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聯拍在線,相約中鴻信2015春拍,相約館藏級古董藝術品!7月28日-29日,中鴻信2015春季拍賣會將在聯拍在線實時同步舉行。此次春拍分為古籍文獻、古董珍玩、書畫三個專場,共計上拍1948件精美藝術品,包括乾隆皇帝、華國鋒、(明)仇英、齊白石、張大千等名人名家真跡墨寶,巴林雞血石精品、元代哥窯膽瓶等眾多館藏級藝術品。
鎖定7月28日、29日,登錄聯拍在線官網,與館藏級古董來一場跨越千年的藝術對話。中鴻信2015春拍預展已經在聯拍在線官網火熱進行中,廣大藏友可提前一飽眼福。
此次春拍上拍拍品,是中鴻信歷時8個月全球征集成果的集中展示。中鴻信對拍品的挑選非常苛刻,聘請書畫、瓷雜、古籍方面的多位知名權威專家,特別遴選出近2000件藝術品瑰寶參拍。
聯拍在線戰略合作伙伴——中鴻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注冊資本為3800萬元,具備第一、二、三類文物拍賣資質,是中國拍賣行業協會“AAA”資質拍賣企業。公司實力雄厚、誠信經營,涉足文物藝術品、資產、公物等各個領域的拍賣業務,在國內、香港、澳門等地舉辦拍賣會數百場,累計成交126億元人民幣。

哥窯膽瓶(拍品編號:1040)起拍價 1,600,000
元;H:15cm;說 明:中國青瓷文化研究會提供 日本回流。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爭論最多的一個,其窯名最早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 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 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 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極碎」;《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 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曹昭《格古要論》,「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通過 梳理文獻,大致可知宋代傳世哥窯有如下特征:其一釉面猶如「酥油」般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其二有 「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其三具「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 釉層厚,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其四得「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 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此件膽瓶圓唇口,細頸,向下逐漸增大,與腹部沒有明顯轉折。腹部鼓 垂,底部承圈足。整器線條流暢,極為柔美。通體伴隨有開片,釉面大小紋片相間,錯落有致,鐵線清晰自然,施釉豐腴勻凈,釉色 瑩潤自然,平整光亮。底足露胎骨處色澤暗沈,為典型之「鐵足」。足端修胎不甚規整,益見古拙之氣。哥窯自宋代燒制以來,因流 傳稀少格調高雅,故倍受文人雅士珍愛。 ELDER BROTHER KILN GALL BLADDER Yuan dynasty禁止出境

紫檀雕花寶座及腳榻(拍品編號:1509)起拍價 1,200,000
當代;127.5cm*80cm*110cm;說 明:紫檀木雕花寶座及足踏 清 乾隆 原物現陳設于符望閣頂層 七屏式寶座為紫檀木制,靠背和扶手上方雕云龍紋帽子,靠背板和扶手板內側浮雕松鹿山石圖,取其“長 壽”之吉祥意義;外側浮雕蝴蝶蘭花紋,清新淡雅。座面下有束腰,牙條雕拐子紋洼堂肚,鼓腿彭牙,卷 云足,坐在托泥上,托泥下有龜足。 足踏紫檀木制。四邊攢框,中嵌面板。面下有束腰,牙條雕拐子紋洼堂肚,直腿雕回紋足,四邊牙和腿外 側起陽線。置于寶座前方 RED SANDALWOOD THRONE AND FOOT BED OF CARVE PATTERNS OR DESIGNS ON WOODWORK Contemporar

純金觀音大士(拍品編號:1193)起拍價 500,000
明;H:17cm;說 明: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前的上首菩薩,又譯為觀自在普渡眾生大慈大悲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稱雪域高原 是觀世音菩薩的教化之地,稱觀世音為雪域的救主。此尊造像胸垂瓔珞,繡帶輕飄,結跏趺坐于蓮座之上。整尊造像由純金打 造,造型端莊,各部分比例和諧,線條流暢,觀音雙耳微垂,神態祥和。明清時期的純金佛造像,均為宮中擁有,民間不允許制 造,因此這尊純金制造的佛像,乃宮廷造辦處制作,保留至今實屬難得。 PURE GOLD GUANYIN TUAS Ming dynasty

