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譜

畫譜

畫譜

畫譜
《芥子園畫譜》風行300年不衰
近日,成都圖書館聯合四川大學圖書館完成了清代編纂的《芥子園畫譜》第三集《青在堂草蟲花卉譜·翎毛花卉譜》善本再造。成都圖書館副館長肖平介紹,《芥子園畫譜》又稱《芥子園畫傳》,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淺顯明了,宜于初學者習用,故問世300余年來,風行畫壇至今不衰。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許多畫壇名家都將其作為進修范本。而本次再造的第三集《青在堂草蟲花卉譜·翎毛花卉譜》,是藏于四川大學圖書館的初版本,采用的是木版五色套印,代表了清代印刷工藝的最高水平。
善本再造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清代中國畫“教科書”怎樣教初學者學畫?記者為你一一揭秘。
善本再造,“金鑲玉蝴蝶裝”驚艷問世
《芥子園畫譜》共分為四集,一般認為編于清康熙年間。“芥子園”系清初名士李漁(又名李笠翁)在金陵的一座別墅名。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畫家李流芳的課徒稿43幅,請嘉興籍畫家王概整理增編90幅,增至133幅,并附臨摹古人各式善書畫40幅,篇首并編《青在堂畫學淺說》,于康熙十八年套版精刻成畫,即第一集。之后,王概又與其胞兄弟王著、王臬共同編繪了“蘭竹梅菊”與“花卉翎毛”譜,木刻套印成第二、三集,世稱“王概本”。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的《芥子園畫譜》,是清康熙至嘉慶中彩色套印本。肖平透露:“這個版本成都圖書館也有,即使在川大圖書館館藏古籍中也不只一套,但唯有這一套最完整。”
這套再造善本《青在堂草蟲花卉譜·翎毛花卉譜》共四冊,為青錦暗花封面,書頁采用上好手工宣紙石印而成。與市面上流行的《芥子園畫譜》眾多版本不同,這個版本,無論是色彩還是箋紙,都古香古色,再現清版原貌。部分書頁上仿佛有陳年水漬和“國立四川大學”的藍色印章。“出于完整保存版本的歷史信息以及尊重文獻的考慮,再版時故意將痕跡保留下來。”肖平介紹。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清朝時期五色套印的印刷水準,本次善本再造采用了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制版工藝和古老的石印技術。“比較現代的膠印技術,石印更能體現古籍的‘紙白如玉,墨黑如漆’的質感,立體感強,仿真度高。”
古籍《芥子園畫譜》是采用的“蝴蝶裝”,即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折,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后裁齊成書。本次新版,則在原本古籍的基礎上,將天頭和地腳加寬,古籍頁面如同鑲嵌在頁面正中,稱為“金鑲玉蝴蝶裝”。肖平介紹,善本之前修補的時候,有的折疊部分的書頁被粘連起來了,這次翻印,需要把粘連的部分全部拆開。而且,所有書頁折疊的地方,在掃描照片上都變成一條折疊線,需要用電腦技術將這些折疊線去掉,“這些活路都相當考技術。”
據悉,成都圖書館今年再造的《青在堂草蟲花卉譜·翎毛花卉譜》善本共印刷了3000冊,主要供我省縣級以上圖書館、博物館及學術研究機構收藏,市民亦可前往查閱。
國畫“教科書”,不僅教繪畫還教制顏料
《青在堂草蟲花卉譜·翎毛花卉譜》分別從繪畫源流、畫法淺說、繪畫法訣以及繪畫手式、全圖等方面由淺入深地全面解析了花鳥草蟲的繪畫技法。
成都畫家且一可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可供初學者臨摹的畫譜、畫傳,但因《芥子園畫譜》中的內容細致入微又易懂,且可以從中找到中國畫中出現的經典素材,因此該書仍是他推薦給學生們的經典入門書籍。
在中國畫中,花卉是經典的主題,殊不知從唐宋時期,即使是名家,在繪畫技法上也未曾詳細區別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但《青在堂》中卻將兩者嚴格區分:“木華以富麗勝,草花以嫵媚勝。富麗則譜為王者,嫵媚則比之美人。故草花至嫵媚,尤足娛心悅目。”
書中還詳細講解了勾勒著色法、不勾外框只用顏色點染法、不用顏色只以墨筆點染法以及不用墨著只以白描法等4種畫花卉的方法及其擅長者。并明確提出,花卉要畫得好,不能僅僅在花朵上“發力”,枝葉的長勢、疏密、參差以及蜂蝶、草蟲的點綴也尤其重要。“枝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穿……葉得勢,雖疏密交錯,而不繁亂……至于點綴蜂蝶草蟲,尋艷采香,綠枝墜葉,全在想其形勢之。”
現代人作畫都有現成的顏料,而古人學畫還必須研習各色顏料的制法,《青在堂》在卷末的“設色諸法”中,詳細描述了顏料的炮制及上色方法。以朱砂為例,“入畫之大紅,必須朱砂,方不變色,以銀朱色久則變也。細研,少加輕膠水,澄去下面重腳,漂去上面浮黃,將中間鮮明者曬干,加膠。用著山茶、石榴大紅花朵,瓣以胭脂分染,在下沉重,只可反襯。”
“《芥子園畫譜》是我國美術史上一部很難超越的‘總結性’教材,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皆在此書上能找到非常程式化的學習方法。”西南民大教授、畫家劉學倫告訴記者,“五四運動”時期,《芥子園畫譜》因其內容和教學方式過分程式化而遭到質疑,以致在之后的很多年間我國的年輕人學畫都不再以此書為尊,現在再版《芥子園畫譜》有利于年輕人回歸傳統。“建議年輕人在學畫的時候也要借鑒西方客觀、理性的觀察法,將中西方繪畫的精髓結合在一起,辨證地學習。”
風行300年,書薦大家竟出自成都
記者了解,當代不少著名畫家也是以《芥子園畫譜》為范本學畫的。畫壇巨匠齊白石,少年以雕花匠為生。20歲那年,隨師外出做活,見到一主顧家有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便如獲至寶,遂借來反復勾勒臨摹了16本之多。無獨有偶,著名國畫家潘天壽也是14歲偶獲《芥子園畫譜》,沒想到該書也成了他學畫的啟蒙老師。
記者翻閱《青在堂草蟲花卉譜·翎毛花卉譜》還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書中多處出現黃筌、黃居寀、黃居寶等三人的名字:“若取法,當以徐熙、黃筌為正……”“黃筌善集諸家之長,花師昌佑,鳥師刁光,龍鶴木石,各有所本。而子居寶、居寀復能紹其家法,是能名重一時,法傳千古……”甚至書中還另附篇目,針對黃筌與知名畫家徐熙有《黃徐體異論》一文。而書后所附的“草蟲花卉譜”及“翎毛花菓譜”中也能看到黃筌所畫的蓮花、白牡丹,以及黃居寶、黃居寀畫的茶梅、藤菊等。
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程峰解釋,黃筌系五代時期的著名宮廷畫家,以工筆畫著名,最擅長畫花鳥,與徐熙并稱為“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流派。宋初時翰林畫院考核畫家就是以黃筌的畫法作為標準。“黃筌是成都人,而且可以說是‘成都畫派’最早的創始人,現在成都畫院門口還有他的塑像。以他為首的西蜀畫院是當時設在四川的國家級畫院,也帶動了當時成都地區的文藝繁榮。”居寶、居寀是黃筌的兩個兒子,也是當時著名的畫家。記者在《青在堂》中也找到了文本佐證,“故宋初之畫法,全以黃氏父子為標準焉……”
□本報記者 李思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