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諫言逐客書,海納百川擴疆土。
威鳳來去有時節,泰極否至夷三族。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諫逐客書
【書者心札】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來成為了為大帝國的丞相,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實行郡縣制等政治主張,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所以,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是巨大的。秦始皇死后,李斯與趙高合伙,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擁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能夠指鹿為馬,可見也是權傾朝野,自然與李斯有權力之爭,李斯也曾想退避三舍,可趙高所忌的程度,不是想逃就能逃掉的,在公元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同時,斬殺了李斯三族。

當初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后來,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于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象在糧庫里偷吃糧食的老鼠,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
《諫逐客書》,我們在高中課本里都學過,那是秦始皇還是秦王政的時候。韓國派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嬴政,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于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盡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這篇文章在論證秦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制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不分地域,任人唯賢的思想,都能順應歷史潮流,跟隨時代腳步,是進步的,是符合嬴政統一六國大一統的遠大目標的,嬴政采用了,不就,還讓李斯當了廷尉。
威鳳來有時,虛心豈無奉。是唐朝大詩人元稹的詩句。我是想說,祥麟威鳳,來去都是有時節的,否極泰來,泰極否至。再稀缺的人才,只要環境發生了變化,平臺沒有了,或者說舞臺變成別人的了,自己就應該保持晚節。李斯在扶蘇問題上,助紂為虐,在指鹿為馬的問題上,逃之夭夭,在遇到比自己有才華的,還是自己的同學韓非的問題上,忌才妒能,毒殺韓非。等等吧,很多事情,李斯在自己書寫的歷史上種下了因,自然也逃不了被腰斬夷三族的后果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