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大虎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湖南油畫學會理事,湖南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木魚湖藝術工作室藝術家。
曾求學于湖南省輕工業專科學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
主要藝術展覽:
2014年作品《大橋下面》(油畫)、《歲月》(粉畫)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14年作品《通往吉溪的過道》等三幅作品參加 “中國心靈——中國油畫德國展” 并被德方收藏(德國 杜塞爾多夫Schloss Dyck古城堡)
2014年作品《拓》等四幅作品參加“瀟湘品格·藝術鳳凰——湖南油畫邀請展”(無錫鳳凰美術館)
2013年作品《曉雪》入選繪畫的品格——2013中國油畫展并被美術館收藏(北京 大都美術館)
2013年作品《沂蒙秋晚》等三幅作品參加“中國當代油畫系列展之湖南油畫家精品展”,并為展覽撰文“源于湖湘,奔流向海”(上海 虹橋當代藝術館)
2013年為湖南首屆油畫人體藝術展撰文“自然的靈韻 生命的審美”
2012年作品《雪霽》入選“首屆全國中青年油畫展”(深圳 大芬美術館)
2012年入駐藝術木魚湖工作室,參加“第一、第二屆木魚湖藝術工作室藝術家作品展”(中格美術館)
2012年作品《湘水融城》獲“湖南省第四屆青年美展”優秀獎,并入選“鼎新華南——吾土吾民油畫邀請展”(廣東省美術館)
2012年獲湘潭市第四屆文學藝術獎“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稱號
2012年《錦繡故園》入選“湖南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覽”(湖南省展覽館)
2012年組織舉辦“純策青春——首屆湖南青年油畫藝術展”,組織創建湖南青年油畫藝委會(美廬美術館)
2011年《秋蟬》等作品參加“湘情閩意——湖南·福建油畫聯展”,并為展覽撰文“湘情閩意與師夷長技”(關圣殿美術館、中華兒女美術館)
2011年《故園.晨光》等五幅作品獲湖南省文化廳“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系列活動“紅色記憶——湖南革命紀念地油畫寫生展”優秀作品獎,并為畫展撰文《紅色春秋,湖湘記憶》(湖南省博物館)
2010年作品《南方雪后村落》獲“湖南第六屆油畫展”佳作獎(長沙美廬美術館)
2009年作品《初雪》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9年作品《星城》入選上海“大東方當代油畫展”(上海 大東方當代藝術中心)
2008年作品《南湖秋色》等參加湖南電視臺“心手相連,重建校園”電視書畫義賣,拍得善款全部捐獻四川地震災區幫助重建希望學校
2007年作品《雪暮歸人》獲“第二屆風景風情全國油畫展”優秀作品獎(上海 剛泰美術館)
2006年《廖家坪水庫的秋天》等作品參加“回望與前瞻——油畫集合展”(湖南省博物館)
2004年作品《東方》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湖南展區優秀作品獎(湖南省展覽館)
2003年作品《仿古山水·秋景》參加“攜手新世紀――中國第三屆油畫展”, 被新版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為繪畫示范作品 (中國美術館)
2002年組織創建"五月畫會",并組織舉辦“五月畫會”油畫展(湖南科大美術館)
2001年作品《秋收》入選“中國油畫大展”(杭州西湖博覽會.浙江展覽館)
1995年作品《秋日》參加“中國風景油畫展”(中國美術館);
1994年作品《冬日》獲湖南第四屆油畫展優秀獎,并入選“中國第二屆油畫展”(中國美術館)
藝術活動及學術文章載錄于眾多美術文獻及《美術》、《中國油畫》、《藝術視野》、《中國藝術報道》、《美術報》等專業刊物。主編或參與主編出版《詩意的典藏——胡大虎油畫作品選》、《純策青春——首屆湖南青年油畫藝術展作品集》、《2011湖南小幅油畫精品展作品集》、《湘情閩意——湖南福建油畫聯展作品集》、《湖南油畫》等畫刊文獻。多次成功參加藝術品拍賣會及慈善義賣活動,作品被大都美術館、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上海大東方當代藝術中心、剛泰美術館、虹橋當代藝術館等國內外機構及個人收藏。
橋上橋下的風景
胡大虎
橋是貫通水系與天塹的建筑,在人為橋梁之前,就有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石梁、木梁橋等,而人類建造的橋梁伴隨數千年的文明史而來更是異彩紛呈、蔚為大觀。一個村莊、一個城市往往圍繞一座橋能講出很多的歷史和故事傳說,并留下諸如“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等等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經典。橋是溝通聯結的使者,順暢交流的象征,橋是空間獨立而又最能融入自然的人造物,大橋的恢宏、小橋的曼妙、新橋的剛健現代、老橋的古樸滄桑,在一座座精彩的跨越間給我們營造出變化無數的景觀,尤其是那倒映在水中的橋虹,有隨水波直從眼中蕩漾到心底的美麗與感動。

