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規劃
字肖夫,號天水堂,自稱墨仆巢主。1956年生,安徽省淮北市人。畢業于安徽省藝術學院美術系,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中國畫學會副主席、安徽省文聯中國畫創作院副院長、安徽省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安徽省黃賓虹畫院副院長、安徽省書畫院特聘畫師、安徽省美術屆展總評委、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淮北市文聯副主席、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淮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協七大、八大全國代表。
其作品入選:
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安徽當代國畫家精品展
全國中青年實力派畫家邀請展
第十五屆全國新人新作展
中國美協會員獲獎提名展
紀念《講話》60周年全國美展
安徽、浙江畫院新世紀作品聯展
全國第二屆畫院雙年展
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
水墨傳承——全國著名書畫家提名展
走進經典——2007年度優秀水墨畫家作品邀請展
華東六省一市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第二屆當代安徽國畫名家邀請展
徽風皖韻和諧安徽——安徽省畫院作品展
2008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2008中國國際徽商大會新徽派名家作品邀請展
夢縈徽州——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文明探源——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第四屆《水墨江南》全國著名畫家邀請展等。
獲獎情況:
98安徽省美術作品展銀獎
全國第八屆群星獎
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傅抱石獎
新世紀全國中國畫大展銀獎
建國55周年安徽省美術作品展銀獎
安徽省第六屆藝術節美術大展銀獎
第九屆藝術節美術大展一等獎
2003年安徽省群文美展二等獎
200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安徽省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美術大展銀獎等
其作品還被中國美術家協會、首都博物館、中央電視臺、釣魚臺國賓館、文化部、國土資源部等重要機構及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專業畫廊、收藏家收藏。
另有作品發表在《國畫》、《藝術界》、《國畫家》、《中國美術》、《藝術博覽》、《水墨》、《今日中國》、《美術界》、《與書畫》及《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安徽美術家》、《墨痕》等多種大型專業報刊上,藝術成就及傳略被載入《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家名人錄》、《當代中國美術家大典》、《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等三十多種大型辭書。
2004年隨政府代表團赴韓國訪問,進行文化交流、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淮北市建市50周年“淮北杰出人物”光榮稱號、2011年赴美國參加由中國美協、世界華人美術家協會共同舉辦的《同根異采--“丁紹光、簡繁、趙規劃、張此潛”四名家美術作品展》。
出版有《趙規劃山水集》、《趙規劃水墨小品輯》、《20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家個人詞典·趙規劃卷》、《藝術·生活50年》等個人專著。
我見青山多嫵媚
——趙規劃的山水畫藝術
文/縱橫
大凡懂得中國畫精神的人都知道:中國畫不在于畫什么,而在于怎么畫,在于用什么樣的觀念去畫,在于用什么樣的精神氣質去畫,在于用什么樣的筆墨構成去畫,在于創造什么樣的,適合畫家本人和所處時代的個性語言。“怎么畫”給畫家留下了個人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給歷史留下了續寫的充裕篇章,給名家、大家留下了不斷創造的藝術境域……因而“怎么畫”也成了人們研究畫家的創造性的必須把握的一個關鍵。
——題記
趙規劃是一位已很引人注目的畫家。他的畫,連連入選全國各屆美展,并并多次獲獎,是畫家中年輕有為的一個。按他的年齡,正是以巧取勝的時候,可他的畫,卻追求了拙樸,也是空靈,有一種散打的構成意味,是不經意的經意,上無真相而有真魂的那種。

溪山細雨
趙規劃的山水畫有其突出的特點,他把握住中國畫的傳統內涵,又吸收了現代構成的美學手段,將觀者把握住中國畫的傳統內涵,又吸收了現代構成的美學手段,將觀者引領到新概念、新筆墨、新氣象的氛圍之中,令人耳目一新,卻又品不乏味。這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意象造詣
造型,乃塑造形象之謂。陳子荘先生說過:“造型就是塑造我之形象。”你塑造什么形象,和怎樣去塑造形象,不同的畫家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塑造手段,趙規劃走的是“意象“造型的路。
意象,是中國畫的靈魂。所謂“傳神”,所謂“寫意”,所謂“不似只似”,都是古人對意象的某種詮釋,這是中國人審美要求決定了的。古人早就提出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寫神”,“非徒襲其跡,務在得其神”的種種說法。這些名言,都教導我們繪事要由形到神,由象到意,由客觀到主觀,由物質到精神。沒有精神層次,就無須多談美和藝術。寫心、寫意、寫神,說得多好啊,可古往今來那么多的畫家,能真心理解并主動去追求的又能有多少?美術系里的學生,磨練造型的基本功,一磨就是幾年,十幾年,社會上的畫家強調寫生,一寫就是幾十年,直到把畫寫死了還不自知。又有多少人,按著素描的步驟和要求,將對象畫得如光取影,還美其名曰“惟妙惟肖”,這種吃力不討好的造型手段已經被先知先覺者所唾棄。搬出中國傳統繪畫的大師,如八大、石濤、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諸輩,他們都是抓住神不放,在“意”字上大做文章,他們成功了,其因,就在于他深知中國繪畫意象的重要。中國人審美的需要是寫意,中國書法、中國戲曲、中國詩歌,中國散文,甚至中國武術,中國醫學,都是以“意”為核心,辨證施治,所以古人說“意足不求顏色似”。中國的寫意,是意造,是以意為之,只要意到了即可。

