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封汾陽王,綱佐數載五福昌,
成乃開門署衙事,武功焉使文正仿。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唐郭子儀
郭子儀開門辦事表心跡,使郭家五福齊昌,曾國藩效仿出版家書。
筆者的四句詩,就是有意把中唐的郭子儀與清末的曾國藩聯系在一起。
郭子儀被封汾陽王,是因為安史之亂。叛軍占了汴梁和洛陽,唐王朝危在旦夕。這個時期的郭子儀從基層干起,一直干到副元帥的位置,受命領兵,八年平叛,收復了東西兩京。唐肅宗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唐代宗賜銅書鐵券,也就是有了免死的圣旨;上凌煙閣,為開國功臣或者為朝廷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把畫像放進去,何等的榮耀。郭子儀因功被授予御史大夫、汾陽郡王,官至太尉、中書令、上柱國。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從不居功自傲,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朝野皆稱之為“老令公”。唐代宗則稱他為“皇兄”,唐德宗稱他為“尚父”,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甚至有些安史之亂的叛將也很尊重他。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既富貴而且長壽,享年85歲高齡,八子七婿都是朝廷官員,孫子有數十人之多。郭子儀逝世時,唐德宗廢朝五日?!杜f唐書》:“四海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
曾國藩說:我早年要做曾國藩,中年要做曾國藩,晚年要做郭汾陽。郭汾陽就是郭子儀呀,為什么要做郭汾陽呢?曾國藩曾經在提給他老師唐鑒的《十月戎行圖》里自比過郭子儀、李廣弼:猶當下同郭與李,手提兩京還天子。
郭子儀平安史之亂,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二人都是桃李滿天下,能保全其身,死后都是江河日下,同是中興名臣,彪炳史冊,都是偉人。郭子儀,武將領兵,是皇上非常信任的,相反,曾國藩難度要大了,文人領兵,且是漢人當權,慈禧一直用懷疑的目光看著。
郭子儀為了不被皇帝懷疑,開府署衙事。一個老部下要去邊疆當官去,臨行時去看看汾陽王。到了王府,看到大門開著,進進出出非常隨便,也沒有個把門的,他一直走到了后院,看見王妃給女兒梳頭,而王爺站立一旁,端著水盆。這個老部下甚是不解,就問郭子儀原因。郭子儀笑而不答,這個問題,他曾經給自己的兒子們回答過:你們傻呀,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沒有進步的空間了,我們家的馬匹有五百,吃著公家的草料。一千奴仆官府養著,不能進,也無處可退,是最危險時候。修高墻,有人有仇,說你有居心,天下誰不信。一現在這樣,都清楚了,開府以明志,告訴皇上和社會,郭子儀就是一個想過日子的老頭,不想什么別的。
郭子儀不過是見招拆招,曾國藩更是高手,早就預料危局,保身有法,讓功于人。九爺曾國荃打下安慶還挨了一箭,曾國藩上表只字不提。眼看要攻下南京,曾國藩讓李鴻章與左宗棠來幫忙,分分功。打完仗裁軍,這是第二著。曾國藩一生不折騰錢,卻找了五百萬兩裁軍,放馬南山。慈禧高興,不要政府出錢,兵權不用擔心,笫三著:勸弟辭官。第四著是曾左不和,二人演雙簧。左宗棠,說曾國荃謊報軍情,曾國藩上表章罵左宗棠。安了慈禧之心。第五著,曾國藩家書,生前就刊印并公布于世的。通過家書來表明,自然,優雅。這與開府明志,異曲同工。最后一招兢兢業業,干好手頭工作。慈禧的疑心重,唯獨對曾國藩信任有加,甚至調到自己身邊做直隸總督。
縱觀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能有郭子儀當年的功業與地位,又能像郭子儀那樣最終屹立不倒、善始善終的,郭子儀之后,數來數去,還就真的只有一個曾國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