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倒立” 行為 黃藥 2015

2.“倒立” 行為 黃藥 2015

“顛倒” 行為 2014 “顛倒” 行為 2014
李坤凝/新華社收藏投資導刊文化記者
隨著中國社會市場化程度的加快與提高,中國的當代藝術也迅速地市場化,由原來被認為的不安定因素,轉 而成為成為市場經濟的一個環節。資本成為主宰藝術的強有力原則,藝術前衛性、實驗性被無形的市場機制一點點消解掉。面對當代藝術的現狀,藝術家黃藥在接受 采訪時非常痛心的說,“現在藝術家只關心自己的作品買賣如何,只為了向市場或商人獻媚,其做的作品就像建立了一條生產商品的流水線而已。這和人類藝術的初 衷和本質是背道而駛的。當下的社會問題在于我們太缺少對真實的尊重,信仰的樹立,對人性的關懷,對靈魂的思考。”因此黃藥聯合其他一些藝術家發起了南京靈魂小組,以藝術發聲,用一個藝術小群體的力量,深切的關照當下時代的痛點問題,呼喚忙碌的人們關注靈魂、回歸自然。
從2014年12月份開始,藝術家黃藥及其他們的靈魂小組在社會上發起了“靈魂是什么”的行為藝術活動,至今活動持續了半年多的時間,參與人數達到上百萬。活動包括在南京藥藝術館、北 京元典美術館、昆明藍谷存在藝術中心舉辦的三個大型系列展,巡展通過一線與二線、中心與邊緣、開放與閉合的藝術生態系統互動、互補、對比、鏈接產生了“雪 球效應”,使公眾聚焦“靈魂”、關注精神和反思當下。黃藥從中國的社會情境出發,認為當下的藝術問題解決之道是“當代藝術向生活現實和大眾文化的拓展,意 味著藝術家改變現代主義的個人化的形式追求,更加看重藝術和他人的交流、和社會的互動”,推進了藝術有效介入社會實踐形態的最新方式與方向。
黃藥 強調藝術的跨界和互動,其中“靈魂是什么”的國民討論、巡展中觀眾互動參與等環節都可以表現出來。“靈魂之軀——南京靈魂小組藝術家的尋魂之旅”不僅是一 次展覽,更是一個現場實驗活動,試圖打破大眾與當代藝術的“鴻溝”。公眾對當代藝術了解甚少,加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史短、劣質作品的炒作和一些錯誤的輿論 導向,使得越來越多人不解、受到詬病甚至嗤之以鼻。黃藥將藝術介入社會,它以藝術的方式來提出問題、反思問題、質疑現狀。改變了我們觀看藝術、欣賞藝術的 原有的被動方式,但不是簡單的機械互動。
“互動性不僅是藝術跨界的結果,而且意味著藝術人格的改變,即我們不再把自己視為自明、全能的美學革命 者,以藝術創造強加于社會,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去呈現個人對社會、對歷史、對生活、對存在的感受與體驗”,黃藥對大眾參與藝術的互動有個更為深入的認識, 所以“靈魂是什么活動”沒有藝術家的主體跡象,它不是簡單的簽名落款就意味著藝術主體的在場,而是藝術家改變了身份意義的一種姿態和一種應用藝術的態度。
黃藥認為老的系統的當代藝術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而新的系統的當代藝術需要更多的“實踐者”,也需要的更多的時間去證明它存在的 廣闊的天地。黃藥表示,“我并沒有刻意去關注什么是先鋒、什么是當代的趨勢與潮流。在我看來,藝術不是為了迎合主流,充當先鋒,而是邊緣的獨立和自由,藝 術只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一種生活方式,藝術是一個載體,我用它來直面內心,表達真實。”藝術畢竟不是一般的消費商品,是體現了社會性、觀念性、自由意志和 創造能力的特殊對象,在商業化看似成為當下藝術的主導影響力時,藝術如何前進、如何反思自身就成為必要。黃藥對于中國藝術的格局變革與倡議,顯示黃藥的藝 術觀念敏感度與歷史洞察力,也顯示著看待中國藝術的眼界的差別。
