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騎射趙王羨,召得樓緩對殿前,
根本大計排眾議,肥義舉鼎固中原。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胡服騎射

【書者心札】胡服騎射是個關于趙武靈王的一個歷史典故。《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里都有記載。故事很簡單,說的是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發展騎兵, “民富而府庫實”。當時楚、齊相繼衰弱,趙國因此成為唯一能與秦國爭雄的強國。
前不久,在邯鄲當地文化名人馬新民教授的陪同下,參觀了武靈叢臺,知道了,趙武靈王是后人叫的,謚封。其實,“靈”這個字,也不怎么好。趙武靈王和秦始皇都死在一個叫沙丘的地方,有興趣可以百度一下。筆者詩句里面還涉及兩個人物,一個叫樓緩,一個叫肥義。先說樓緩,戰國中后期著名縱橫家,善為長短句。趙武靈王時期的樓緩還是積極向上的,幫助趙武靈王推進改革的。《戰國策》有個樓緩伏計被趙王的故事。這個趙王是趙惠文王,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派樓緩出使秦國,目的是做臥底,史書上稱為“伏計”,辭行的時候,樓緩說:“我恐怕到死也不會見到大王了。”趙惠文王不理解,“我準備把我派你去秦國做臥底這件事情,寫個文書,留作將來對您重用的,怎么了?”樓緩講了公子牟夷在宋國的故事。公子牟夷沒有肉不吃飯(肉食者),過去肉食者是貴族和身份的象征,有個叫文張的大臣和宋君很要好,討厭公子牟夷,經常打小報告,結果宋君擯斥了公子牟夷。所以樓緩害怕自己去秦國遠離趙王了,反對者肯定像文張一樣讒言害他。趙惠文王說:“您盡力去做吧,寡人和您已立下誓言了。”樓緩就出發了。后來樓緩憑借中牟造反,進入魏國。偵探向趙王報告,趙王不聽,說:“我已經和樓緩立下誓言了。”當然這是歷史的真實,君子之約。樓緩是個戰國時期非常特殊的人物,僅《戰國策》的記載涉及他的就有10篇,樓緩前后侍奉趙武靈王和秦昭王兩位著名的君王,活動時間跨度有四五十多年。也很長壽,后來在孟嘗君之后,還當過秦國的丞相。伏計未成,倒是多次損害趙國,將趙王的愚蠢(我已經和樓緩立下誓言了)暴露無遺。
肥義,趙武靈王相國,邯鄲人。思想開明豁達,在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遇到阻力時,鼎力支持,堅持改革。使武靈王下定了改革的決心,并封肥義為相國,此后又精心輔佐幼主。在“沙丘宮變”中,為保護趙惠文王而慘遭殺害。
這場軍事改革強國之路,也是被逼的。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國勢衰落,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占,眼看著被別國兼并。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為生,長于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馳騁疆場,焉有不取勝。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么辦?“吾欲胡服”。
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邯鄲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發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找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了五日,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接著訓練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事裝備,趙國的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不但打敗了過去經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還向北方開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為當時的“七雄”之一。
這場改革,不單單是軍事改革,國力強大,而且促進了民族融合。梁啟超認為趙武靈王是自商、周以來四千余年中的第一偉人,他與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四位取得對北方游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孫驕傲的一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