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藝術相關的犯罪行為日益猖獗,美國司法部已經將之列為全球第三大犯罪產業。6月初,藝術史專家簡·雅各布(Jane Jacob)、藝術品追回工作組(Art Recovery Group)主任克里斯·馬里內洛(Chris Marinello)和博物館安 全協作網絡(Museum Security Network)的愛麗絲·法倫-布萊德利(Alice Farren-Bradley)在紐約大學共同組織了名為“藝術犯罪與文化遺產:贗品、造假和藝術品的掠奪和偷竊”(Art Crime and Cultural Heritage: Fakes, Forgeries, and Looted and Stolen Art)研討會,討論藝術犯罪領域最新的發展趨勢,話題涉及從代銷欺詐、洗錢到偽造、搶劫等方方面面。專家們指出,隨著新的挑戰不斷出現,更嚴格的監管是 必要的。
1. 處于嚴格監控之下的自由港
原本為小麥、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提供方便的自由港現在變成了價值數十億美元藝術品的流通渠道——其中一些藝術品的出處相當可疑。收藏家和畫商憑借很少的幾 份文件就能夠免稅儲藏、交易藝術品,幾乎不受什么監督。“一些被盜的藝術品在自由港里藏身了幾十年,”美國國土安全部特工丹尼爾·布雷澤(Daniel Brazier)說。“成立空殼公司很容易,真正的主人很難被追查……這種透明度的缺失讓我們的工作很難進行下去。”

藝術品運輸和倉儲服務公司“克洛澤美術”總裁西蒙·霍恩比在研討會上發言,他認為新法例會讓藝術犯罪更困難
不過,一些監管政策已箭在弦上。瑞士政府新的反洗錢法將于2016年1月實施,該法律要求所有超過10萬瑞士法郎(10.7萬美元)的現金交易都必 須提交正式文件。雖然“無法杜絕非法活動,但是設置了障礙”,藝術品運輸和倉儲服務公司“克洛澤美術”(Crozier Fine Arts)總裁西蒙·霍恩比(Simon Hornby)說。目前,日內瓦的海關人員要求客戶提交儲藏在自由港內的藝術品的完整列表,而且會進行隨機的臨時檢查。不過新加坡的政策仍然比較寬松。 “你只要說‘里面有畫’,”布雷澤說。

新加坡自由港的大廳
2. 贗品依然存在
藝術品偽造者肯·佩倫伊(Ken Perenyi)自己也承認世界各地的收藏機構里仍然有他制作的贗品,而且它們的主人并不知情。許多贗品都逃脫了監管,因為佩倫伊通常會偽造一些不太知名 的藝術家例如詹姆斯·伯特沃斯(James Buttersworth)和馬丁·約翰·希德(Martin Johnson Heade)等人的作品。

知名的藝術品偽造者肯·佩倫伊表示,現在仍有由他制作的贗品被掛在博物館中
佩倫伊說,現在只有“一兩件”贗品還掛在博物館里,但是很多畫廊、拍賣行和私人收藏里的贗品還沒有被發現。如果你懷疑你手里的東西是贗品,應該怎么 辦?好消息是這些贗品比之前認為的更容易判別。佩倫伊很少使用年代相符的材料制作贗品,因此只要進行簡單的化學測試就能判斷真假。正如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特 工在研討會上所說:“你手里的東西從視覺上來說是我見過最好的。但是從化學和科學的角度,它是最容易判別的。”在研討會期間,紐約律師約翰·卡希爾 (John Cahill)為那些懷疑手里的作品是佩倫伊制作的贗品的人提供了免費的法律咨詢。

肯·佩倫伊仿制了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帕特洛克羅斯》(Patroclus)
3. 盜賊盯上了中國文物

