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人先生是一位對事業非常執著的書畫家,幾十年來,他凝志不分,專一、勇敢、堅毅,以蜜蜂般的勞作精神采擷于中國古今鮮花盛開的藝術園圃中,一步一步成就著他年輕時的夢想。
研習書畫,源于家教,王立人的父親是鄉間方圓幾十公里的書畫名家,還在上小學之前,立人先生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臨帖描摹。后上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都受到了老師的悉心指點、鼓勵和肯定,一路走來,堅實平穩,在書道上,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都有過認真而深入的臨習與研究。王羲之體的流暢婉轉與藻麗多姿,顏真卿體的軒昂與奮發,蘇軾體的灑落與姿肆,篆書的遒勁、隸書的舒展,帖的清爽、碑的蒼茫……他都了然于心而又能應之于手。于現代,他曾先后從師于許自明、顏家龍、王冬齡、陳振廉、張愛國、歐陽中石。在畫途上,先后在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專攻中國寫意花鳥畫,又到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研修,受教于盧坤峰、馬其寬、高冠華、張立辰、高卉民等,不僅從這些大師們身上學到了許多方法與技巧,而且對于形成自己的風格得到諸多啟示。
卓克:都說書畫一家,王老師您對書法和中國寫意花鳥畫都十分擅長,請問這兩者在創作上有什么互助?
答:從古到今,書畫同源。如宋代的蘇東坡、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清代的趙之謙、吳昌碩,現代的徐悲鴻、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等無不善書善畫,皆為大家。中國畫是以線條應物象形,工具材料是中國獨有的毛筆、墨和宣紙,中國畫最講究的是筆墨,故學習中國畫就要修為筆墨技巧。畫面上的線條墨跡就是畫家寄寓作品里的筆情墨趣,這樣說來,一幅畫的筆墨好否,其實幾乎包括了作者表現在繪畫上的全部技巧。中國畫強調一個“寫”字,我個人認為就像書法隨心寫來,講究有“筆”有“墨”、有傳承關系、有技法、有自己的品性、學養、才情,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品味。要走到這一步,心須用功學習書法藝術,而且要把學習書法藝術擺在學習繪畫同等的位置上,錘煉筆墨功夫,日積月累方能有進步。吳昌碩先生在五十歲后才學習中國畫,憑著扎實的書法基礎成為一代宗師。吳昌碩的繪畫線條厚重古樸,有金石味,就是得力于他的石鼓文線條,所以今人只簡潔地摹仿吳昌碩先生的繪畫作品,不深研書法藝術就無法學到他的繪畫精髓。練習書法要針對自己的繪畫所追求的風格來選擇相同或相近的經典來學習,如黃賓虹先生畫山水,為了使線條更古樸、厚重、靈動,他除了學習大篆之外,還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了草書。他練草書的功力全體都現在山水畫線條上,這種方法很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前人書畫兼修的范例數不勝數,不要忘了中國畫講究詩、書,印、畫的有機結合,學習書法藝術還能提高題款和印章的藝術水平。
卓克:別人評價您擅長畫梅和竹,您覺得您筆下的梅和竹代表了什么樣的風骨?
答:梅與竹的確是一個古老的繪畫題材,古今文人墨客們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我卻總想挖出點新意來。在認真研習古代的王冕、陳獻章、金農、汪士慎、石濤、蒲華等大師優秀作品之后,我悟出了一些心得,作為一個生活在新時代的畫家,應該熱歌祖國的繁榮富強,還要彌補當代人的精神缺失。所以我畫梅花追求繁花密技和大片梅林的表現,畫竹追求橫空出世之氣魄。歸納起來我要追求和表現的梅竹之風骨是積極陽光,是誠信,是頂天立地、堅韌不拔,是包容團結,是能屈能伸、屈而不折。
卓克:梅和竹自古至今都是經久不衰的題材,詩箋畫幅何其多也,您的梅和竹有什么獨特的地方使之不同于其它呢?
答:這個問題與前一個問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梅與竹均是古今文人喜歡借物喻人、以物明志的題材。因為表現梅花的目的以及作者所處的地位、時代不同,作品里透露出的作者內心世界也就不同。如八大山人喜作一枝一花,這與他們當時環境和閱歷有關。而當年齊白石進京仿八大山人之畫,不為人們接受,陳師曾看到了問題所在,覺得這種風格與現時代人們審美情趣不符,建議齊白石衰年變法,從而一舉成功。我出生新時代,人生的經歷與前人不同,所以在寫梅花時不能簡單照搬古人,要學古出新,正所謂筆墨當隨時代。但要保留前人之精華,放棄今人之糟粕,什么官梅、病梅、孤梅等我不去表現,我崇尚的是自由,個性、暗香襲人、頂天立地、不畏強暴,蓬勃向上、包容團結的群體之力量。這就是我寫梅竹的特點,自以為不同于古人也異于今人。
卓克:中國書法藝術大概分為兩路,一路呈廟堂之氣,是為中國書畫的脊梁之骨,承載中國書畫的重心和文脈;一路表現出逸野之風,是為中國書畫的血肉之軀,擔負著豐富和促進中國書畫發展的重任。都說您的書法兼具兩者風采,您覺得這兩者的融合會有什么樣的效果?
