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向東
畫簽字號:棣中、棣心
1965年生,湖南衡陽人。1985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2004年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先后工作于湖南省湘南學院,湖南省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城市視覺文化研究中心?,F為深圳市美術學校教師,深圳市水彩畫會成員。
主要展覽及獲獎
2013年,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創作(合作) 中國畫《民族歡歌》
2012年,水彩畫《東方青年》參加意大利第三屆貝拉齊奧國際水彩畫大展
2012年,水彩畫《斗客》參加第二屆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雙年展
2011年,水彩畫《人像系列》參加“梧桐聚鳳——當代水彩畫名家深圳邀請展”
2010年,水彩畫《當代農民》參加首屆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雙年展
1997年,水彩畫《陽光路上》獲“97中國青年水彩畫大展”學術獎
1994年,水彩畫《巴塘青年》獲“當代中國青年水彩畫大展”優秀獎
1993年,水彩畫《古鎮系列》參加首屆中國大陸水彩畫名家邀請展
1992年,水彩畫《老街》獲“首屆全國水彩、水粉、粉畫大展”優秀獎
1991年,油畫《高原的太陽》獲“中國的四季”美展銅獎
1991年,油畫《曙光》獲“建黨七十周年湖南省美展”金獎
1989年,水彩畫《冷秋》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美展”銀質獎
主要收藏
中國美術館,臺灣中華書局,日本安部牡丹園,湖南省博物館,深圳市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上海全華水彩畫藝術館,廣東東莞莞城美術館。
劉向東:水彩 內心的堅守
卓克:3月“出入之間——楊志堅、吳榮光、劉向東作品展”在莞城美術館展覽非常成功,油畫、國畫、水彩分庭抗禮讓人耳目一新,“出入之間”的命名具有什么含義呢?
劉向東:“出入之間” 的主題有這樣幾層意思:
首先,它表明一種哲理。“出”與“入”猶如“呼”與 吸”,是一種主體生命能量交換的互動模式,可以借喻展覽活動在文化地域中的互動。
其次,是對“出湖入湘” 的湖湘文化特質的另一種詮釋。在今天信息化社會中,“出湖入湘”是以世界視野開展國際國內文化交流。走出去,引進來,出出進進,在“出”與“入”之間實現文化的對話與超越,激活創造潛力,促進文化的創造性發展。

《冰凍魚之九》、水彩、56X38CM、2013
再次,在對待藝術自身問題上,表明對藝術文脈重視與深入研究的 “入”和凸顯藝術創作個性的“出”。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一方面要注重對于傳統的廣泛吸收,一方面要著意語言的精研拓展,力求創造不愧于時代的藝術。
最后,這個主題意在揭示藝術的發展規律。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傳承與開拓,離不開自由交流與獨立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出”“入”之道。
這次展覽的主題由周功華博士擬定,經過我們三人確認,比較合適。
卓克:您在湖南師大讀書時學的是油畫專業,因何走上了水彩畫創作之路呢?
劉向東:我大學讀的是師范,師范是培養教師的,專業學習有點像現在的國外通識教育,什么都來一點。水彩是師范美術專業的必修課,我一接觸就很上手,那時給我們上水彩課的老師都是當年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水彩畫家,如殷??怠⒅燧x等先生。工作以后自己又在師范院校教水彩,發現水彩不僅是美術基礎教學的一門色彩工具課,還是重要的藝術創作手段,越來越喜歡,加上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水彩作品獲得了銀獎,更是提振了用水彩作畫的信心。九十年代初,電腦繪圖普及之前,藝術設計需要大量的手工繪圖,水彩的便利和較好的呈現效果更是讓我獲得了較多肯定,水彩之路就這樣走過來了。

