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寧
無論你是一個怎樣的藝術欣賞者,也無論你有怎樣的賞析偏好,只要你駐足陳斌的畫作前感受一個適當的時間,那么無論你是否愿意,總有一種無法描述的、“被卷入”的感覺讓你難以釋懷……
事實上,很難確切地給陳斌的藝術語言下個“定義”——它既不現實也不超現實;既非古典也非現代;既非抽象地表達也非具象地展示……它是在糅合了東西方繪畫語言所營造的一種難以描述的情態中,以把內在畫面與外在時空一同“卷入”旋即又“展出”的藝術方式,讓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一道上天入地、沉浮其中。這種“卷入-展出”的感受,不僅使人在欣賞的現場被觸動,甚至有時還會延伸到你的夢境里再現。換言之,他的畫作不僅可以“攪動”你的現場感受,還會“攪擾”和“糾纏”你的非現場感受。
這種極富神秘主義色彩的玄奧評價,至少是我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它讓我想起了梵高的“螺旋星空”和修拉的“點光”。那些“奇異的表達”曾經是那么地離經叛道,讓人匪夷所思。好在近代物理學為我們開辟了種種“新概念”,這些作品才又得以被人們用新知的眼光再次品評——或許梵高在自己特異的感知中“看見”了從浩瀚的星系旋展到DNA雙螺旋的宇宙萬物的本質?抑或修拉早已“感知”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特征?
陳斌那充滿“卷-展”感的畫面是否也有某種對應的“說法”?或者說他也“意識”到了某種宇宙的本質特征?抑或他的畫作正是玻姆《整體性與隱纏序》的玄妙表達?或者套用湯川秀樹的話說,那是一種“已經逐步在物理學家們的頭腦中確定下來了”的“新的時空世界的直覺圖像”?
是的,我們已經來到一個被稱為“系統綜合”或者被稱為“大融合”的時代,任何被人為分隔的(諸如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領域,都無法獨自完成對世界的全面認知;只有最大限度地將所有知識系統綜合,才有可能窺見真相、觸及真理。在這個時代里,藝術家的“直覺表達”與科學家的“直覺圖像”其實已經殊途同歸。
陳斌的畫,似乎是“要建立質和光的一種新形象,使得它既是直覺的,又能夠忠實地表示量子力學中那些抽象數學符號所描述的東西……”。對此我更想推薦玻姆。這位20世紀最杰出的量子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深受愛因斯坦的影響,同時又深受神秘主義的激勵,尤其是他與著名的印度宗教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交往對其影響更為深刻。在他的著作中就表達了這樣的核心思想:宇宙、意識以及它們的整體,就是在這種“卷入-展出”的完整運動中演化著!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所有現象都是統一的、相互聯系的;宇宙在本質上是能動的。這是東方宇宙觀的基本主題。而近代物理學(尤其是量子物理學在越是深入亞微觀世界時就愈發顯著地)與東方宇宙觀具有罕見的一致性。可以說,“東方宇宙觀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從近代物理學產生的宇宙觀的基本要素。它們說明東方思想(更一般地說是神秘主義思想)為當代科學理論提供了堅實且恰當的哲學基礎”。科學發現從此便能夠與精神上的目標乃至宗教信仰完全“和諧一致”。因此已經有大批科學家在這個風起云涌的大融合時代“跨界”行動:他們逾越物質與精神的鴻溝、跨越理性與直覺的壁壘、甚至僭越人性與神性的疆界,來到那條曾經決然分立的兩大領域的“分界線”上探賾索隱、玄覽尋密。這些真正無愧于“大家”稱號的學者都具有極為顯著的共同特點:他們不僅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而且具備一定的哲學修養和宗教、人文情懷,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極少數像愛因斯坦一樣的科學家所具有的一種“美感”。湯川秀樹說:“很難說清楚對于一個物理學家來說什么是美感,但至少可以說 簡單性本身 是可以通過抽象來達到的,而美感似乎是在抽象符號中間給物理學家以指導”。