今年3月1日被盜的清乾隆景泰藍麒麟是圓明園舊藏珍品,也曾經是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的鎮館之寶
專家們注意到小型中國文物的失竊案呈上升趨勢。例如,今年3月,盜賊潛入了法國楓丹白露宮,在7分鐘內有針對性地偷走了15件中國文物。亞洲藝術品 評估專家帕特里夏·格雷厄姆(Patricia Graham)認為,滿懷“讓文物回歸中國”愛國熱情的中國收藏家們拉高了對此類藝術品的需求。她說,這些中國收藏家愿意為那些18和19世紀西方人從他 們的家園非法掠奪走的文物付出可觀的價碼。從法國楓丹白露宮被盜走的幾件文物就是法國軍隊在1861年從北京圓明園搶走的。
4. 認證:需要新模式
專家們呼吁應當建立藝術品認證的新模式。許多藝術家基金會因為擔心招惹上法律訴訟而停止了認證服務,一些專家認為是時候填補這一空白了。“我們應當讓拍賣 行、基金會和畫商一起為藝術品真偽認證成立一個保證機構,”長期擔任杰克遜·波洛克作品認證委員會主任的弗朗西斯·奧康納(Francis O’Connor)建議。“這是必要的,人們已經逃避太久了,”他說,這種保護傘類型的組織有點兒像美國政府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應該定期公布專家的名字 和他們的研究成果。
其他一些專家則認為不需要采取全面的措施。咨詢公司“K2智庫”總裁、藝術風險業務負責人喬丹·阿諾德(Jordan Arnold)說他的公司正在考慮建立一個在線知識庫,將常見的偽造文件例如出處記錄、真品認證等等納入其中。這個服務將開拓“鑒別真偽的漫漫長路”,他 說。
諸如國際藝術研究基金會這樣的現有機構應該更透明,奧康納說。機構并不總是會透露提供意見的專家的名字,因為“一些專家只有在匿名的情況下才愿意為機構提 供幫助”,國際藝術研究基金會執行董事莎朗·佛萊謝(Sharon Flescher)說。對于波洛克基金會來說,不透露名字是理所當然的,她說,因為要保護專家免于陷入近些年來針對藝術品真偽鑒定的不成比例的官司當中。 然而,撰寫了波洛克作品目錄全集的奧康納認為機構“缺乏透明度是其垮臺的原因”。
5. 技術進步,問題增加

Auctionata將在7月21日進行16世紀至19世紀古典繪畫作品的拍賣
Auctionata和Paddle8這樣的在線拍賣商必須與實體拍賣行一樣遵守規則,但是它們更快速的周轉和更低的價位有時候讓盡職的要求不太實 際。對于這些拍賣商來說,聘請一位專家確認一件價值5000美元的象牙雕塑是否能夠合法出售似乎不值得,所以只好選擇完全忽略,Auctionata法律 總顧問喬納森·伊拉里(Jonathan Illari)說。“一整套此類的事情可能被置之不理,”他說。問題還在于哪一個州或者國家的法律適用于規范網上銷售。他說,答案“在5年到10年之后才 會更加清楚”。
6. 收藏家依然處于劣勢

薩蘭德-奧瑞利畫廊在2003年曾被美國羅博報告(Robb Report)評為全球最佳畫廊,但2007年年底,該畫廊負責人勞倫斯·薩蘭德(Lawrence Salander)被多個客戶和合作伙伴控告詐騙。薩蘭德本人在2010年承認參與多起詐騙事件,涉及金額超過1億美元。
當收藏家委托藝術品的時候,他們越來越多地會提交給政府機構一份法律表格做好防范。這個叫做“UCC-1”的表格允許委托人在畫商申請破產或者未能 遵守商定條款的情況下取回作品。在薩蘭德-奧瑞利畫廊(Salander-O’Reilly)丑聞余波未平之際,這種做法越來越流行。那些提交了 UCC-1表的受騙客戶可以首先獲得補償,其余人只能去爭奪余下的資產。這些不大的保護措施總比沒有強,拉比諾維茨-布丹-斯丹達-克里斯基和利伯曼律師 事務所的律師大衛·戈爾茨坦(David Goldstein)說。他認為,藝術市場“是最不透明的市場——在其它領域里這一點相當荒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