了。
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用志不紛,乃凝于神”,李明用最大的功力錘煉傳統,他亦情感細膩地沉浸在生活細節里。“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功夫下對了,就能夠穿越到幽遠的情境,接通古今未來。他明白:古人的心質哪有今天這般繁瑣光景??鬃雍軉渭兒芎裰睾車烂C地說過: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李明現在是處在“游于藝”了,這才是真正的“游于藝”。
人生是“舍”“得”。李明志于書道,每天創作、讀書、育人。他不拒時代強音,迎難而上,他屢獲中國書協舉辦的多次大獎,包括蘭亭書法獎,首屆中國書法院獎達三十余次。他以驕人的成績與高貴的人格證明了一切,贏得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尊重與青睞。有的評他延續二王,兼容懷素、孫過庭、米芾、趙孟頫,并蓄當下杰出成果,及時進行融合與滲透。再諸如衛夫人《筆陣圖》、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歐陽詢《八訣》《三十六法》、虞世南《筆髓論》等在李明的創作技法中均能領略一二。李明對漢簡頗有心得,吸取對空間的“化有限為無限”“錯落有致、內蘊鮮活”之質,伺機而變。再有李明平日讀書甚勤而精,他深知“字外功夫”。藝術以人傳,李明在“養玩悟”的過程中不斷辨證,他這悠悠才情使得他的藝術直覺更為精確?;仡櫰鹱约簩W書的坎坷歷程,善感情思促使他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東西,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自己究竟想做一個怎樣的人?世間萬象,精彩一瞬,唯有留住一縷永恒方慰吾心,今生與書法結緣,與書法為伴,割舍去多少紅塵愛戀,也收獲太多“惟精惟一”沉甸甸的精神碩果,索性就這樣單純下去吧,這樣的孤獨沉潛,癡情一生!人貴有恒,道心惟微,只有淬煉出高純體驗,就能打破時空、合天合德,元氣渾侖,生生不息。李明獨步琢廬,當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時,也就真切體會到了化氣成物、見己之真,萬物一體,煙云供養之“靜境”,尤其“中正、嚴謹、寓情于理是李明不變的底色,這從李明的小楷作品中可一窺。在追求極致中,他的秀逸、典雅、清剛慈柔之特質淋漓盎然展露無余。他站在歷代大師名家的肩膀上,錘煉大技散其情懷,靜心滌慮,通境開啟,有時審聽他筆鋒游走紙面的情狀,忘我一瞬真如天馬行空般穿行在宇宙萬象的機隙中,這是何等的一種大感覺??!唯見神明遣“道”左右而逢源,于規矩中見“灑落”,于“灑落”中綻“絕響”。李明現可以根據情境、心境,自由組合變化“成法”表達出他想要的東西。就如書法史上的《蘭亭序》《祭侄文稿》《肚痛貼》《韭花帖》《寒食帖》都是依托嫻熟的程式技法完美烘托了作者的情志,多方出彩。李明酒醉興酣狀態下易出狂草精品,“士子”的獨醒與狂狷直使得筆鋒一下子由低聲滑到了高音。雖分明,更和諧。僅就線條“不見首尾,不知來去,不疾而速,不行而止”實為高妙。賢哉李明!
由此可鑒“知行合一”于“書藝”乃為真傳統真書寫,只有超乎尋常的勤奮方能得心應手。黃庭堅《書論》有言:“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李明尤以草書、小楷盛名于書壇,兩體互參,大有可為!
談至此,相必大家對李明的印象變得鮮明了。書家的心聲最感人,李明曾在《琢廬夜話》里寫道:“當代書法,并非缺乏個性者,‘強調自我’與‘張揚個性’已為當下喧囂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強加。竊以為個性當以道顯,道愈深,性愈顯。離道而趨性,若殺雞而取卵。書,寂寞之道,萬物同理,皆歸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蓋自明矣。”所以,許上等愿、結中等緣、持平常心始可取舍自如;行止坐臥吃飯穿衣、樂其日用之常,慎獨明心即是“道”。李明以當代職業書家的純粹、舍我其誰的堅勁,漸次走進了“書道”法門,他“入古”“通古”而“化古”,就其“繼承”來講他堪稱楷范,而關于“個性”與“創新”,他的作品自當是“平中見奇”,這“詭奇”就映現在中國哲學內蘊的美輪美奐中。趙孟頫、董其昌都是學養豐厚的超拔天才,他們的法書無一不是平中見奇,所以,最偉大的書家也是最會把握“中庸之道”的鴻儒學人。李明作為當代書家一直高度重視人格人品的鑄造,他以正義明己修德立身,清爽干凈,無妄無執,所以自身問題得以一一破解。待至琢廬夜話與古人交心時,自當是領悟、抽取獨門心訣多多許,再逢激情起,意念引帶,陡然間“一超直入如來地”,說是“書家字”又多“儒者氣”;說是“禪門頓悟法”,又是“道”在常道矣……善哉李明!
綜之,文化大成之書法攻略對于李明來說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加之爛漫情愫,他已為當代書家翹楚也!
乙未春月于京畿素問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