陳斌也在嘗試這樣的“跨界”。他以東方式的繪畫工具、水墨以及典型的中國畫線條,非典型地涂抹出西方油畫式的重彩畫面;而這種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卻以一種獨特的新模式表達著“量子語言”所要表達的情感。在他那種整體流動、陰陽交織、卷展互現、顯隱相關的“流模式”敘事中,尤其是在他那令人匪夷所思的光色流動、線面交融之下,幾乎完全契合了玻姆“全運動”隱纏序觀念。這種既充滿了古老東方智慧的風采,又體現了現代科學前沿的藝術風格,是在以往的藝術形式中是極為罕見的。
如果說玻姆的宇宙亦如一張不可分割的、能量構型的、動態的“無量之網”的話,那么陳斌先生的畫則是對“玻姆宇宙”的藝術呈現,或者是用以與這張“無量之網”對話的特殊語言。
玻姆從量子勢及量子整體性出發,試圖從根本上重建我們的“實在觀”——亦即必須對物理學貫用的、以事物“可分性”假設為基礎的思維模式及語言表達給予根本的改造。他想拋棄傳統的(即連續時空中的粒子與場)概念,而以“結構過程”觀念取而代之。這個基礎層次上的“結構過程”被其稱為“全運動”。
陳斌的畫同樣也拋棄了傳統的時序和流程,試圖體現一種類似的“結構過程”理念——在一種整體性序的全運動中讓意識浮想聯翩、讓畫面流轉翻飛;它不局限任何特定的序,也不受制于任何特定的度。據我對陳斌的了解,他的每一幅畫作,都沒有任何預先的草稿或腹稿,都是在意識的牽引下流淌在畫面上的。所以,即使是他本人也難以為自己的這種表達給出定義或者確定度量。這是一種“意識的自由揮灑”,不可重復、無法復制、難以規定。
克里希那穆提在其著作《第一與最后的自由》中提及“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不可分”的觀點,因正好吻合了量子理論的論題而引起玻姆的強烈共鳴。在玻姆看來,量子理論中的情況與精神中的情況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從而使他從東方哲學家那里獲得了逾越物理學去探索人類意識真諦的巨大力量。于是分別代表著西方科學與東方哲學的這兩個人很快成為共同探索“實在”(包括物質/精神)整體序的摯友。欣賞陳斌的畫就有這種“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不可分”、“物質與精神不可分”的感受。雖然這是見仁見智的個體感受,但他的繪畫形式好像為這種感受提供了某種生物學的基礎;或許這種形式中蘊含著某種全息過程——在畫面中,整個被色彩和線條“照亮”的結構之“序”被卷入并被攜帶于“光”的運動中;而光的能量實際上“都在連續不斷地將原則上涉及整個物質宇宙的信息卷入到每一空間區域中。經由這個過程,這種信息當然就可能進入我們的感覺器官,進而通過神經系統到達大腦。”
陳斌的畫恰如其分地展現了玻姆的核心思想,可以被理解成對玻姆那難以言表的抽象思維的“圖解”意向——既有飄浮于顯層面的種種顯析序,以及以線條勾勒出的各種具有相對穩定感的顯結構;也有在隱背景畫面中讓這些顯結構消匿無蹤的隱纏序;并且在這“顯”與“隱”的交纏所構成的整體運動中,又構成了一個不可破缺、難以分割、和諧一致的整體。
玻姆的關鍵概念“序”普遍存在于我們所創造的、所具有的、所做的(諸如語言、思想、情感、感覺、生理活動、藝術、實踐活動等等)任何事物之中。實際上所謂的“事實”是人們按照某種與之對應的方式“創造”出來的。陳斌也是在其自身恣意揮灑、隱約浮現的序化和度量中創造了他的“事實”;不同的是,他的這種作品創造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隨機感,在其中對于序與度的改變并非像科學理論那般艱難,而是服膺于其意識的嬗變。這也揭示了藝術家特有的某種“創造力”。
