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推出的“年代秀”
先來說說年代美術館。
首先,這是家民營美術館,一二層分一號二號展區,展區面積600多平方米,今年6月6日在市區南塘街的白鹿洲文化村正式開幕。身為創辦者的羅靜方辭了局長的職務,搖身一變成了美術館館長。
關注藝術、喜歡收藏,有專業攝影功底的羅靜方和從事時尚行業的愛人都熱衷于各地逛展,接觸久了便有了一份私心:與其出門看展還不如將展直接搬到溫州來,入了這個行還怕看不到最好的藝術?
羅靜方口口聲聲私心作祟,但事實上,辦一個民營的館,少不得操一份公益的心。
“我覺得美術館是當代藝術最主要的載體和傳播窗口,不是常說溫州的藝術文化氛圍不足嗎?其實是大家直面藝術的機會太少,所以對藝術的理解難免相對滯后。”羅靜方舉例說,北京、上海的美術館多、展出多,藝術氛圍比溫州濃厚,所以溫州當下缺的是藝術方面的硬投入,比如美術館。“到美術館看一場優秀的展,我會突然感覺到內心的一根弦被撥動,直至澎湃感噴涌……”這種被激發的澎湃感在羅靜方看來,是美感更是靈感。
“當代藝術還是時尚產業的發動機。”眼下溫州政府大力打造時尚城市建設,羅靜方覺得但凡著名企業和名牌背后都有藝術文化作為支撐,有的直接與藝術家合作設計產品。年代美術館想做的就是在成為引領溫州通往全球先鋒藝術的橋梁之前,先當一塊撬動成見、叩開視野的藝術板磚。
這樣的意思體現在年代美術館的主題展首展海報、美術館logo及名字中。
“‘年代’泛指這個年代里,50后、60后、70后、80后……不同年代的藝術家在這個年代創作、表現的最新作品。”羅靜方說,年代美術館不拘于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全方位梳理、研究、展示各種現當代的藝術現象、作品,是溫州本土推廣、普及現當代藝術的一塊不起眼卻有著“克萊因藍”的磚頭。
在當代城市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在不斷加深。比如溫州的年輕人會跑老遠到北京上海看展或演出,這種熱情給了羅靜方希望。當下國內美術館正蓬勃發展,有數據稱,中國每年新建美術館100多家,10年后,全國美術館將超過3500家。
免費培養人氣還是收費培養習慣?
“既然是民營的,美術館如何經營?門票收不收?”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羅靜方不假思索道:“收不收和美術館經營沒有太直接的關系,有些收有些不收。”緩一緩,他又補充了一句,“到目前為止,沒收。”
同樣的問題,如果在國外發達國家或是國內如北京、上海等地,美術館林立、看展氛圍濃厚,付費看展就像到電影院付費看電影一樣尋常。但在溫州,辦展要不要收取門票費卻讓羅靜方一時難以決斷。
“大家在本地看展似乎不太習慣買票。”羅靜方的擔心確有依據。本地且不說官方的如溫州市展覽館、溫州市圖書館、溫州書畫院等,民營如昊美術館及同在南塘白鹿洲文化村的博山美術館,幾乎鮮開辦展收費之先例。大家似乎不約而同地將免費等同于公益。
可實際情況是國外知名美術館及國內的深圳何香凝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上海壹號美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等,都會根據具體展出內容收取10多元到100多元不等的門票費。去年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辦的草間彌生個展,其門票收入達1500萬元。
“請策展人,物流保價費,還有其他如場館租金、水電、宣傳費用……”在羅靜方的賬單中,辦展投入不菲,而一家民營美術館若要健康發展,“一股腦兒虧錢”一定沒有出路。
“免費,來看的人多,算是前期培養市場。”羅靜方說,如今考慮收費,不是他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金錢培養人氣,而是怕免費久了就成習慣,美術館投錢甚至是投大錢辦一場高質量的展覽,收費或許能更有效地引導觀眾尊重藝術和支持美術館事業,也能為真正喜歡藝術的觀眾優化觀展環境。
在民營美術館的圈子里,有一個慣例是創辦者大多是富豪,或是具備企業背景,甚至有人直言“辦美術館”是富豪“炫富”的新戰場。當然也有擺脫“燒錢”局面的成功例子,比如紐約的MoMA、古根海姆、英國的泰特美術館,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在的樣子,背后是一整套社會體制和政策的支持。比如企業對美術館的捐贈可以減稅,而考慮美術館的公眾性,也會有稅收優惠。在德國,政府每年還會給各類美術館提供大筆資金支持。
不過不同的美術館根據定位匹配不同的公眾。各民營美術館情況不同,優勢、不足、發展節奏以及目標設定都參差不齊、各有千秋,很難統一模式。按羅靜方的計劃,對于年代美術館而言,相比門票,眾籌辦展、場地租用、文化衍生收入、企業支持等才是今后經營中更要考慮的地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