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非因功,鐵羽射雕震匈奴,
雄踞邊郡守冷月,龍城唯聞飛將聲。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李廣難封
【書者心札】七國之亂平定有功,因私接梁王將印,景帝不封,當了七郡太守。兒子李敢剛被封侯,霍去病殺之。孫子李陵持節去匈奴,司馬遷為李家鳴不平,受宮刑。可嘆!
飛將軍李廣是我們的驕傲,他曾經因為鐵羽射雕的本領使得匈奴不敢犯境,“龍城唯聞飛將聲”。可見李廣功績卓著,那為什么封不了侯呢?
在當時的漢代還是基本上公平的,靠業績說話,憑能力上位。李廣有個堂弟叫李蔡,無論名氣、為人,還是能力和戰績都遠遠不如李廣,卻被封了個樂安侯。就連李廣的部下,甚至李廣手下的士兵都有不少侯爺,為什么單單李廣這位作戰勇敢,行事果斷,中國軍事史上的傳奇人物沒有被封城呢。據說,李廣也很納悶,和一個風水先生叫王朔的討論過,得到的答案,是李廣殺降。王朔說:“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不得封侯爾!”
到底是不是這個原因呢?當然通過百度可以查到不少資料和說法,筆者就抓住一點不及其余了。李廣年輕的時候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吳楚之叛,卻私下里接受了梁王的印綬,這顯然說明李廣沒有政治頭腦,更談不上政治遠見,甚至沒有一點政治常識。
梁王,何許人也?漢景帝的弟弟。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一心想叫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成為皇帝,來張顯自己是個偉大的母親,她根本就無視漢景帝的心理想法。漢景帝是不想把皇位傳給弟弟,而是叫弟弟享受皇帝一般的待遇,讓其瘋狂,驕縱,最后自取絕路,而把皇帝的位子傳給了漢武帝。作為一名漢景帝手下的一名將官,只需要打敗敵兵,遵守軍紀就行了,怎么能夠私下接納梁王給的印信呢?這件事不僅僅漢景帝生氣,不給你封侯,而且接了皇位,又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會記得這件事的。所以我們看電視劇《漢武大帝》開頭的時候,司馬遷為李家說情而被武帝宮刑的鏡頭。再寬廣的胸懷,也不會容忍你幫著梁王覬覦他應該得到得皇帝之位的。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鄒有松
李廣帶兵打仗沒有問題,特別這位老實巴交,農民出身的將軍,總能身先士卒,總為士兵著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放到今天來說,當個模范人物也蠻稱職的。但就將帥而言,李廣算不上一個戰略家,也算不上一個戰術家。戰爭或者戰役,甚至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戰斗,都是分工不同。首先,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完成了戰斗的目標,為之而付出的各個環節上的指揮者和士兵都是有功的。“圍點”的有功,“打援”的也有功,阻擊敵人,掩護主力也是有功的,甚至無法區分大小的,而恰恰李廣靠斬獲為基本點。有一次,羌人造反,他出兵用計策把人家打敗了,人家也投降了,但是李廣還是出手太重,全部坑殺。李廣的出爾反爾,坑殺降兵,有違軍事常識,也難怪皇帝不信任你。李廣的殺氣,卻贏得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美譽,所以漢武帝說,你殺氣重,就長期在邊關守著吧,誰叫匈奴人怕你呢?只要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保平安,還計較什么侯爺不侯爺的。邊關上隘口防地,你輪流轉吧,讓匈奴人不敢犯我大漢,所以,李廣干了七個郡的郡守。
到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將門虎子,也是打仗有一套,既然不給李廣封侯,那就給李敢封個“關內侯”吧。后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許是霍去病?或許是漢武帝?李敢也被不明不白的殺了。此后,李廣一家。滿門忠烈,那就把孫子李陵也派去邊關吧,繼承爺爺的威名,鎮住匈奴,持節戍邊。后來我們還記得楊家將的楊老令公一頭碰死的地方就叫李陵碑。說明李廣的孫子也一直在邊關守著冷月,盡忠于他鄉,死了也在保護著漢室江山。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后世文人們對李廣也是褒貶不一,但是褒多貶少。他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同時也有不少詩句對李廣一生沒有封侯,充滿了同情。當然,無論是王勃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嗟乎!無論是王維“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的驚嘆,無論是辛棄疾“李蔡人品在下中,卻是封侯者”的不平,抑或現代人郁達夫“恨司馬貧窮、江郎才盡,李廣難朝“的感嘆。無疑多多少少都是文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或者沒有實現理想抱負,拿李廣說事。影射也罷,訴說也罷,都是把司馬遷寫的李廣優點的一面極大的張揚,把司馬遷寫的不好的一面,或者性格缺陷的一面,政治不成熟的一面視而不見。
舉個簡單的小例吧:李廣有一次外出打獵,有個正直的好官霸陵尉按照規矩,強行滯留了他。他就暗記在心,表面不說,正好趕上漢武帝叫他出去打仗,李廣就推薦了霸陵尉隨軍,然后,找個理由把他殺了。就這樣的事情,那些文人們怎么不去寫呢?哈哈。就說到這兒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