黃藥和他的靈魂小組突破藝術界游戲既定規則天花板,將藝術介入社會。他認為“真正 的藝術存在于所有的系統之外。藝術不是一種專業或職業,更不是像狗一樣為討好政治主人或獻媚買家,藝術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待生活的感受,是一種走近自然 的神性體驗”。黃藥的藝術實驗超越了具體的作品,它涉及的不是關于藝術的藝術,而是發生在現場的一種反思性批判關系。黃藥采取了這類社會形式的藝術是為了 使得藝術更加接近日常生活,通過參與社會介入的方式對問題、現象展開批判、反思或戲擬。靈魂小組保持藝術介入社會的姿態,不斷地尋求新的問題、表達的新視 角,也促使藝術家不斷保持敏銳的嗅覺和敏感的思考,緊緊抓住不確定的社會動態軌跡,用參與型的互動方式來揭示、呈現、思考、諷喻、批判它們。
黃藥 的藝術不是簡單地對應于社會,或簡單地圖解或描述社會,而是將藝術家的自由與獨特的思考加入到所針對的社會現象、社會環境、社會問題、社會體制中。黃藥認 為,“藝術是一種良藥,能讓各類人都容易接受它,喜愛它,并可以通過藝術創造和實驗將藝術元素轉化為自我治療,用來抵御各種精神方面的侵襲和危害……醫學 的藥是治療身體出現的問題,藝術之藥則是側重于對意識、思想、情緒、感知、心理及精神存在的問題或疾病進行調節和治療,尤其對提純人性和修煉心靈有著重要 的療效。”這也是他創辦藥藝術館和策劃“靈魂之軀——南京靈魂小組藝術家的尋魂之旅”藝術跨界活動的初衷,即通過藝術的方式來重塑社會價值觀和人文信仰。 這也意味著黃藥的創作不是指向藝術本身,而是指向藝術之外。因為對于今天的藝術如果不提社會性,而單一地從藝術的本體形式談起,往往落不到實處,或者說指 向了無意義的幻覺爭辯,而不是藝術存在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只剩下純然的商業價值和表面的審美價值。
黃藥發起的“靈魂是什么活動”以主動姿態介 入社會,是藝術家個體的自覺意識的體現,具有強烈的反思性。黃藥不是簡單地把藝術當作藝術,而是要不把藝術當作藝術,而當作生活的一種表達和解釋,這也是 當作對生活的一種反思。“每個時代都需要有犧牲者,我愿意為藝術鋪路,逆流而上,不愿向市場投降,不愿妥協。我希望通過努力,能讓越來越多的人能更加寬容 地看待當代藝術,對社會整個精神文明的發展做一點推動”,黃藥說。其介入的姿態也具有面對未知而給予實驗、嘗試的性質。如果不是保持了一種實驗未知的新奇 感,很多未來的前景就更加無法把握,而有了藝術的介入形態和集體行動,相反到確定了許多的不確定。
“我們在談論藝術的時候,過去一直是從審美的視 角去看藝術,實際上當代藝術早已超越了審美的視角和范圍,當代藝術也是關注當代人的精神狀態,怎么干預精神,這種干預過程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治療過程、人文 關懷的過程,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很好的藝術家,這樣的話,他就可以調動身邊的媒介、手段來自我調整、自我治療,這樣的話,我覺得更容易被公眾接受,也 更加有效一些。”由黃藥的這句話我們可以想象到,中國不缺少唯美的形式主義和教條的宣傳藝術,而缺少來自于具有獨立意識與批判精神的藝術家的自由表達。對 于自由表達進行解讀,其思維模式即是一種積極的介入姿態和方式,它力圖將藝術的功能擴大并賦予其一種新的表現力和價值功能,正因為黃藥發揮了獨立的批判精 神和反思精神,才使得他們的藝術顯得如此不同,如此地鑲嵌在中國的當下語境中,它使我們有了時代感覺和特殊感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