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恩儒雅封虎將,建勛長坂蓋關張,
群臣諸雄畏其膽,忠順謹法品高尚。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三國趙云

趙云,儒雅之將,平定益州時,引用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在關羽張飛被害之后,又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后世贊為儒將。五虎上將中,一生較為平靜順暢,在建興七年,壽終正寢。景耀四年,劉禪追謚趙云為順平侯。
劉備常說,子龍一身是膽也。近代的玄學大師陳淡野《相理衡真》有段話能說明問題: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如天地之量,圣賢帝王之所效焉。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則焉。古夷齊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氣量,范文正公有濟世之德量,郭子儀有福量,諸葛武侯有智量,歐陽永叔有才量,呂蒙正有度量,趙子龍有膽量,李德裕有力量,此皆遠大之器。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后續的是常山趙子龍。趙云打仗的本領超過關羽和張飛。劉備招親,趙云護主;長坂坡單槍匹馬救幼主劉禪;博望坡火燒曹軍;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趙云還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有人專門從41個方面,拿趙云與關羽比較,趙云只有一項射箭不如關羽。我試舉幾例:在三國中,僅有一人(龐德)稱關羽為英雄,而稱趙云為英雄卻有曹操等5人。單刀赴會,甘寧等人,怕關羽傷了魯肅,而不是怕關羽的大刀,而哭祭周瑜,諸將要殺諸葛亮時,看見帶劍的趙云,不敢動,那是怕的趙云手中的劍。再看:陸遜把關羽玩于股掌之上,讓其失荊州走麥城,而火燒連營追殺劉備時,下令,不得放走劉備,趙云救駕,陸遜聞子龍來,立即下令撤軍。說道出入敵營如無人之境,關羽只有一次而且是出陣,趙云有三次,都是沖陣。關羽一生四次被圍,土山被圍投降了,南山崗被圍被救了,麥城被圍歸位了。再看趙云的五次被圍:一次保故主公孫瓚殺透重圍,二次保新主劉備全身而退,三次救幼主阿斗七進七出長坂坡,第四次殺出天水,第五次被圍鳳鳴山被小關張救了。
從很多方面,關張不如趙云,可趙云是不被重用的。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曹操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云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后期,“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一百八十人,領銜的是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云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第二條,趙云不講政治,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只趙云諫: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此言,把滿朝文武得罪盡了。第三條沒有野心,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關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云向來是單槍匹馬。第四為官清廉,劉備,孔明幾次大賞趙云,趙云不受或分賞諸軍,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家將。試想,若是蜀漢統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話,恐怕趙云更不好過。第五時運不濟,投劉備時,劉備最危難,根本無兵可用,入主益州,劉備還是寄人籬下,因此趙云屢屢充當警衛的角色。劉備開始有兵可用,已經是十數年后了,蜀漢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一直到蜀漢后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才派趙云為主將上陣。那時的四千歲,已經滿頭白發了。
有人設想過當初若是投曹操,趙云會是個什么結局。品性謙遜,性情冷靜,善內政,從擇定賢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見忠貞中看出,趙云實有大智慧。若趙云統兵,輔以一智謀之士,肯定謀士之言他能聽得進。趙云,作戰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難得的是,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而是分與諸軍。這樣的人是帥才,經驗是需要積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天生的將軍。若是趙云一開始就定位在統帥而非侍衛長的位置上,又是一個什么結局呢?這樣一生不被重用也好,趙云一生任勞任怨,雖死后封侯,卻也壽終正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