磁州窯珍珠地劃花持蓮童子紋梅瓶(拍品編號:1014)起拍價 350,000
元;H:29.8cm;說 明:持蓮童子這一藝術形象,肇始于宋代。宋人有詩云:“況是上元佳節近。華燈萬點看蓮童”, 這是一首描寫民間歡慶元宵佳節的詩句。蓮童就是持蓮童子。不過,元宵節時并無蓮花,哪來持蓮的童 子?原來,持蓮童子的形象來源于北宋汴京的一種民俗,宋室南渡后,又傳至臨安城。《東京夢華錄》 記載:“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 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少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磨喝樂乃當時流行的民間供養的嬰孩偶 像,此偶像又可追溯到唐代流行的“化生”風俗。《唐歲時紀事》云:“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 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所謂“化生”,實際上是一種求子習俗。七夕是神話傳說中 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放小兒偶像于水中,象征生子。也有人認為持蓮童子來自于佛教中“蓮花 生子”的傳說,說的是古代波羅奈國的一座仙山上住著梵志,一只母鹿舔了他的便溺后懷孕生下一女。 女孩長大后嫁給梵豫國王,生下一朵千葉蓮花,遂被大夫人裝進籃子里扔入河中。此事正巧被耆延王看 見,于是將籃子撈起,見千葉蓮花每片蓮花上有一小兒,于是將他們收養。小兒長大后,個個成了大力 士。漢人講究諧音,“蓮生貴子”即寓意“連生貴子”。每逢佳節,持蓮童子便成了喜慶活動的一道風 景,即使在蓮荷未開的季節,人們也會做成蓮花形狀的道具,以增添喜慶氣氛。此梅瓶以珍珠地劃花, 以剔花珍珠地劃花,小口,溜肩,肩以下漸收,圈足。通體施白釉,刻劃出珍珠地并刻劃童子蓮花圖, 寓意吉祥,紋飾精美,為宋代磁州窯系窯口產品。珍珠地劃花的工藝過程是在已成型的呈色較深的器胎 上施一層薄薄的白色化妝土,以尖狀工具劃出裝飾紋樣,再以細竹管或金屬細管在紋樣以外的空隙戳印 出珍珠般的小圓圈,罩透明釉后入窯高溫焙燒而成。 PEARL TO SCRATCHING A LOTUS ZIWEN TONG MEI BOTTLES Yuan dynasty

紫檀描金發塔(拍品編號:1203)起拍價 100,000
清乾隆;H:30.8cm;說 明:佛塔,亦稱寶塔,藏語稱“藏文”(曲登),佛塔是佛教的象征。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文和各種法物。根據佛教 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盤后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 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且佛塔本身內涵了很深奧的象征意義。“仙都嘎爾巴說:‘佛塔上的蓮花象征 六隨念;塔基象征十善之地;塔階象征四隨念;塔藏象征法力;塔瓶象征菩提心;塔路(即花蔓)象征圣者及菩提三十七道品;不 染世俗的蓮花上的法輪象征十力和三近住;觀音咒藏象征大慈大悲和十六大空合二為一;塔傘和遮雨檐象征智悲雙運;滴雨檐象征 事業興盛;太陽和月亮象征二先知’”(《藏傳佛畫度量經》)。此件佛塔造型修長,兩側垂塔耳,最上層的日盤和月盤已遺失。 塔身正中開眼光門,內中供奉有釋迦牟尼像。四面有階梯,象征著通天之路。須彌座雕飾精美,束腰壸門正中飾摩尼寶珠,兩側為 二獅子,邊框飾蓮花紋。佛塔由紫檀等珍貴木材以漆金工藝制成,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為清代乾隆時期木作佛塔精品。 RED SANDALWOOD FUELS THE TOWER Qing qianlong禁止出境

