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文章出名篇,大雅大家登峰巔,
豪放間或玲瓏處,青史留名天下傳。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蘇氏父子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蛾眉共比高。這是朱德的詩句 。蘇氏父子,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均位列其中,都是通才、全才,父子三人不僅在文學史,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學史、藝術史上都有巨大成就,蘇軾的貢獻更大,影響更深遠。
筆者想從不同的角度,說說三蘇,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先說說蘇軾對詞的貢獻。從晚唐五代以后,詞就慢慢進入文人的筆下,也出了像柳永、李煜等名家,那個時候的詞,溫柔,有點傷感,女性化重一些,后人也稱之為婉約派,那是與蘇辛的豪放派對應而來的。詞,過去成為填詞。所謂“填”,就是在一定的音律之內寫的,是音樂的附屬品,柳永不就是“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可盡管柳永等人對詞體上有所發展,也寫下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名句,可是難登大雅,還是游離于青樓歌榭,宮廷樂坊,民間小肆,其文學地位沒有得到提高,被視為“小道”。到了蘇東坡的時代,他認為詩詞同源,詞是詩的苗裔,詩尊詞卑是不對的。主張“自是一家”,文章氣節并重,詞如人也。增加了陽剛之氣,男性化些,“大江東去”的豪放,詞的內容也開始延展到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性的體驗,保持樂觀向上的信念,超然自適的態度,蘇軾還在自己的詩詞里,加進了很多哲理性的思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就是“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嗎。他的詞后期開始偶爾不就音律,不被音律所拘,率真灑脫,從音樂的附屬品的地位上獨立出來,自是一家,重在供人看,而非供人唱。近代江西派詞人、畫家夏敬觀有過評論:東坡詞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 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有用題序和用典故兩個方面。詞題和詞序,便于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創作緣起,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涵。詞中用典,也始于蘇軾,替代或者濃縮性的敘事,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對后來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所以“豪放間或玲瓏氣”。
蘇洵在譜學領域貢獻巨大,他創造了現代修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 ,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范例。其體平列,世序直陳,用表格的形式記述先祖世系 。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跡、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書寫子孫后代,各代標明輩分。其譜例以五世為表,以宗法為則,詳近而略遠,尊近而貶遠,主張睦族、恤族、化俗。其特點是篇幅大,記載內容多。蘇氏譜例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道,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為什么單說蘇洵的譜學呢?有一天,他的哥哥蘇渙跟他說,你那么好游山玩水,能不能給我們說說有多美啊,蘇洵是說也不行,畫也不行,更不用說寫了。接著,蘇渙說,“我們蘇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來歷的,可自大唐以來,我們只知眉州刺史蘇味道是我們的先人,往后就語焉不詳了,從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蘇杲、曾祖叫蘇祜。三弟既然喜歡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別人的族譜,把我們蘇家族譜編出來呢?”蘇洵一聽,覺得這件事做起來蠻有意思,便一口應諾下來。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親戚,蘇洵一經詢問,他們都拿出族譜和先人的往來書信,再加上眉州府里還有些陳年案卷,很快蘇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蘇味道的名字,可惜這位先人事跡,讓他看了臉上發燙。再往前,查到了漢代的蘇建和蘇嘉、蘇武、蘇賢三兄弟,還有先秦的蘇秦和蘇公。這時蘇洵的興趣越來越濃,為了弄明這些人的來歷,他為自己列下了長長的書單,把《史記》、《漢書》、還有更早的《左傳》、《國語》、《戰國策》都羅列到床前案頭,讀了個通透。哈哈,才有了 《 三字經》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最后說蘇轍,我們自然會想到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第四十九回 里專門有個情節提到他。想到中學課本里《六國論》, 所以他擅長政論 和史論 。其詩追步蘇軾 ,存詩不少,遜色于蘇軾也不少。三蘇中,蘇轍活的年齡最大,74歲,經歷了北宋仁英神哲徽五個皇帝,號潁濱遺老。孩子最多,五女三子。 官當得也最大,元祐年間,由一個小小的縣令升至副相,比蘇軾的官位還高 。后因其子蘇遲顯貴,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