一半秋陽一半霜
趙規劃的專業是美術,他在學校里就煉就了扎實的造型基本功,可他在國畫創作時,卻顯然走著意象造型的路子,這根于他的悟性,以及他多年刻苦閱讀學習有關。中國畫是修養畫,是學問畫,單以技巧取勝的畫家是難達高度的。畫學修養中的“虛”比“實”還要重要。趙規劃的畫路很寬,油畫、設計、國畫、書法我都很欣賞,說到他的山水畫創作,我認為他是以情眼看世界的那種。他看到了“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他筆下刻畫的不單單是“青山”的外表,而是青山的嫵媚,是青山的精神,也就是以“非徒襲其跡,務在得其神”。他以一個藝術家的眼光,醉眼朦朧地觀物取象,以意象的造型手法去追求物象的真魂,這一點,正是他比大多數人的高明之處。中國畫最本質的東西是精神,是強調寫意的“意”,是強調傳神的“神”。要以感情取舍物象,以營造出畫家心目中的所愛,這也正是中國畫最有生命力、主宰力的地方,這也正是中國畫區別西方藝術的關鍵所在,趙規劃深知這一點,并努力追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塑造的畫面形象,全在有意地追求那種不準之準、不細之細、不似之似的意象。
就拿畫樹來說吧,他不是以素描家的眼光和手段去追求客觀世界里的明暗、光影、形質和透視效果,他只是籠統地,大而化之地交待出樹枝、樹干、樹的走向、樹的姿致和風神,他畫的是樹的生命、生機和生動。至于晴天的樹,陰天的樹,光下的樹,暗中的樹,則無關大局,最為必要的是樹的的姿致和神態。他筆下的樹,雖畫得不太細,不太深入,卻能以特有的筆墨符號,去表現樹的生命、生機。他的樹,搖曳生風、俯仰有序、舞蹈般的,活脫脫的、有生命力,是筆墨,是符號,也是一種象征,一種召示。我們知道他摒棄了樹的明暗看到了律動,摒棄了樹的品種看到了生機,摒棄了樹的客觀看到了情致,一句話,他不是去畫像樹,而是去畫活樹。他山水畫中的樹,都在以不同的姿致舞蹈般地表達出畫家對生活深刻感受后的一種精神取舍和提煉。
他畫樹如此,畫山石、流水也如此。他筆下的山是搖動的山,是畫家情感世界中的山,是“看山不喜平”的山,是“我見青山多嫵媚”的山,是“青山著意化為橋”的山,是“是山也是非山”的山。他筆下的山,可以說是感情凝聚的塊壘,是心目中的流云,是眼中的斑斕,是腳下的厚度,是對比中的高度,是情中的寄托,是筆下的創造。一個“意”字,把萬山畫響、畫活、畫的有生命,宛如世紀老人,既老態龍鐘又精神閃爍,是一種氣質,是一種品位。

春山暖日
他畫的水,也同樣意態空靈,給人以捉摸品位的余地。或飛流直下,或迂回流淌,是斷是連,或粗或細,皆是流動的水,不定的水,隨意的水,有聲響的水,意念中的水。這水如一種精神,自由自在,若無定則,當行當止,或隱或現,全在隨意發揮,不受羈絆。至于水在物質世界中表現出的明暗、深淺、光影等等,他又全然不顧,他顧的是物象間的關系,眼中的情致,心中的感受。水在山水畫中是一種虛的表現形式,是動的表現手法。下流為水,上浮為云,依實生虛,伴靜為動,虛實相生,濃淡相和,是一片生機,是滿眼美意。看他的畫,很容易就想到了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的旋律。其實,他的畫面意象造型,總是以動為脈,山在動,水在動,樹在動,石在動,房屋人群皆在動,一個“動”字,讓萬山皆響、皆活,洋溢出一片的生機。他摒棄素描家的立體造型,經過高度取舍,以意象造型的眼光,以平面構成的形式來表現他心目中的情致。他筆下的物象,只能是他意念中的載體,讓人去感覺、去感受。他的畫面,不是要解答什么,而是讓我們去聯系什么,去體味什么。新的構成給他以新的審美視覺,營造了他美學意念中的自我。當我第一次看到宜興畫家吳冠南先生的畫時,新鮮感打動了我,我曾為之作了一幅對聯,聯曰:有心打散,隨意構成。
今觀趙規劃的山水畫,同樣有此感覺。他是用心用意畫畫,他是將客觀中的物象,構成主觀世界的意象。意象是精神的,是動的,是活的,是美的。因而,趙規劃的畫也是具有了多方面的審美的取向。按照陳子荘先生的造型論,我們可以說,趙規劃的山水,是他營造的自己心目中的美學園林。欣賞他畫中的樹,如觀舞蹈;欣賞他的流水,如聽音樂;欣賞他的山石,如探城堡,皆有令人品位的余地。
二、彈性筆墨
你塑造的形象,是具體的,是意象的,是寫生的,還是寫意的,是以形寫神的,還是得意忘形的,總離不開充當表現手段的筆墨來。筆墨是中國畫的載體,又是一種久經錘煉的審美對象。筆墨好,筆墨精到,筆精墨妙即讓人百看不厭,樹立起自身的審美價值,已是不容質疑的事實。八大山人的簡筆,石濤的黑墨團中天地寬,龔賢的水墨氣氛,徐渭的姿肆狂放,黃賓虹的渾厚華滋,都充分說明了筆墨自身的美學價值。趙規劃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樹立起自己起承的筆墨觀,他逐漸地強化筆墨價值,讓筆墨站出來亮相、說話,這是他山水畫面著力追求的第二個特點。

