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外景
日前民生銀行第三家美術館在北京開館,銀行系、地產系上市公司批量生產民營美術館現象再次引發關注。甚至有消息說未來幾年內將出現數萬家民營美術館。雖然該說法未經證實,但國內民營美術館的建設熱潮已經撲面而來,新近出爐的還有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北京分館和花樣年的知美術館等。
引領這一波民營美術館浪潮的不乏一些資本市場上的寵兒,不過在藝術與生存的雙重考驗下,先驅者中有的已經黯然離場,有的艱難維持,也有重獲生機者,如今新晉者們能否前仆后繼地摸索出一條新的道路,想必各方都在拭目以待。
民營美術館浪潮
新建民營美術館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位于798藝術區一街之隔的北京恒通國際創新園內,一座出自知名建筑設計師朱锫之手的銀白色現代藝術建筑十分醒目,它的前身是改革開放之初來京的首家外資企業——北京松下彩管廠,如今的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美術館。
民生銀行算是第一個成立美術館的中國金融機構,它于2010年4月創辦了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2014年11月,又將世博會原法國館改建成的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后對公眾開放。而此番民生銀行投資2個多億,籌建了3年的第三座美術館也令外界十分期待。
6月25日,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當天,京城藝術愛好者紛紛前來一探究竟,美術館內人頭攢動,連樓梯上都坐滿了人。而“民間的力量”開館展也顯示了這家美術館的個性。其中既有中國當代藝術從開端到當下最具代表性、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參展,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等,也有一些正在成長之中的、沒有名氣的年輕藝術家作品。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表示,“民間”不僅秉承了美術館投資方中國民生銀行“服務大眾,情系民生”的宗旨和理念,而且“民間”本身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不斷產生意義和價值的系統。這個系統是美術館可以不斷挖掘和生發的重要當代藝術資源,給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研究和寫作提供新的思考維度和觀察視角。
對于798的藝術機構而言,自家門口崛起的這座民營美術館“巨無霸”意味著什么?周旭君告訴記者,之所以選址在798藝術區旁邊,很重要一點就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非盈利的美術館,提升798藝術區及周邊的整體品質。“眾所周知,798藝術區近年來已經成為北京的一張名片,但是商業化和旅游化的趨勢也使得許多人感嘆798藝術區離純粹的藝術越來越遠。”
周旭君認為,實際上798藝術區并沒有真正的美術館,地標性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也不是美術館,而只是公益性當代藝術機構,而其他的藝術機構基本上都是商業性的畫廊。“當然不是說商業性的畫廊就不會推動藝術的發展,只是說盈利和非盈利之間還是應該保持一個平衡會更有利于長遠發展。所以我們美術館和這些機構不存在競爭關系,應該是共同合作使得這里的藝術生態能夠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給這股美術館熱潮再添一把火的是,就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的第二天,另一家OCAT研究中心也在歡樂谷附近開館,作為深圳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的北京分館,今后將每年推出一個學術主題展。OCAT研究中心在北京眾多的美術館、藝術機構中尋找差異性競爭,定位于那些鮮有人愿意做的研究性學術展,以期吸引感興趣的參觀者。
而此前位于成都老君山下的知美術館在去年7月開館時也備受矚目。花樣年控股集團投資3800萬元籌建了知美術館,并請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隈研吾擔綱設計。開館展則選擇了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策劃的“設計:為了愛犬”,包括妹島和世在內的明星建筑師為不同類型狗狗設計的別致建筑吸引了眾多眼球。而據了解,除知美術館外,目前花樣年于成都市區還在籌建位于購物中心的潮美術館以及福美術館。
金融地產資本的藝術變局
國內民營美術館建設歷經潮起潮落。1991年,民辦公助的炎黃藝術館在北京創建,被視作中國民營美術館的開端;緊接著上世紀90年代,成都上河美術館、沈陽東宇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等相繼產生,地產企業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02年以今日美術館為代表的當代藝術機構興起,迎來了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第二個春天,喜馬拉雅美術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昊美術館等一批體量龐大又個性鮮明的私人美術館接連涌現。
如今以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知美術館、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為代表的新一輪民營美術館強勢而出,在它們背后支撐的是來自金融、地產行業的明星資本。另據“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民營美術館已經占到美術館總量的三分之一。
一座民營美術館的崛起讓背后的企業廣為人知,創始人的知名度也能一夜之間蜚聲海內外,此外藝術的附加值也在被不斷發掘。民生銀行與藝術結緣已有8個年頭。2007年,民生銀行從銀監會獲準了中國第一只“藝術基金”,后來又曾向炎黃藝術館提供過捐助,再到之后建設自己的美術館,在打造一個民生美術體系的同時,也兼顧了品牌建設、社會責任以及私人銀行業務。
“對于企業而言,美術館是承載企業精神的文化場所,是貯存企業文化底蘊之所在,是提升企業形象的名片,是企業公共關系建設的平臺,更是一個企業的榮耀和品牌。”知美術館館務經理譚蘂說。
但學者吳祚來認為,民營美術館是大好事,但一定要做出特色與品格,現在地產與上市公司做美術館,他有點心存疑慮:“會不會將畫作拍出天價,泡沫化資產?洛杉磯幾大美術館,如蓋蒂藝術中心,亨廷頓藝術館,均價值數十億或百億美元,這是巨富之家捐給社會的公益文化財富。做藝術與美術館要單純,要公益,他們能做到么?”
