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八大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后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于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從八大的生活背景中我們了解到他的思國情懷,那么我們就首先從畫家的生活背景入手對這幅畫進行了大致的解析。

墨荷珍禽圖
墨色紙本
縱230厘米、橫76.5厘米。
款識:壬申四月既望、潔老年翁正之、八大山人畫
鈐印;八大山人(朱文)、何園(白文)
作者簡介;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1705年),江西南昌人,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明滅亡后,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后又入青云譜為道。 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夸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可見朱耷寄情于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
此畫的中心點在于那屹立的小鳥,均以單腳落于石上,那只底頭沉思的小鳥,仿佛是畫家的化身,對于新潮的不滿,對于故國的思念,對于生活的失望都是他不愿在這片非自己家園的土地上多作停留,所以不愿雙腳落地,經典之處應該是那低頭沉思的那一瞬間,所展現的情節有如天崩地裂或是遇到同道中人的表現對于故國的眷戀;亦或是傾聽與自己同是明朝遺民,卻侍奉新主的悲哀,體現高處不勝寒的凄涼與無耐。石頭的形狀不可以常理推之,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哪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的住。雖然這樣卻毫無突兀之感。這種略帶畸形的怪石,也充分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扭曲。皴染結合的畫法,讓人感到茫然中的堅定,雖然在清朝的土地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卻絕不侍奉新主的決心。再看荷花、荷葉、桿莖、細長的莖支撐著肥大的葉,不合常理之一;遠處的荷花從何處長出呢?
就畫面看去,仿佛是從石頭中蹦出的奇葩,此為不合常理之二。這是從現實角度看去,但縱觀整個畫面卻覺得無可挑剔,再體會作者的心境,又覺得合情合理,耐人尋味。最后在將視角落于題款上,八大山人“哭之”的字樣又是那樣的刺痛人心。觀其整局即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相互對立、又相互呼應。八大山人是一個最善于處理空間布白的能手,特別是那些物象極少的畫面,其位置左右高低,方向橫斜平直,把整塊空間分割得極富變化,加上題字、印章,使人感覺充滿、對稱、平衡、濃淡、虛實、疏密、聚散,陰陽相濟,嚴謹有法。
其次再從意境的角度來理解此畫的價值所在:整個畫面所展示的是一個寧靜而涵映、廣大而精微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 畫家澄懷觀道,凝神致遠。它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靜不是死寂,而是潛隱極深的無數微妙的動。靜極則動;這個靜里不但潛隱著飛動,而且含蓄著幽深的意境,表示著宇宙本體中最深最后的結構,因此我們說靜故能深。許麟廬先生說過:“畫貴能極”。反觀八大的這幅畫,他采用極化的藝術手法以極靜來表達極動,畫中的這只小鳥靜極,卻產生了無數的遐想,表達出了千絲萬縷的關系,于是極動就在這回眸中得到闡釋。八大的這幅,驚喜交加,最終匯成了一個“思”字。思是、創作背景;思是、心靈交融;思是、感同身受;更思是、深遠流長。
八大的這件《墨荷珍禽》圖筆墨不多,卻讓人感到震撼,就如同朱光潛先生所說的無言之美那樣,“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欣賞者的大腦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確實這幅《墨荷珍禽》圖軸就是有讓我們浮想聯翩的本領。
備注說明; 八大山人同年四月有行楷書贈潔老年翁,書法軸 151.5×57.5cm 紙本 、現藏故宮博物院藏。釋文:壬申四月既望, 題熊子璧本北蘭寺。記云敘 事磅礴、以故拈題處硬于曾書。自之文記,則曰;奉引可著到也書正之、潔老年翁 八大山人。
鑒藏印;球圖寶骨肉情、楊春華印
藏印簡析1;球圖寶骨肉情即為張大千常用印,為方介堪所刻,取陸游詩意:“天球與河圖,千古所共秘”,以寓珍貴之意。“天球”為青色的璞玉、“河圖”典故則為伏羲時,常有龍馬出黃河,以頸背旋毛啟發伏羲畫八卦靈感,傳為中國文字之始。此印為張大千搜得珍貴名跡時所用。“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此印為王福庵弟子顧立夫所刻。 以上兩方印用于大風堂之珍藏品,如顧閎中《夜宴圖》、董源《瀟湘圖》、黃山谷書法《張大同》手卷……皆有此印。特別說明:此作品曾為張大千大風堂舊藏。
藏印簡析2;楊春華印(待考)
后記:此軸《墨荷珍禽》圖自署壬申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是年朱耷為六十七歲。是目前存世發現八大山人最大尺幅的作品之一,八大山人筆下的荷葉最具特色。荷葉形象單純之極,簡練之極,或點厾、或潑寫,絕少畫葉脈,也沒有復雜的空間變化,只是一筆筆寫去,萬豪齊發,干濕濃淡一任自然。這樣的線條似不著力,但中側鋒之間變化自如,彈性十足,墨色變化自然而細微。巨石上濃郁的荷葉、似開非開的荷花、細長的花莖、險峻的石峰之上添一小鳥,構成了整幅畫面。觀后有動中之靜,又有靜中之靈,其畫筆墨簡樸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雄奇、樸茂,自成了八大獨自之風格。
2012.10.03
記于合肥 春暉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