放鶴圖
著名的書法家胡小石先生說過:“凡用筆作出之線條,必須有血有肉,有感情,易言之,即有豐富的彈力,剛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須如鐘表中常連之發條,不可如湯鍋中爛煮之面條……”云云。
筆墨,作為自身的審美對象,它必須有豐富的內涵來撩撥欣賞者的情眼。這一內涵的取得,主要依賴于“變化”二字。變而化之,則萬象生焉。或濃或淡,或干或濕,或疾或徐,或方或圓,或重如墜石,或輕如蟬翼,連筆濡墨,立象生風。筆墨作為一重審美對象,也如人一樣,必須充滿激情,成為畫家賴以表情達意的最本真的手段。畫家借物象,借情緒表達審美的追求,靠的就是他手中的那枝能夠起承轉合、一波三折、運用自如的有彈性變化的筆墨。古人云:“筆軟則奇怪生焉”,“奇怪”就是變化,“奇怪”就是書畫家情感生發的跡象。我們說畫家連筆狀物,不如說畫家連筆達情,情感是生動變化的,因而,筆墨也必須生動而富有變化。胡小石先生說的“彈性筆墨”不也就是傳情達意而富有變化的筆墨嗎?能認識到這一點,并傾力去追求之,這是趙規劃藝術悟性的表現。
趙規劃的筆墨圖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以重拙黑厚為主的傾力于樸茂的一種,他以此種筆墨描寫山川形式、樹木云泉,夕陽風氣,村舍庭院之類,或全圖,或三聯,或小品,皆能做到氣象崢嶸,萬物森然,峽谷風起,古樸險絕,志在追求一種厚度、密度、濃度、強度。這類畫如他人入選九屆、十屆全國美展的《秋來滿山盡佳色》和《遠望黃山圖》以及全國中國畫展獲獎的《青山暖日和風》和《秋光無限圖》等。這類畫總給人一種薊北鐵馬秋風的雄強濃烈、緊鑼密鼓的視覺效果讓觀者折服。

雨后山色
趙規劃另一種筆墨圖象,是意念型的,更寫意的,是一種心中的感覺,他畫得駕輕就熟,畫得虛無生發,非常的有情致,這如唐人絕句,百品不厭。這類以他畫霜期物象最為生色,他畫過《霜降齊云山》、《云水清音》、《秋暮時節》等等。秋肅寧靜,純粹斑斕,這重畫面不以狀物為能,全在抒發感受、情緒、意念,是一種特定的心態。灰白空靈的畫面基調,向人們傳達著畫家對霜潔萬物、秋殺虛櫰的特有感受,寧靜、平淡、天然、安詳。這與那種洪鐘大品、鏗鏘有力的厚重拙樸的筆墨觀念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謂一動一靜,一拙一華,一虛一實,,相映生輝。前一種以勢取勝,后一種以情動人,前一種是釀造,后一種是抒發,這說明趙規劃筆墨道路之寬廣以及他能視不同對象狀物流情,虛實生發而運用各自得體的筆墨之妙的能力。
趙規劃的筆墨追求受到黃賓虹先生筆墨觀的不少影響,這除了筆墨作為一種審美對象而立于畫面,更為重要的是他能認識到“寫”的重要。趙規劃以一個“寫”的心態駕馭筆墨而賦予筆墨以情感內涵。“寫”與“畫”是區分當代畫家筆墨價值的關鍵所在。畫難免刻意描寫,追求形似,但這種筆線只是素描的線條和筆觸,而寫則不然。寫是情感的律動,是心象的生發,是美意的閃光,其內涵大不一樣。寫,體現了書法家的激動,體現了詩人的情懷,一個“寫”字,讓筆下生出情致,“奇怪生焉”。一個“寫”,中得心源,主客觀相融,便可使形象躍然于紙上。胡小石先生嘉譽的“彈性筆墨”,無非要人們不去畫字而去寫,“寫”決定了筆墨的高下,豐富與貧乏。在當下的畫家群里,能認識到寫的美學價值并努力追求的不是太多。我們肯定地說,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的佳作是寫出來的,真正的中國畫一定是寫出來的。趙規劃能認識到這一點,并努力追求之,十分可貴。
趙規劃的作品觀念新、筆墨新、構成也新。我以為這與他的意象造型和彈性筆墨分不開,他的成功,不是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