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五代 黃筌《寫生珍禽圖》(此畫左下角有“付子居寶習”五字題款,可見是黃筌教其子居寶學畫的范本)

人物畫: 元 趙孟頫 《人騎圖》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江粵軍
雖然自近代以降,中國畫備受西畫沖擊,在發展的道路上有人甚至喊出了“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路”的口號。但在琴棋書畫四大類中,中國畫一直還是綿亙生長。今天,半道開始學習中國畫的成年人,也日漸增多。
歷史上,自文人畫勃興以后,繪畫成為文人、士大夫抒寫心志、寄托情感的重要載體。那么,學習中國畫于今人而言,又能帶來哪些益處?山水、花鳥、人物三大科,該從何破門而入呢?本期,本報延請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為初學者“指路”。
國畫創作就是自由安放所感所得
今天藝術門類可謂百花齊放,那么,學習中國畫能給今人帶來什么呢?許欽松認為,大到精神滋養,小到觀察能力,都頗有助益。
經濟社會浮躁喧囂,城市生活節奏大為加快,人們往往難以安神靜氣。如果一個人能夠理解中國畫的妙處,從而進入到中國畫的學習中,當他拿起毛筆對著宣紙, 馬上就會忘卻煩惱,摒棄私心雜念,自然地進入到藝術天地之中。這一過程既能給個人帶來精神滋養,同時也有養生的作用。“因為畫畫需要通過大腦指揮手腕、手 指,讓毛筆自由靈活地在宣紙上流轉,是一個整體調動的‘系統工程’,只有處于放松狀態才能做好,這無疑有助于身心健康。”
另外,西方現當代繪畫多用于表現人的各種極端情緒或心理狀態,譬如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自我之間的緊張關系,而中國畫講究的是人與自然和諧,達到“天人合一”。
因此,學習中國畫,會讓人對自然、對生命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為什么中國人的居住環境講究開門見山或開門臨水,乃至建園林、造假山,就是因為自然 于我們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滋養。國畫家進行創作,就是將一張白紙看成一片天地,自由地安放自己的所感所得,這個過程也是對自然的一種‘反芻’,更能激發 起創作者對自然的熱愛。而熱愛自然的人必定熱愛生活,熱愛生活的人也必定熱愛生命,熱愛生命的人必定愛惜他所擁有的一切。因此,國畫藝術不止是美育,同時 也是德育。”
除此之外,將在自然中感悟到的東西形諸筆下,這個過程無論對于小朋友還是大人來說,都是“格物”的過程,讓人對外物的感 知、認識進一步加深,這樣慢慢也會提高自己的觀察力,更加認真地去體悟花鳥蟲魚、山水樹木的個性特點。“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善于觀察總結,無論做 什么工作都將大有助益。”
因此,今天的都市白領越來越喜歡中國畫,喜歡回歸傳統,不無原因和道理。許欽松甚至認為,藝術應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當更多的人懂得詩意地棲居,這個社會就會更加祥和美好。
喜歡上國畫后無需逼迫自覺技癢
那么,該如何學習中國畫呢?許欽松認為,興趣是第一位的。一旦喜歡上了,無需老師“逼迫”,自己就會手癢。興趣又從何而來?如果對中國畫缺乏基本的了 解,不具備一定的鑒賞力,那就很難說得上愛好了。因此,通過各種機會多看展覽,學會欣賞,是必經之途。要學會欣賞,自然必須懂得什么是好的中國畫。許欽松 表示,中國畫歷來重視“格”。有“格”的就高雅,沒“格”的就低俗。“那種批量生產、不帶感情的匠人之作,自然談不上什么‘格’。”
中國畫跟西畫不同之處還在于,其入門不需要經過嚴格的素描訓練。中國古代除了極少部分宮廷畫家專事繪畫,其他文人士大夫都是“游于藝”,以畫自娛或以畫會 友。所以,國畫入門,門檻不高。“不過一定要像古人一樣,以修身養性為首要目的,別抱太強的功利性。如果被藝術品市場的繁榮所蠱惑,那學起來就不放松了, 恐怕也容易對自己不滿意。”許欽松強調。
培養了興趣,做好了準備,就可以從花鳥畫中選一種自己最感興趣的來入門,逐步深入,慢慢觸類旁通。“如果這也碰碰,那也試試,是很難真正入門的。不如通過某一具體對象,掌握了中國畫的用線造型和色彩渲染之后,就能登堂入室了。”
另外,如果能有一點書法基礎,掌控了毛筆的技能,學起來也會比較容易。當然,雖說書畫同源,但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挺大的。許欽松表示:“書法要解決的是 結體、造型問題,因此,運筆講究筆鋒的提按變化,規定性強、節奏感強;而中國畫則寄托了創作者濃烈的個人情感,所以,技法上更復雜。譬如最后在畫面上進行 皴擦,那種力度和隨意性,是書法所沒有的。”
除此之外,在墨的選擇上,書畫也有不同。油煙墨有光澤,適用于作畫,如頂煙、貢煙、漆煙等;松煙墨比較深沉,更適合于寫字。
至于毛筆,作畫同樣多有講究,像狼毫比較硬,可用于畫蘭竹、葉筋,線條會顯得挺拔;羊毫比較軟,含水量大,多用于渲染,容易出層次感。紙也分生熟宣紙,生宣遇水滲化,宜作寫意畫用,熟宣則更宜工筆畫。
《芥子園畫譜》仍適用 臨摹寫生不可少
中國畫學習,古人一直強調臨摹和寫生。對于普通愛好者,臨摹更是必須的,這樣才能迅速地掌握中國畫的基本技法。而三百年來備受推崇的入門書《芥子園畫譜》,自是必不可少。
《芥子園畫譜》誕生于清代。當時,江南文學界領袖人物李漁在南京營造了別墅“芥子園”,并支持女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編繪畫譜。因此,成書后,就以該園 的名字來命名。《芥子園畫譜》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淺顯明了,適合初學者習用,可謂啟蒙良師。很多畫壇大家正是受了《芥子園畫譜》的熏染,技藝 大進。譬如齊白石最初是雕花匠,20歲那年跟隨師父外出干活,看到一主顧家里有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齊白石仔細翻閱,發現該書從最基本的筆 法開始逐步指點,直到全幅畫作完成,很實用。看過之后,他還明白,自己以前所畫的東西多有不合章法處——畫人物,不是頭大了就是腳長了;畫花鳥,不是花肥 了就是葉瘦了。因此,齊白石對《芥子園畫譜》愛不釋手,向主顧借下來用勾影的方法臨摹了半年,共勾影16本,為其后來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位中國畫 名家潘天壽,也是14歲到縣城讀書時,從文具店里買到了一部《芥子園畫譜》,自學臨畫,如醉如癡,終成一代大家。
不過,許欽松也指出,現在一些書畫名社,也出了不少現當代名家的畫譜,有條件可以同時備用參考。“從起步時就多看不同畫家的作品,了解不同的畫法,無論古人的還是今人的,只要格調夠高,對學習都會大有幫助。這就是轉益多師是汝師。”
比較純熟地掌握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以后,還要師法自然,進行寫生。“老是對著畫譜畫冊臨摹梅花,真實的梅花究竟是怎么開的呢?不同品種的梅花,各有什么 樣的形態、姿勢、顏色?都可以寫生、做筆記。人們常談到齊白石的一個故事。某天,這位大畫家正畫著芭蕉,突然困惑了——芭蕉樹的心是左旋還是右旋呢?于 是,他趕快找到芭蕉樹去實證一番。大畫家尚且如此,剛剛入門者,更要帶上一雙愛觀察的眼睛。”許欽松最后總結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