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拍賣會因其參與門檻的高低不同,分為“大拍”與“小拍”,這也符合拍賣行業發展的要求——既有服務于高端藏家的春秋兩季大拍,也有貼近大眾的“四季”小拍。近些年,“小拍”的功能在不斷拓展,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功能被扭曲的現象,因此,“小拍”的功能亟待在厘清的基礎上進行再認識、再發現。
“小拍”是伴隨著“大拍”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最初,“小拍”走的是完全親民的路線,拍品多是大眾家里閑置的什物——象棋、相機、手表等。這個階段的小拍,如“大禮拜拍賣會”,最大的作用是普及“拍賣”這種交易模式。隨著“拍賣”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涌入拍賣市場,“小拍”也就逐漸舍棄了普通什物的業務,轉而經營藝術品的中端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小拍”真正成為了各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公司“大拍”的業務補充。
20余年間,文物與藝術品春秋兩季拍賣不斷出現高價位拍品的成交,這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助推了市場的繁榮,也吹大了市場的泡沫,導致大眾對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誤讀,其中最主要的是過高地估計了一些拍品的價格,從而無法客觀地看待“小拍”和“大拍”成交價與拍品質量的差異。
對“小拍”拍品質量的質疑,主要源于一些行家和大眾。
大眾的疑慮,主要集中在上拍作品的標準上。在很多人眼中,“大拍”是高價位、高品質,“小拍”是低價位、低品質。實際上,在健全的市場機制中,“小拍”之“小”,在于其選擇拍品的標準,應該是在“給大拍做支撐”的前提下,秉承“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標準,參照藝術史和綜合文化價值,評估藝術家的藝術水平和作品表現力,有針對性地選擇拍品:有自己的藝術風格、作品富于表現力的藝術家的作品,是上拍的首選;以傳承為主的藝術家的作品,則要選擇更具表現力的作品上拍。此外,發現那些被埋沒的藝術家,為推廣其藝術出一份力,也應是“小拍”的責任所在。
行家們的質疑,主要集中在拍品質量下降從而“小拍”無貨可買上。在2009年至2011年的市場高潮中,大批量的近現代書畫作品被重新定價,且一定數量的作品價格略高于當時的市場價值體現,這使得近兩年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調整對單價較高的作品有一定的沖擊。藝術品投資的周期一般是3至5年,而在市場高潮期買入的作品,由于投資回報率的疲軟,不少藏家并不急于在近兩年換手,這給整個拍賣行業的征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作為“大拍”業務補充的“小拍”,需要更快速地應對市場的調整和變化。在高價位單品受到沖擊的時候,夯實同類型作品的中端市場便成為“小拍”的主要任務和責任。因此,近兩年的“小拍”相較市場高峰期,在名家作品的征集上,更偏重其早期作品,而對其成熟風格的作品相對控制;在同流派藝術家的作品征集上,會側重二三線名家的“精品”,對一線名家的“小品”適當控制。這樣的策略表現在市場上,行家們會感到拍品質量下降,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此時恰恰也是行家、藏家們完善收藏體系、豐富藏品系列的時機,因為在市場火爆的時候,大家比拼的主要是資本實力;而市場調整的時候,大家比拼的則是藝術賞鑒能力。
作為貼近大眾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小拍”關乎藝術品收藏群體的培育和新藝術家作品的推介,應該將拍賣的品質放在首位。拍賣的品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拍品的選擇,一是專場、專題的設置。
拍品的選擇主要在于對藝術史的認識、市場的需要等方面。對于藝術史中相對成熟的近現代、古代作品,其判斷標準在于哪些作品更具藝術價值和市場潛力;對于當代作品而言,其判斷標準在于哪些作品真正具有藝術理念和藝術探索價值,從而抵制“偽當代”“偽觀念”的作品。應該強調的是,拍賣應當杜絕資本炒作和知假販假。杜絕資本炒作,能夠讓藝術品的價值在市場流通中呈現出合理的價格,有助于藝術品自然流通市場的形成,培育良性循環的市場。“知假販假”是藝術品市場從古至今不曾完全杜絕的惡習,這和“打眼”有本質區別。介于各個公司“大拍”與“小拍”之間的業務交叉,“小拍”往往會成為一些藏家“甩貨”的市場,如果“甩”的是二三線名家的作品,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甩”的是“打眼”入藏的假貨,從業者應該堅守職業操守的底線加以堅決拒絕,競拍者更要提高警惕。只有當作品的真實價值成為核心的評判標準,“小拍”才能為買家帶來信心,為藝術品的中高端市場培育出優質的藏家群體。
專場和專題的設置,是拍賣行業學術能力的體現,也是其為市場提供收藏指導的主要途徑。一個良好的專場、專題策劃能給藏家提供收藏思路,也是普及學術成果的過程。收藏的學問往往體現在收藏體系上,而專場、專題的策劃便將有序的收藏體系和領先的收藏理念涵蓋其中。當“小拍”成為行家、藏家、藝術家和市場不斷交流和溝通的渠道,才能共同挖掘出藏品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小拍”在各拍賣公司相對一致的市場定位,賦予了“小拍”更多的責任。事實上,每年年初的第一場“小拍”,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年度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向標,“小拍”的靈活性也是“大拍”所不具備的。在服務于更為廣大的行家、藏家、藝術家的同時,“小拍”更應該為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培育和開拓堅守行業操守,規避功能扭曲的風險,精耕細作,在保證并不斷提升品質的前提下夯實基礎,真正發揮其“中間人”和紐帶應有的作用及力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