溪山幽居(拍品編號:0099)起拍價 1,500,000
石濤(1642-約1707)立軸;紙本水墨;134×63.5 cm;款?識:清湘瞎尊者于大滌堂下。 鈐?印:頭白依然不識字(白文)、零丁老人(朱文)、膏肓子濟(白文) 鑒藏印:蒲華印(白文)、李濟深印(白文)、汪溶長壽(朱文)、兩石翁(白文你)、張爰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大風堂珍藏印(朱文) 題?簽:石濤上人墨筆山水,光緒丙戍春題于虞山,兆濂書。鈐印:王(朱文)作者簡介: 石濤(1642-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 藏家簡介: 1.蒲華(1839-1911)晚清畫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清末海派四杰”。原名成,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號胥山野史、種竹道人,一作胥山外史,室名九琴十硯齋、芙蓉庵,亦作夫蓉盦、劍膽琴心室、九琴十研樓。浙江省嘉興人。 2.李濟深(1885-1959),字任潮,原名李濟琛。廣西梧州蒼梧人 。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領導人之一。 3.汪溶(1896-1972)字慎生,號滿川村人,祖籍安徽歙縣。早年在浙江蘭溪當學徒,后于上海畫炭畫謀生。1934年起于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北京師范大學任教。 4.張大千(1899-1983),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國畫家。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早期研習古人書畫,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晚期重彩、水墨融為一體,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風格。上世紀30年代曾兩度執教于南京大學(時稱中央大學),擔任藝術系教授。他在亞、歐、美舉辦了大量畫展,蜚聲國際,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仿古畫作可以亂真,“騙”過不少鑒別大師。徐悲鴻說過:“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 《溪山幽居圖》紙本水墨,縱134厘米,橫63.5厘米,屬中幅作品。畫無年款,落名款“清湘瞎尊者于大滌堂下”,鈐印曰:“膏肓子濟”。此畫雖無年款,但根據其繪畫風格演變的痕跡,可以推斷是他40歲前典型風格的變奏,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濤筆墨清腴、風格恣肆灑脫的山水作品。畫面上山體為植物所遮蔽,或松林,或竹海,或怪柏,或幽蘭,極富地域特色,畫中景物層迭、樹木茂密。作者巧妙地運用虛實、黑白的均衡布局,通過水的空靈和云霧的蒸騰,避免了過分的迫塞。在筆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橫直交錯,秀靈而堅實,密集的破筆苔點,使山勢更顯蒼莽,篁葉取法倪瓚,只是變蕭疏為茂密,墨色干濕濃淡恰到好處。運墨不拘常法,不事雕鑿,逸氣縱橫,手法嫻熟,無論粗筆細筆干筆濕筆濃筆淡筆均能兼收并容,變化自如。在墨韻的海洋中顯示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陶泳于萬物之間的動逸之氣。 從風格淵源上來說,《溪山幽居圖》法元代王蒙《青卞隱居圖》。但在自我意識強烈的石濤手中,王蒙的作品只是提供了一個借鑒而已。如將兩者比較,王蒙《青卞隱居圖》描繪的是山勢自然地蜿蜒而上,龍脈夭矯如龍,活潑生動。石濤《溪山幽居圖》構圖則取截景,給人以奇崛突兀之感。從畫面的空間營造上來說,《青卞隱居圖》是空間自然而然地延伸進去,交代清楚自然。而《溪山幽居圖》則是靠畫中景物的前后掩映來暗示空間的。具體說來就是畫面正中是一塊斜倚的巨石,被近景中一棵橫生的松樹掩映。這樣既破去巨石的突兀和呆板,又暗示出近景到中景的一層空間。而中景與后部山峰之間的空間,靠房屋及屋后的叢竹隔開。畫中又精心安排了從山峰高處流出并奔流到前景中的水流,以及伸往山后的石徑,間接地暗示出了空間關系。盡管如此,畫面空間處理仍稍覺生硬,明顯流露出“擺”的痕跡。事實上,石濤多數作品都有這種缺點,即初看十分新奇動人,仔細分析,卻發現未臻渾化境地。這也正是他不能很好地操控大幅作品的主要原因
中鴻信2015春季拍賣會古籍文獻專場
開拍時間:2015年07月28日 下午1點
預展及實時同步拍賣平臺:www.51bidlive.com(聯拍在線官網)
中鴻信2015春季拍賣會古董珍玩專場
開拍時間:2015年07月29日 上午9點
預展及實時同步拍賣平臺:www.51bidlive.com(聯拍在線官網)
中鴻信2015春季拍賣會書畫專場
開拍時間:2015年07月29日 上午9點30分
預展及實時同步拍賣平臺:www.51bidlive.com(聯拍在線官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