有藝術圈人士表示,早年一些地產資本介入美術館之初,曾想通過藝術項目拉動其銷售,但是對美術館急功近利往往適得其反,經過多年摸索和反思,已經有一些民營美術館實現了藝術蛻變,轉向了相對獨立的藝術平臺體系。后來新晉的企業則吸取前車之鑒,重新思考對民營美術館的戰略和定位,反而在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上少走了彎路。
“銀行系、地產系上市公司批量生產民營美術館的現象值得關注。”藝術評論人陳曉峰說。他認為,一方面藝術跨界的效應已經被充分地傳導到國內的企業當中來,會激發更多國內的優質企業關注藝術領域的資源整合和釋放方式;另一方面藝術也需要借助這些不同社會資源背景的大企業,激活藝術資源成為一個可發展的鏈條。
可持續瓶頸依然存在
有的民營美術館籌備多年,業內皆知,但就是不見蹤影;有的民營美術館建成幾年了,卻一直沒有開館;有的民營美術館一到要做展覽、公共教育時就出現資金危機等等,一座民營美術館背后經歷了多少談判、運作、糾結和妥協,外界還是無法完全了解,但運營成本一直是困擾國內民營美術館的最緊迫難題。
一座中大型美術館目前的運營成本每年在幾百萬到上千萬元,即使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對此也得精打細算過日子,若加上展覽、運輸、保險、展品進出口的費用則又是一筆龐大的資金開支。
周旭君告訴記者,現階段美術館的運營成本主要還是中國民生銀行公益捐贈運營資金,并通過民生文化基金會的渠道實現資金落地。2008年,民生銀行董事會建立了中國銀行業第一個公開承諾固定比例的公益基金。該基金由中國民生銀行出資,2008年首年按稅前利潤1%列支,2009年至2013年期間,每年按稅前利潤0.8%-1.2%列支;這其中就包括了對美術館的資助。
即便如此,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已經專門設立了事業拓展部,希望通過多元的拓展能夠在未來產生可持續發展的自我造血機制,如榮譽理事會制度、品牌運營、空間運營、藝術衍生品開發等。“事業拓展部目前正在積極的運轉中,相信不久就能看到階段性的成果。”周旭君說。
譚蘂表示,知美術館是由花樣年集團投資,從資金層面上說,美術館沒有生存壓力。但是美術館仍需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完全依靠集團“輸血”的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沒有未來的。他們目前也在努力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路徑。
陳曉峰認為,民營美術館的運作資金前期通常由母體公司來提供開支,但是后期就要獨立運營,這是相當有挑戰的。比如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北京分館否認投資方承諾投資3年,對于執行館長黃專的團隊來說,如果3年還在運營方面架構不起來,那么到時可能會有新的變數。
歐美私營美術館的興盛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的社會體系和政策支撐,非盈利的民營美術館意味著可以接受捐贈、免稅等扶持,但在國內這些政策優惠落地困難重重,被稱作是在制度夾縫中求生存。周旭君說:“我想不光是我們美術館希望得到政策稅收支持,所有的國內民營美術館都有這個愿望,這對于國內民營美術館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譚蘂表示,目前知美術館剛剛開始啟動扶持的申請工作。另外她認為民營美術館發展除了資金、人才、管理的難題,最主要的瓶頸在于如何與觀眾發生真正意義上的互動。“這個互動不只是吸引觀眾前來參觀,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與觀眾形成引導性的共鳴,這需要整個團隊對美術館準確的定位、具有極其敏銳的藝術眼光和強大的執行力,通過自身的力量把藝術家的個性變成一種與觀眾互動的共性,在有共性的基礎上才有經營的基礎和可能。”
“一個是明確的學術定位與研究方向,另外是自我品牌的構建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周旭君認為,這是當下民營美術館的兩大瓶頸。他表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作為一家當代藝術機構,學術定位和研究方向會緊緊圍繞當代藝術展開,并具備學術性、先鋒性、開放性、公共性四個特征。
盡管民營美術館在現實中面臨著諸多困難,比如國家政策扶持不足,社會支持藝術公益的自覺觀念不夠,美術館自身造血機制不成熟等,企業及創辦者們對民營美術館的未來還是有信心,這源于他們對經濟發展的判斷。“只要中國社會整體上仍然保持著經濟向上走的活力,那么文化藝術及社會公益還會繼續發展,民營美術館需要的社會土壤就會越發的肥沃并能夠提供更多的成長養料。”周旭君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