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臨晉帖德機詩,華夏文明傳承之。
安曉詩書畫入巔,吉人吉朝德機時。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唐臨晉貼
【書者心札】給本期助推的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湖州市書協副主席范斌先生,別署“九禪”。巧了,筆者寫的 “唐臨晉帖德機詩”的句子中的“德機詩”就來自于一個叫“九成”的書中典故。
“九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陶宗儀的字,也是浙江人,在明代是個響當當的人物。著作除《輟耕錄》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書法理論與歷史的《書史會要》9卷,匯集漢魏至宋元時期名家作品617篇,編纂《說郛》100卷,為私家編集大型叢書較重要的一種。
明洪武四年與六年,朝廷詔徵儒士,知府兩次薦舉,陶宗儀均以病辭,說:"為巢父,為許由,為嚴子陵,擊壤而歌,以為太平之草民,不亦可乎。"當時的文雅先生宋濂替陶宗儀解釋:九成的意思是,自己家里當官的人太多了,如果再去應召入仕,恐怕會影響了朝廷的納賢進才之路。晚年的陶宗儀一直教書帶學生,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率諸生赴南京禮部,學生考中甚多,皇帝還給他發了不少獎金。他在兩鬢如霜,兒孫滿堂的一個重陽節賦詩:"重陽佳節古今同,老我凄涼思不窮。醉把茱萸懷弟妹,不知烏帽落西風。"
他的《輟耕錄·論詩》:“德機詩如何?曰:德機詩如唐臨晉帖。”這句話說的是,有人問:“德機的詩怎么樣啊?”有人回答說,德機的詩就好比唐臨晉帖。實際上說這個人的詩,只會臨摹,沒有創新。
這段話中的“德機”是范德機,是元朝大詩人范梈(pēng)(人稱文白先生)的字。他與虞集、楊載、揭傒斯被譽為“元詩四大家”。其詩好為古體,風格清健淳樸,用力精深,有《范德機詩集》。虞、楊、范、揭,是元朝寫詩寫的最好的,互相評價不同,有一次皇帝也問起此事,四大家孰優孰劣。虞集說:“仲宏(楊載)詩如百戰健兒,德機(范梈)詩如唐臨晉帖,曼碩(揭傒斯)詩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婦”)“,而他自己的詩如“漢廷老吏”。虞集詩歌內容表現出較強的民族意識,他在《挽文丞相》一詩中,對寧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滿了哀悼,以至有人這樣說:“讀此詩而不泣下者幾希!”
據說揭傒斯聽到這種評論,頗不高興,因為揭的詩寫得是相當典重的。揭傒斯《范先生詩序》則說他的詩“如秋空行云,晴雷卷雨,縱橫變化,出入無聯。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學仙,瘦骨嶙嶒,神氣自若。又如豪鷹掠野,獨鶴叫群,四顧無人,一碧萬里,差可仿佛耳。”實際上公開替范德機“平反”的同時,也替自己正名,也就是說,你虞集說的不正確。
哈哈,寫到這里都沒有切入正題。我的第二個“德機” 典出《莊子集釋》卷三下〈內篇·應帝王〉。“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德機指生機。實際上,筆者揣摩也正是范梈起字的源頭。筆者四句話的主旨是想說明唐臨晉帖四個字,唐朝在書法上的基礎就是臨摹文化,所以“唐臨晉帖”才成了一個成語。臨:摹仿字畫;帖:書法、繪畫的范本。唐人書法多臨摹晉人范本,脫胎變化而成。比喻善臨摹,少獨創。
一說書法,揮毫落紙如云煙,大氣磅礴。現代的人們不由自主就會想起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四大家。顏、歐、柳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趙為元代),在當時有李白的詩,裴文的劍,張旭的草書并稱為三絕,可見其歷史影響力。唐代書家輩出,還有如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唐代書法可以說是集前人之大成,對中國書法有推陳出新,并在書法實踐和書法理論有卓越貢獻。以后歷朝歷代諸多名家或多或少無不受唐代書法的影響,在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時,在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真書、草書的影響最甚。真書的書家大多脫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晉以來的墨跡與碑帖的雙重傳統,漸漸的從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風格轉呈嚴謹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家的風格走向飛動飄逸。隸篆雖無大發展,但能承秦漢之遺法,形成或嚴整緊勁或遒勁圓活的風格。所以說,唐代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最高豐碑。
唐臨晉帖,是一個手段,成為書法歷史的巔峰,是靠書家的傳世作品和教育后學者的書法理論來支撐的。中華文明的傳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唐代那樣一個空前的繁榮是有其獨特的歷史定格決定的。比如三教不再你爭我斗;比如中外文化的頻繁交流,就連畢加索都說,如果我在當時的中國,肯定不是畫家,而是書法家;還比如唐朝遴選官員四科項目第三科;比如唐朝二十二個皇帝中,就有十一個是書法大家,就連后宮宮妃中也不少書法小有成就者。等等如此可以說明,好的引導者,好的朝代,肯定生機勃勃,我國的詩書畫藝術達到巔峰是“吉人吉朝德機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