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孔仲尼,明發不寐研周易,
言而世為天下則,另說修德開新題。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孔子研易
“韋編三絕”的出處在《史記·孔子世家》??鬃釉谀贻p的時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又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明發不寐演周易”,是繼續說孔圣人學習刻苦的程度?!对?middot;小雅·小宛》中有“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周易》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一經,相傳是孔子編輯或修改的。諸經之首,大道之源。全書兩萬四千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本經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辭;大傳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說卦八, 序卦九, 雜卦十, 此十者合稱十翼。
“十翼”為闡明易經而作, 故曰傳。它是用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為結構框架,把中華民族在太古時代摸索總結出來的生活生產經驗,用抽象的符號記錄下來,以陰陽變化之道來分析宇宙間的現象,通過卜卦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孔子精通易經,所作《十翼》,率先在理論上突破了這種對自然山水的宗教式態度,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卷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我國當代著名的畫家范曾的字就叫“十翼”。
“言而世為天下則”出自《中庸》,說的是要做好的標桿和榜樣,三立之立言,著書立說,道理上接近絕對真理,文采上萬世流芳?,F在的周易是由三部分組成,一塊叫卦畫,是數學之書;一塊叫爻辭,是占卜之書,第三塊是易傳,是哲學之書。
七十歲以前,孔子對占卜不屑一顧。他認為,道德淪喪了,才去求助神靈,缺少智謀,才去占卜??鬃拥膶W生子貢對“夫子老而好《易》”做過評批:孫(遜)正而行義,則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樂其辭…… “吾百占而七十當”,說明他一度熱衷于占筮,并且非常頻繁。70歲以后,回到魯國,筆削《春秋》,讀《易》韋編三絕,從不屑一顧到篤信,變化很大。此時的孔子已經周游了列國14年,遠大的抱負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心灰意冷,靜下心來,讀讀書,整理整理東西了。所以說,孔子研易不是為了占卜。《易》,吾后其祝卜矣,吾觀其德義耳。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殊歸也。于是孔子把恒卦的九三爻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曲解了。
中國現代的易學大家李鏡池在《周易通義》的前言里專門說到了這件事情。“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的本意是說打獵不能常獲禽獸,獵者把最好的獵物送給沒有獵到獵物的人。孔子把羞當作“修”,行為修養,講人要有恒心和毅力。人家的“德”是得到的意思,孔子的理解是德行之“德”,孔子開了解釋《周易》的先河。其實孔子不是不明白,而是想別出心裁,另辟蹊徑,發掘新意,強調修德,竭盡全力的向世人證明一點:《周易》不僅僅是占卜之書,更是修德之書。然而在論語中只談到了“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這一句。說明孔子只是出了題目,自己沒有做,或者沒有精力做完。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是《論語》的話。后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也沒有完全弄懂“無大過矣”的意思,就把這句話改成了“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這就是史學家的高明的地方,改動了文字,卻沒有改動孔子的意思:我研究周易沒有成果,實為我的遺憾和無奈。所以筆者的最后一句:“另說修德開新篇”。
《易傳》體現的是一種辯證唯心的哲學思想。對于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倫理、哲學、文學、醫藥、建筑、繪畫、音樂、數學、化學、武術、氣功等諸多學科和領域,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后人也爭論《易傳》是不是孔子所作,我覺得已經不重要了,僅就命題的提出,孔子之功就不容抹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