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曲終,詠唱凄婉異域風。
廣為流傳歸漢事,安知六齡辨音童。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文姬歸漢

蔡文姬,中國四大才女之首。其他幾位是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大家的基本定位還是東漢的文學家。蔡文姬原來叫蔡昭姬,因為要避諱司馬昭,我們才改稱“文姬”?,F在蔡文姬紀念館是1991年建的,建在了陜西的藍田,那是因為蔡文姬死在了藍田。實際上她應該是陳留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杞縣。蔡文姬出身于名門,書香之家,自然而然天資聰慧,精于音律,長于辭賦,有辯才,博學能文。
可以說蔡文姬有個快樂幸福的童年。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余,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
7歲的蔡文姬又有隨父造琴的故事:有一天,文姬和父親正在家里讀書寫字,忽然聽到鄰居家灶肚里燃燒的柴火發出清脆悅耳的劈啪、劈啪響聲。父親對女兒說:“這是多么好的制造古琴的良材啊,我們趕快去看看,把它救出來吧!”文姬跟著父親到鄰居家,只見灶肚里一段粗壯的梧桐正在燃燒著,清脆的響聲自然是它燃燒時發出的。文姬上前對鄰居老太說:“伯母,這段梧桐樹是制琴的好材料,請你用別的柴火代替它好嗎?”老太說:“可以,你們要用它,我就送給你們吧。”文姬和父親都很高興,趕快把那段燃燒的梧桐從灶肚里取出來,用水把火澆滅了,搬回家中。父女倆待它晾干,去掉焦皮,按宮商,調音律,終于制成一面不同凡響的古琴,后人稱它是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由于這段琴材的一端已被燒焦,所以稱為“焦尾琴”。這琴在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里專門提到過。
16歲的文姬要出嫁了,父母問她要什么嫁妝。文姬說:“我喜歡讀書彈琴,焦尾琴琴音清越,是傳家之寶。父親所作《琴操》、《石經》等書也很好,就給女兒帶去吧。”嫁給河東大學問家衛仲道,夫妻相敬如賓,吟詩彈琴,焦尾琴使他們美滿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后來,丈夫死了,她被匈奴亂軍所虜,顛沛流離,焦尾琴始終陪伴著她。
蔡文姬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他中狀元后,不認發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南宋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后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才學舉世公認。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為之訂正并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后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不絕于途,這些石碑稱為“熹平石經”。蔡邕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蔡邕還精于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洛陽文壇領袖。早年因宦官事被流放,董卓進京后,知道他的名氣大,請回做官,三天三級,蔡邕覺得董卓對他不錯,王允殺董卓,他就嘆了一口氣,倒了霉,王允把他抓了起來,誰求情都不準,結果死在獄中。此后,李郭交兵,蔡文姬也隨著難民一起逃難,因為她長得好看,匈奴人趁火打劫,擄掠了她,獻給了左賢王,蔡文姬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曹操掃平北方群雄,當上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得知蔡邕的女兒被掠南匈奴,他立即派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讓文姬歸漢。
當年被擄掠是一種痛苦,可一旦要結束羶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丈夫和孩子,悲喜交加,漢使催促,恍惚登車,車輪轔轔,心如刀絞,“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她卻要二難選一,豈不肝腸寸斷,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逗帐伺摹肥枪艠犯偾柁o,胡笳是漢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其音悲涼,后代形制為木管三孔。“十八拍”,樂曲即十八樂章。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拍》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后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唐朝李頎寫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蔡文姬傳世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的記憶力也很好,因為自己的丈夫董祀向曹操求情,曹操看到她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留居家中。一次與蔡文姬閑談,曹操知道蔡文姬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表示遺憾,而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立即命十名書吏抄錄,蔡文姬惶恐答道:“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歸漢后,撰寫了《續后漢書》,對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