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天下太平景,忠君愛民有長城,
文武張馳至萬里,津津樂道大國情。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大唐長城
【書者心札】長城,又叫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第一個規模浩大的軍事性工程。東周列國時起因,就是幽王烽火戲諸侯,它也是關于長城最早的典故。自春秋戰國到明中國歷代長城的總長度超過2萬千米,而明長城8850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春秋稱“城”,史書稱“塞”,明朝稱“邊”。據記載,秦始皇用了百萬勞力修長城,漢朝把長城修至鴨綠江,稱作萬里長城,用來抵御匈奴。到了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雁門關還修了24道“重城”。當初,修筑長城,并不是意味著不被攻破,而是在于,即使攻破一兩段,也無關緊要,因為,兵源會至,口會封堵,切斷后援,伏兵圍之。修了長城,癬疥之疾再重,也不至于到膏肓。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曾經是一個時代中國人的夢想。在大唐帝國的唐朝,中國封建社會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歷經289年,因皇帝姓李故唐朝又稱“李唐”,是繼秦漢以來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八千多萬,領土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千米 ,為漢人王朝版圖最大。唐朝與阿拉伯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 科技、文化、經濟、藝術極其繁盛,借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北方各族,并且讓南詔、高昌、龜茲、粟特、吐蕃、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的秦始皇,可見,修建一個忠君愛民的唐長城,對于我們今天仍然有教育意義。那就是要有一種抵御外敵,眾志成城的精神,有一個遵紀守法,恪守倫理道德的集體,有一個傳承文明,開放開明,吸收各種優秀文化的民族,就是一條永遠不倒的心中長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