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祥民
1955年生于北京,河北磁縣人,1978年畢業(yè)于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師從張自申先生、吳棟梁先生、朱迪先生……1995年參加法國著名畫家大衛(wèi)在華舉辦的《大衛(wèi)蛋彩畫、油畫材料與技法研討會》、油畫訓練班。現(xiàn)任教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主要作品入選第八屆、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全國第二屆高校教師優(yōu)秀作品展,第五屆全國水彩粉畫展,第五屆全國體育美展,以及這一時期的重要國內、國外展覽,獲第三屆安徽美術大展銀獎,第四屆安徽省美術大展優(yōu)秀獎,第九屆安徽省藝術節(jié)金獎。
地址:淮北市東山路100號(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郵編:235000
手機:13084054984
消逝的耕作
——有感于徐祥民的鄉(xiāng)土油畫
文/楊參軍
1982年我從浙美畢業(yè)回到淮北,開始了人生的新生活,但這“新生活”并不美好,因為從杭州回到淮北,從美院學堂回到現(xiàn)實空間,就像是從天堂回到凡間。那時現(xiàn)實中的落差使我很苦悶,唯一能消解苦悶的方式就是和祥民在一起畫畫。

《虎娃》120cmx150cm,布畫油畫,2008年
祥民當時所在的礦務局中學有一間教室,足可以裝下我和他。我們?yōu)橛拥诹鶎萌珖勒蛊疵膭?chuàng)作,那時我們都很年青,有的是精力,總是想著以優(yōu)異的創(chuàng)作業(yè)績來改變我們的生活處境。淮北是著名的煤都之一,我們當時不約而同的將表現(xiàn)的主題投向礦工。我們輾轉于礦區(qū)之間,親自下井觀察工人在第一線勞作的情景,也不約而同地將我們內心想出的“深刻的內涵”強加在礦工身上。記得當時,我畫了兩幅,其一名《光》,畫一名礦工在漆黑的井下拭擦著礦燈,表現(xiàn)礦工在給人們帶來光明的時候,自身卻處在黑暗中的無悔品質。另一幅是《更衣》,表現(xiàn)著礦工上井沐浴的情景。祥民的畫名為《開采光明的人》,畫的是一群黑壓壓的礦工從一片霞光中行過,情景浪漫而又有詩意,當時我們很努力,但第六屆美展都落選了。

《毛妮》120cmx150cm,布畫油畫,2008年
時光在畫布上的的涂抹中流過,當?shù)谑粚萌珖勒乖诤闭钩鰰r,已是2009年,25年過去了,我終于看到祥民的大作《守望·耕地》,懸掛在全國美展的展廳里,心中感慨油然而生。

《暖陽》150cmx175cm,布畫油畫,2013年
祥民畫中的主題由礦工走向淮北的農(nóng)民,這變化不知從何時開始,祥民在畫布上描繪的方法也從粗獷變得更加細膩,這變化也不知從何時開始,畢竟25年是一段漫長歲月。然而,我也感受到他未變的東西,那就是對生命之中最質樸的精神的表現(xiàn),早年畫礦工可能賦予了他們更多的政治含義,但畫中描繪的仍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身灰頭土臉的人,是那些最低層的勞動者。今天,他把目光轉向了農(nóng)村,但細心者仍可發(fā)現(xiàn),祥民筆下描繪的用牛耕田的情景早已過去,今天的耕作方式早已機械化了,今天的新農(nóng)村也早已讓農(nóng)民住進了整齊劃一的紅磚白墻大樓房,那么,我們不禁想問:祥民在畫面中所要“守望”的是什么?

《守望•耕地之三》160cmx175cm,布畫油畫,2011年
長期以來, 祥民視覺的落角處,總在鄉(xiāng)村的原始的狀態(tài)中。那耕地的老者仿佛仍是遙遠的過去走來的農(nóng)民,那耕地的牛就更彰顯了中國農(nóng)耕社會的傳統(tǒng)特征。畫中的老者的眼神安然自得于自己的世界中,而牛木訥的表情仿佛嘲諷著都市生活中今日的躁動和忙碌的我們。祥民還畫鄉(xiāng)里的孩子,畫的那些沒有一絲現(xiàn)代氣息的質樸的臉龐和純真的微笑。是的,今日我和祥民都漸步入老態(tài),此時的心里越發(fā)渴望回到生命的本源。有時我們在都市中生活的奔波中日益感到壓抑,有時我們在現(xiàn)實的利益中,日益感到疲憊,有時我們在天空的霧霾中,日益感覺呼吸困難。

《皖北風景》之二100cmx80cm,布畫油畫,2013年
也許我們再找不到陶淵明的田園,但內心總還希望著一片潔凈之地,也許繪畫終會被圖像所蒙蓋,但畫家又總是被迫要充當沖破霧霾、回歸視覺的人。希望在視覺中回到心靈的家園,也許以牛耕地的行為早以消失,但我們向往的精神落腳之地的愿望也許會永遠不變。
2014年2月2日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