玻姆的隱纏序適合于“未被分割的宇宙整體”。在他看來,物理學定律的表述主要應該與隱纏序聯系起來,而顯析序則只具有“次要”的意義。人們必須更廣泛地、嘗試性地去思考和觀察這個新領域,去“感覺出”其中“新的相關性特征”可能是什么。在我對陳斌作品的理解中,正是這樣一種涉及未分割的整體性序——尤其是與隱纏序緊密相關的——的感知和表現。這種幾乎帶著“晦澀”意味的畫面卻“明晰”地呈現出某種充滿顯析與隱纏互動的整體流動,它既有向內延展的“深度”也有向外拓展的“廣闊”。更深入地理解玻姆的隱纏序會發現,在量子性質所導致的“非定域、非因果”關系中,粒子并非傳統宇宙圖景中那種存在于三維空間中的獨立個體,而是可被視為某個“更高維實在”在此空間的“投影”,我們只不過一直在使用某種簡化而已。比如:電磁場實際上也是一種多維實在,它只在某些確定條件下才能被簡化為三維實在的。換言之,對于人類而言,由于我們的意識是在三維空間中被建構的,因此我們所能理解的一切都可能只是被這種意識局限或者簡化的東西,就像電視機屏幕所呈現的圖像都只能是被簡化在二維屏幕上的投影那樣。
陳斌的畫面似乎正是表達著這種“新物理學”式的認知:在一種未分割整體性之序中,一切事物皆相互隱纏著。這正是玻姆思想的中心主題,亦即所有的存在皆為全運動!生命的原理也蘊涵于其中:生命,可以說是卷入在總體之中的;甚至,當生命尚未呈現出來的時候即以某種方式隱含于某種常被我們稱為“無生命”的情態之中!
實際上,“生命隱含”的全運動是生命顯析與無生命物質兩者的基礎(該基礎是首位的、自存的和普遍的東西);而東方哲學既不像西方思維傳統那樣把生命顯析與無生命物質兩者分裂開來;也不試圖如科學傳統那樣把前者完全還原成后者的產物。相反,在其視域下的生命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必須被視為屬于一個(包括所有的生物和環境)總體。這個“總體”觀念對應著種被中國道家稱為“天人合一”的經典觀念。在陳斌的藝術表達和思想境界中也充分體現著這種觀念。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家經典《老子》的開篇名句,在量子語境中和多維隱纏序的背景下,仍舊可以開宗明義地予以解釋——我們所能言說和描繪的“道”,已不是原本的(那種高維空間中的【卷入-展出】過程)“道”;而是已被我們簡化為三維空間中的、可被我們的有限意識之光觀照的“道”! 可以說在所有情況下,被卷入和被攜帶的內容或意義首先是在三維空間可被我們觀察和理解的一種序和一種度。承認這種簡化和局限的現實,是明智的;而能認識到這種現實背后的本質,則是智慧的!因為這種認知本身已經包含著超越性。
正是在這樣飽含超越性和充滿想象力的時代大背景下,陳斌這位幾十年心無旁騖地對藝術孜孜以求的中國藝術家,以其極為難得的“量子重彩”藝術形式向人們描繪著那幅超越時代的、“卷展中的宇宙及意識”畫卷——他的畫面既浮現出量子物理學家頭腦中的“直覺圖像”,也舞動著粒子徑跡曼妙的“宇宙之舞”,同時又閃耀著古老的東方智慧“玄之又玄”的神韻。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
2012年3月于中國成都
重要說明:
量子重彩——本文作者張世寧給陳斌畫作的原創性定義。它應該被理解為這樣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和“意向”:既蘊含著中國古老的道家“玄之又玄”哲學思想,又呈現出近代量子物理學家(亦如玻姆“卷展中的宇宙與意識”)的“直覺圖像”,還顯示出迄今為止人類科學竭盡所能而制造的“時代的超級顯微鏡”所觀察到的亞原子世界的精彩徑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