答:廟堂書法通俗簡單地講就是皇帝與官員們提倡的書風,是以王羲之與王獻之為代表的書風,也有的稱之為貴族書風。這是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書法藝術,故有人稱其為主流書法,所以歷屆國展中王派書風大展風騷。野逸之書風是指民間書風,這些民間書家生活在最底層,天高皇帝遠,無拘無束,思想個性相對自由,所以這些表現在書法作品之中,如北碑、墓志銘、抄經書等。這些相對于廟堂書風不為法度所約束,張揚個性,追求樸拙,展現雄強厚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這種書風在清末民初新文化運動之后不斷被挖掘、被重視,深深影響到當代之書風。
我的書法在古人的書法經典和民間書法中吸收了我所需要的東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產生了簡約、質樸、大氣而不張揚,含蓄而浪漫的文人書風。
卓克:聽說您擅長隸書、楷書、行書,這些不同字體之間有什么區別和共通性呢?
答:隸書是在小篆后通行的實用書體,隸書一般分為:古隸、漢碑、漢簡、清隸。古隸是秦代剛從篆書里演變出來的一種不成熟的隸書。漢簡中有隸書、章草和篆書,以隸體的竹木簡而言,用筆有行草意趣,結字駁雜不純,率意而為,故有抒情性。而漢碑是由優秀書法家書丹后刊刻而成的碑刻隸書,講究法度而無天真純樸的情調。清隸是從漢碑的基礎上蛻化而出、流派紛呈、風格各自獨立。總之隸書是漢字字形變化的里程碑,由長變方和扁,筆畫由弧線變為直線等,為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楷書是由隸書及行草演變而成的,是書法發展史上出現最遲的書體,也是自魏晉以來通行的實用書體,從風格上一般分為:魏碑、唐楷、小楷。魏碑風格多樣,古拙樸茂、篆隸遺意、刀味石趣、率真野逸。而唐楷在用筆上完全擺脫了隸書的影響,在結字上講究法度與規范,因此唐楷典雅莊重、法度嚴謹,成為楷書的典范形象。小楷在魏晉即已興盛,唐宋人不善小楷,到元、明才小楷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小楷結字與大字不完全相同,它貴“寬綽而有余,間架明整”。書寫小楷對腕力控制要求很高,所以書寫難度最大,如果說楷書是中國書法的基本功,那么小楷又是楷書的基本功,故前人有云:“不善小楷者不能稱為書法家”。
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近楷書者稱“行楷”,近草書者稱“行草。”古人稱行書:“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行書最為實用,如信札、匾額、招牌、畫款等采用較多,因為行書比楷書、隸書生動、活潑,書寫又似“輕歌曼舞”,又比篆書、草書容易認識,所以歷代書畫家都擅行書。
由此可見,這三種字體在用筆、結字、書寫速度上是有區別的,如隸書還是保留了篆書的一些弧線,行書點畫有游絲牽引,故結體上較前兩種書體有“加法”,但它又可以點畫互替,布白上可隨形賦型,參差變化。三種字體的共通性都保持了漢字方塊字形,用筆方法可互相借用,容易認識而實用性很強,是較大眾化的書體。
卓克:聽說您對書法的研究頗有家教淵源,您覺得您父親的書法對您有什么影響么?
答:一個人的成長自然離不開家庭環境,尤其是長輩們的學養就是后代成長的根源。在說父親之前還有父親的父親是我難忘的助我成長的一個重要人物。我剛上學時,爺爺就為我備好字帖、練習本,因為爺爺是小商人主營過文房四寶,他深知“字是打門錘”,讀書人必須寫好字,要寫好字就得臨帖,這樣就培養了我的摹仿能力和觀察能力,使我看到好的字和書法作品就摹仿和學習。爺爺為了鼓勵我練好字,家里新置的農具、家具等,都由我用毛筆書寫購買時間和姓名,過年了寫個春聯、紅白喜事寫個對聯等,甚至為我到鄰居和親戚家攬書寫的活,所以我讀小學就在當地小有名氣。
父親善寫行書和隸書,我學習書法除了臨帖,更多的是受到父親書法的影響,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很難見到隸書字帖,于是我懇求父親教我隸書的基本筆畫的寫法。打那以后,我實用中常寫隸書,直到見到劉秉森的魯迅詩隸書字帖,才正式臨習隸書字帖。父親書風雄強大氣、剛正不屈、雅俗共賞,這對我書風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大概就是血脈與文脈的雙重關系吧!
王立人訪談
王立人訪談
王立人訪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