《冬陽之三》、水彩、56X38CM、2013
卓克:從事水彩創作這么多年,您覺得它最吸引您的魅力是什么?
劉向東:可塑性大,什么都能畫,什么效果都能出,可以滿足我對藝術形象的追逐和感受,也便于實驗和操作。當然,所謂的水彩藝術本體語言也是我喜歡的,比如輕快、淋漓、透明、豐富、潤澤等等體現水彩質感的視覺語言都是誘因。
卓克:水彩畫總給人一種如音樂般飄逸清新的感覺,而您的作品卻給人以凝重、厚重感覺,基于怎樣的創作理念?
劉向東:是的,水彩畫的基本趣味特點的確像你說的那樣,這是水性材料對色彩發生的自然效果,也可說是其語言屬性之一吧。但是,水彩畫不能完全以約定俗成的語言和形式去定義。這些由歷史積淀而成的方法是時代的產物,它們不僅是形式系統的建構,更是美學觀念的結果;它們成就了一個畫種,也局限了畫種的其他可能性,所以西洋畫中的水彩畫得了個“輕音樂”之名,以區別那個時代具有渾厚質感的油畫。水彩畫的藝術特性被提煉出來予以界定,就會造成后隨者被其風格趣味所遮蔽,認為只有把水彩的“水性肌理”之美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水彩,這其實是對水彩藝術的狹隘認知。水彩藝術的表現性要從廣義上去看,其歷史非常久遠,可說是人類繪畫媒介之祖。幾萬年前的巖畫以及我國歷史上的壁畫,其實都是水彩畫的優秀代表和水彩藝術的歷史典范。文藝復興時期及其后的經典水彩畫并不都具有今天所展現作品的那些風格特點,比如德國丟勒的作品,英國透納的作品等等,許多作品與我們審美經驗中的水彩畫趣味相異,可見水彩藝術的語言路數很廣。所謂的飄逸清新和明快淋漓等特點僅是水彩畫藝術語言抽離出來的經典視覺樣式,并不是它的全部。在今天,這門古老的藝術語言要革故鼎新,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有更豐富和更深廣的試驗,要適度擺脫和疏離經典的水彩范式,讓這一畫種煥發出它的原始生命力。什么是它的原始生命力?我覺得水彩是一種可以滿足實現各種視覺趣味的藝術手段和方法,它可以輕快,也可以厚重,可以潑灑,也可以工細,有很多審美創新的可能性,也包括我作品出現的感覺。

《母與子》.水彩紙本.55.5x75cm.2010
至于創作理念,老實說我沒有去深想這個問題,但個人情緒和動機會折射出一些問題,那就是如何把水彩藝術做的更新更有意思;如何畫好我的所見所喜,或者說就是畫好自己的生活。如果作品有凝重厚重之感,就是我那時需要的一種感覺。有朋友說我在公眾場合表現的不輕松,很拘謹,我說我沒有,我只是不習慣像朋友那樣“輕松”,我覺得找不到支點和重心,可能這種性格趨向流露到了作品中。我很早就受過美術專業訓練,現今來看我還是屬于比較保守型的藝人,還在傳統文化的河床上淘金,藝術語言的傳承也會體現在自己的作品里,但我自覺那是入門的方便,不一定會形成長期限制,真正影響作品感覺的還是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

《白男印象》、水彩、38X56CM、2013
卓克:“真正影響作品感覺的還是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我覺得您說的很好,這正是我們常說的“藝術源于生活”,您覺得您生活中哪些事最能激發您的藝術創作呢?
劉向東:對我來說藝術不僅來源于生活,藝術就是生活,或者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感覺自己的日常生活比較簡單平淡,就是盡量吃好飯、穿好衣、睡好覺,養好身;好一點的就是看好書、畫好畫、上好課、說好話,有閑心有能力就去掌握點新東西;奢侈一點就是抽抽煙斗喝喝茶,偶爾去聚會喝喝熱鬧酒,或者外出見識見識,拿個相機拍拍照什么的。從前喜歡的網球運動現在也不玩了,怕傷了腰。目前算是過小日子一派,小資還算不上,有其心而無其能。畫畫取材想到哪畫到哪,基本上是某物引起了我的畫意我就去畫。一般情況下,具體作畫并沒有太多構思和推敲,很少“主題先行”地去安排自己的作畫內容和題材;在作品的所謂內涵和意指上,往往是畫著畫著就冒出一個關聯的意思,于是就給它附會相關詞語。自我感覺還很不成熟。
卓克:您生活在深圳這個在我們看來快節奏的經濟都市,與藝術創作激情之外的平心靜氣,甚至是修身養性會有矛盾沖突嗎?
劉向東:有的,但不是因為深圳步伐快,而是源于物質財富、社會平臺和知識學養日益形成的落差和誘惑,是由貪婪、競爭、投機和比較造成的。所以我常常要反省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平復內心的沖突,壓抑自己的浮躁,這樣我就可以畫好畫了。只要心不隨流,就與作畫相應。時間總是有的,珍貴的是心境。

《冬陰之四》、水彩、38X56CM、2013
深圳是個比較容易干擾作畫人心境的城市,不在于快,在于拼搏者太猛。原因很簡單,它是一個經濟發展最快和最講效率的城市,在激勵了太多“拼命三郎”成功的同時,也激發了更多的貪欲和夢想。美術在深圳的最好表現領域是設計,純美術工作不是個人生存發展的首選,甚至也不是尾選,是生命中注定的,很多藝人會坐不住,沉下心來做還是要有點內力的。說實話,在哪里畫都可以,關鍵是內心的堅守,不是外緣際會。
卓克:您如何看待當下水彩藝術的多元化狀態?
劉向東:多元化發展對藝術肯定是好的,然而我看到的中外重要的水彩藝術作品并沒有做到真正的多元化,基本上是豐富但不多元,多彩卻不多姿,與其他藝術門類比較尚有明顯差距,畫種的許多潛質沒有被開發出來,整體面貌還是在小趣小調中,還是有待更好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