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不復為身謀,峰斜鳥翅折風波,
黑幡云濕懸空夜,電閃雷鳴蹈浴火。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風波亭篇

【書者心札】岳飛20歲投軍抗金,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治罪,正史中對岳飛之死沒有詳細記載。臨死前,他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風波亭慘案,是歷史的悲哀,時代的不幸,正義的屈辱,良知的滅亡!黑暗終究擋不住光明的腳步。太陽,在鳳凰涅盤中浴火重生。
“許國不復為身謀”。岳飛從年輕的時候就發誓抗金,做將帥之后,“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把“收復中原,掃平北國,迎引二帝還朝”掛懷于心。這也許是這位民族英雄命至風波,大鵬歸位的真正原因。“峰斜鳥翅折風波。”《說岳全傳》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轉世,所以岳飛的字叫鵬舉。
“洞晚秋泉冷,巖朝古樹新。峰斜連鳥翅,磴疊上魚鱗。”這是唐代大詩人王勃所作《出境游山二首》中的句子,我基本上是照本選用。朱仙鎮大捷,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可宋高宗不放心岳飛。南宋這個小朝廷也經歷了很大的一次動蕩,心有余悸。那就是苗傅和劉正彥發動的一次兵變,強迫高宗退位,太后垂簾。苗、劉之變是構成趙構最終收繳兵權、向金人妥協求和的一個因素。地方武力和將領擁兵坐大,更成了趙構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趙構終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將,且頻繁調度將領,“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南宋重文輕武比北宋更甚,趙匡胤對當時的武將還有操控能力,可是趙構就不具備此種素質了。 “徽欽”二帝仍在北方五國城,也就是皇上和太上皇都還活著,趙構又是庶出,顯然皇位的正統性受到質疑。趙構耿耿于懷,排斥北伐、傾向和議也在所難免。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構知道岳飛的心思,也知道岳飛的能力和其部下忠于岳飛,想想當時的岳云、張憲等人豈不有后顧之憂。所以連下金牌急令 “措置班師”。岳飛明知權臣用事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 “十年之功,廢于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準則。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制旗賜之。岳飛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高宗對岳飛的心思拿捏的準,但是拿不住岳飛的一腔報國心。岳飛想的是國仇帝恨,復國興邦;而趙構卻只想求和,保住半壁江山,當個兒皇帝,茍且偷生,極盡享樂,“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所以,南轅北轍,帝將不和,將星必隕。岳飛班師回朝,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殺飛,始可和”。岳飛此刻才被說成謀反,打入天牢。
大將韓世忠質問過秦檜,為什么要殺岳飛。秦檜不能說這是議和的前提,只得以“莫須有”的罪名。其實作為當朝宰相,當年的新科狀元,權臣重臣,秦檜會沒有說法嗎?筆者以為有,只是,他揣摩了圣意,并且能操控當時的局勢。也許,韓世忠等人沒有太在意一個什么罪名。在武將出身的韓世忠眼里,高宗和秦檜是不敢殺岳飛的,雖兵權釋,兵將在。豈知道,高宗趙構會見了深夜返宮的秦檜后,將岳飛毒死(一說槌死)于臨安風波亭。
岳飛一生流于后世的三首詞,其中《滿江紅》最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大書法家文征明也有《滿江紅》傳世:“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后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又堪悲,風波獄。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一個小小的宰相秦檜,他能有殺害岳飛的能耐和權力嗎?他只不過是揣摩透了高宗趙構的心理,而殺岳飛,而斷送北宋、犧牲父兄,殺害忠良、茍且求榮的趙構更應還其面目,警示后人。
早幾年,李澤濤先生寫了一部小說《風波亭——岳飛的最后時刻》里面的描述也耐人尋味。岳飛最后發出的呼喊,也是無可奈何。他怕部將劫法場,他怕背后的四個大字喪失光芒,他怕自己將來因為謀反坐實,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看了一眼孩子,閉眼倒下,化為塵土。
風起了,云濕了,月躲了,峰斜了,鳥翅也折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倒是成了岳飛自己的宿命,無心成讖。他死時候三十九,除夕之夜,再過一天就四十了。筆者無語了,借引詩鬼李賀的半句詩,加上人們良知的呼喊作為結束:黑幡云濕懸空夜,電閃雷鳴蹈浴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