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生活》
□ 繆立新
20世紀30年代,是美術期刊蓬勃興起的繁榮時期,期刊種類繁多,出版形態豐富。1934年4月在上海創辦的《美術生活》雜志,因其出版的形態獨具一格,印制精良,內容豐富,一度被譽為“中國最精美的雜志”,開啟了中國近代美術傳播的別樣樣式,具有專業 期刊與大眾畫報之雙重特性,在民國美術史和出版史上均有獨特的價值。
正如其刊名所示,《美術生活》出版目的圍繞“美術”與“生活”兩大主題。在美術方面除了介紹世界各國 的新興藝術外,是刊對中國傳統畫作也做了大量推廣,還把重點放在了“影寫現今之社會生活”。唐雋在創刊號《我們的路線》上說明了刊物的辦刊路線:“我們發刊的這本雜志,站在‘藝術’或‘美’的路線上,要使‘藝術’或‘美’生活化、大眾化、實用化。”“站在‘生活’‘大眾’或‘社會’的路線上,要使生活藝術 化或美化,大眾藝術化和美化,社會藝術化或美化”。這與當時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藝術大眾化思潮密切相關,又有自己獨特的方向。
為了在白熱化的畫報競爭中贏得讀者占據市場,《美術生活》選取了“專業”畫報為出版方向,在圖片的選 取上以藝術品圖片為主,刊登了中外大量的繪畫、雕塑作品,強化刊物的“藝術性”,以大量的美術作品引起讀者欣賞美術的興味,盡量避免迎合讀者之低級趣味。 雖然也刊發一些時裝照、明星照,但相對于《良友》畫報等充斥的大量名媛閨秀照、泳裝照,《美術生活》在圖片選取上的格調和品位有所區別。
《美術生活》以“美術”為名,實際上涵蓋了繪畫、雕塑、電影工藝、攝影等藝術門類,形成多門類的專業 美術期刊的特色。編輯成員均為各個藝術門類的精英。刊物總編輯鐘山隱,常務編輯是郎靜山、劉旭滄,張大千、徐悲鴻、林風眠、黃賓虹、吳湖帆、梁鼎銘、賀天 健、方君璧、俞劍華、陳抱一、顏文等名家,除參與編輯之外還提供畫作。黃苗子、蔡若虹、錢瘦鐵、齊白石、高奇峰、葉淺予、龐熏琴、萬籟鳴、朱屺瞻等也紛紛 向《美術生活》投稿,使畫報會集了當年美術界的精英,這是其他美術類雜志難以比擬的。
在第九期《美術生活》“編后”中,編者說到:“《美術生活》是一本圖畫學術雜志。圖畫雜志一個普遍的 趨向,就是消遣的成分太多,學術的氣息太少。《美術生活》卻不如此。”為此,刊物發表了不少有學術價值的文章,如黃賓虹的《東周金石文字談》,賀天健的 《我對國畫之主張》,王祺的《中國繪畫之變遷及其新趨勢》,陳蝶野的《明清五百年畫派概論》,窳父的《中國畫與畫的工具》,黃苗子的《民間藝術》,鐘山隱 的《中國繪畫之近勢與將來》,陳抱一的《從生活上所發現的新的形態美》等,都代表了當時美術學研究的水平。
《美術生活》還不定期的出版美術特輯專號,如第6期《兒童專號》,第19期《兒童生活特輯》,第20 期《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紀念特大號》,第22期《漫畫特輯》,第25期《二周年美術專號》,第32期《四川專號》,第34期《浙江文獻美術攝影特輯》,第 37期《吳中文獻特輯》,第38期《第二屆全國美展特大號》。專號的出版,使得期刊內容更為系統、全面和翔實。濃厚的藝術氣息和美術專業色彩,使得《美術 生活》在眾多畫報中脫穎而出,獨具魅力。這是辦雜志的必要手段,可多吸引讀者眼光。
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創辦者主要是藝術院校和美術社團,《美術生活》作為當時重要的一份美術期刊,其創辦者卻是一家印刷企業——上海三一印刷公司。
《美術生活》的創刊號《為三一印刷公司創刊美術生活告讀者》一文,解釋了金友成創辦《美術生活》的由 來:“金友成君集股創辦三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東西洋最新式之橡皮版印刷術……茲金君感覺此最新式最優美之機器,而僅為承印畫片等工作,未能盡量為藝術 上作貢獻,未免有所辜負。故復創設出版部,聘請美術專家,先行編印美術生活雜志一種,以與世人相見,其內容之豐富,興趣之濃厚,當在一般圖畫雜志之上,精 美又可推為獨步。”正是有了三一印刷公司這一強大的技術力量和資金支持,《美術生活》才得以順利創辦,并因其圖像清晰,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版面大氣,在 當時的上海有口皆碑,被魯迅評價為是“中國最好的印刷”。
正當《美術生活》“不惜犧牲工本”,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表彰我國固有的燦爛文化,使人民知所 眷顧;介紹世界新興技術,使人民知所借鑒;影寫現今生活,使人民知所警惕與勉勵”,出到第41期時,1937年8月,日本的瘋狂轟炸,使三一印刷公司消失 在罪惡的侵略戰火中。更令人痛惜的是,即將付印的《美術生活》第42期也泯滅無遺。
舊時人物、舊時畫作、舊時影像,有時能喚起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在泛黃變脆、有些殘破的紙頁之間,流淌的是歲月的潮汐。幾十年后的今天,《美術生活》還能引起人們的閱讀和欣賞欲望,摒棄收藏因素,不得不感嘆它的巨大魅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