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在上月公布了面向其Kindle平臺上獨立寫手收費的新方式。以前按下載量收取的方式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將閱讀頁數作為標準。這種方式顯然將親賴那些言而不明拖沓成行和抖包袱的碼字方式了。亞馬遜一直希望通過這些決策來反應讀者對互聯網改變生活這種趨勢的期待。但類似的態度其實很難直觀描述網絡出版平臺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它們所具備的可能性。必須承認的是互聯網成就了某些特殊風格的流行-比如一種以新聞性為主導的,以快取勝,被醒目標題包裝的文體。但是藝術圈從來不缺嚴肅藝術和藝術文化期刊媒體(比如e-flux,Triple Canopy和East of Borneo)。還有很多美術館也開始積極利用網絡來把展館墻內發生的事情傳播到外界。那么,如果我們不把互聯網僅僅當作一個分發和傳播的地方,而是一個生產空間,它應該推崇何種形式的寫作呢?
批評家(再次)被埋沒
不管是哪個文化領域都有這個習慣:每個月都會有新出的評論文章完全蓋住之前發表的文章和觀點的風頭,所謂評論之死。但其實我們并沒有針對此問題而認真思考互聯網出版。至今,網絡一直在推崇一種特別的評論方式,我稱"批評服務"。這一點在文化產業方面最為明顯,遠遠超過了它在視覺藝術方面的體現,這可能是因為文化產業的產物-電影、音樂、文學-更容易以數字的方式傳播。舉個Pitchfork的例子。成立于1996年,這家線上音樂出版公司專攻專輯評論,在音樂世界里取得了很大影響力。為什么?因為讀者尋找的是可信的,可以遵循的,可以幫助他們發現線上新音樂的建議。他們需要推薦。
這類評論并不新鮮,卻時刻在增長。特別是當搜索引擎又特別親賴評論時。當用戶查找關于一本書,一個音樂專輯或一個電影的信息時,Google顯示的第一個鏈接是購買鏈接-Amazon,Fandango,iTunes-但這之后的鏈接,往往都是評論相關了。用戶需要分析,但其實更需要的是方向。評論即推薦現象更好的體現是信息聚合網站的崛起,如爛番茄。這個專攻電影和電視的網站搜羅了各家各處大大小小的影評視評,并根據評論對電影進行推薦排名。爛番茄的影響力如今已經太大了,電影海報上都會把它的意見明明白白的展示出來。聚合網站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民意,而不僅僅是觀點:這正是尋找推薦的用戶急需的。
市場參與度
如果關于網絡對評論的影響僅此而已,那還要討論線上藝術評論干嘛?原因是藝術市場也在盯著線上的領地,我們需要評論來跟市場保持互動。各種機構-無論贏利與否-都在網上做著各種作品展示。同時也有各式各樣的線上當代藝術品銷售,比如Artsy,Artspace和Paddle8。似乎人人都感覺到網上存在著賺錢的巨大可能,而最先做到的公司將會成為行業英雄。佳士得在其電子商務業務上已經投入5000萬美金,佳士得也已經與eBay聯姻。
那么,誰去為這些線上銷售者寫東西呢?寫到哪里呢?在這個內容為王的社會中,在這個數字市場里,評論的角色已經不僅僅是對被評作品的回應,更是對其市場價值的直接作用。那么,藝術評論家們是不是該出點新東西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