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相服膺,愛入一醉仙圣情,
紅楓滿山未提詩,秋眠共被齊魯行。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李杜相會

【書者心札】關于李白和杜甫,見面僅有一次,見面的時候,李白可以說功成名就,見過皇帝,給貴妃寫過詩,連高力士這樣的皇帝的寵臣內侍都給他脫靴,他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氣概,在當時的文人里面,屬于翹楚。而杜甫,從年齡上講,就比李白小了十多歲,無論官職、閱歷、見的世面,與李白相比,都差了很多。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與大作家相識,仰望的多些。李白也沒有居高臨下,與杜甫相識的日子里,也是同眠共被,飲酒暢談,唯一沒有涉及的就是詩的技巧,創作的感受等等。
杜甫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李白,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自稱青蓮居士。唐代兩位頂級詩人,一位“詩圣”,一位“詩仙”,創造了中國古代最輝煌的詩歌文學。他們唯一的一次相會,是在天寶三年,在東都洛陽他們情同手足,意氣相投,“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第二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后一次見面。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分手后,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兩位同時代的詩人,按理說互相之間肯定有所評價或看法,況且李白和杜甫認識,而且還意氣相投,關系非常好,這樣互相之間就應該會更多地有一些評議,或褒或貶,權當切磋詩藝。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中說:“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雖然和眾多的名詩人如李白、高適交往,建立了親密而長久的友誼,但卻看不見如李、高二公對杜詩有過評價,當然也就更無所謂贊譽之詞了。但話說回來,李白也并不是沒在詩中提及一點點杜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就表達了他對杜甫君的思念,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感情不為不重,但全詩無一字提及詩。李白還有一詩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全詩八句自始至終都是談酒談醉之事,關于詩也一字沒提。
這也許是那個時代詩人交往的特例,也許就是詩人與詩人,詩人與朋友,大詩人與文學青年交往的不同吧,歷史已經成為歷史,我們對于這李杜詩篇萬代傳誦,毋庸置疑,就不再糾結了,只是感慨李杜相會,僅有一次,也許當時看來很正常,后人把詩仙和詩圣放在一個時代,覺得就耐人尋味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