大陸橋——遺址(1240cmX1800cm.1994)胡大虎

風雨天心橋(60cmX80cm.2014)胡大虎
行走在皖南贛北古徽州村落,最吸引我目光的就是這《爬滿青藤的老橋》。那如絲如霧、潤物無聲氣氛里的《煙雨畫橋》和《雨后的巷陌》,或雅致,精雕細刻、構件考究,盡顯徽雕工藝之美;或簡樸,幾塊青石板隨意搭架溪間,自然天成。橋之實,影之虛,石之堅,水之柔,形成畫面的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我著迷于橋上橋下的風景,迷戀于被橋連接的此岸與彼岸的描繪與表現,因為這其中隱有橋頭送別的離恨,橋上相會的纏綿,以及橋畔歸人的鄉愁,有時代變遷的欣榮,有萬丈垂虹的豪邁……我力圖以油畫來書寫和詮釋橋的文化意義,通過對每一座橋不同視角的觀察、理解和表達,由表及里,將藝術的觸角延伸到生活與社會的深層。

綠染清溪翠(60cmX80cm)胡大虎

暮歸(80cmX100cm)胡大虎
油畫《大橋下面》和水粉畫《歲月》是我今年以橋為主題的傾心之作,分別都入選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油畫和水彩粉畫展。《大橋下面》表現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變遷與流轉,象征高速、現代與力量的鋼筋水泥公路橋是畫面的主體。透過其沉重壓頂的龐大框架,可以看到遠處代表慢速、傳統與脆弱的棚戶區老房子、亭臺與廟宇,斑駁的墻上隱約可見寫有“拆”字,象征這一切即將拆毀消逝的可能。更遠處還襯有現代的高樓和有霾的天空,現代與傳統的元素都交織其中。在寒雪凝凍的冬天,在大橋下面,緩慢傳統生活方式與高速現代生活節奏進行了這樣一種默默無語地直面呈現。這就是我們的時代,過去的生活還堅強地存在,現代的一切就迫不及待地包圍過來。歲月流轉,時代更迭,無論是留戀還是躊躇,是堅守還是改變,生活總在繼續,橋下風景的繁華與蒼涼也就在這一瞬間,靜待冬雪融化,舊貌已換新顏。表現形式上我對大橋的描繪采用了多層罩染,來表現質感的真實與豐富性,遠景采用直接畫法,讓其處在淡淡的霧靄之中,以烘托畫面年深月久的氣氛,雪地也采用了多種技法增強雪的質感和表現力。在大橋的旋梯和電線的描繪上我盡量讓其保持線的簡潔流暢,如中國畫的白描,在面與塊為主導的畫面元素中這些線的運用起到了點晴貫氣的作用。水粉畫《歲月》我采用了自己探索研究近三十年的點彩技法,雖然技法不同,而對作品的所思所想,與《大橋下面》如出一轍,同樣是對歲月與時代的感悟。

溪聲(60cmX60cm.2013.9)胡大虎
在美術史長河中,將橋架設于畫面的作品很多,如著名的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莫奈、梵高等都有表現塞納河上橋的名作,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其實作品就是架設在藝術家與觀眾心靈上的橋梁,通過畫面,走進彼此的精神世界,讓世界變得更通暢和諧、自在交融。這就是充滿詩情畫意,充滿無限聯通、無限創造、無限想象力的橋的藝術與藝術之橋的意義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