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天噴雪來,
重文四代居相位,慶封輪臺戌邊塞。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邊塞岑參

【書者心札】“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橫江詞六首》的詩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是我國唐代邊塞詩人代表岑參的詩句。借用了李白,來述說岑參。
岑參當官之前,曾作過《感舊賦》,專門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岑參實際上出身一個幾代宰相的家族里,就是很不幸,他算第五代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嗎。岑參小的時候,家里很窮,而且無依無靠;前面幾代輝煌就不說了,他的父親也就做到了此時,不幸早逝,他只能跟著哥哥學習,五歲讀書,九歲賦詩寫文。這種聰明早慧與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岑參二十歲到了唐朝時的京都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也就是29歲的時候登進士第,當上了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筆者曾經寫過,李白杜甫會面在洛陽,也是天寶三年,也就是公元的744年,因此他們有可能有往來。34歲,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里掌書記,第一次出塞。他一腔熱血,報效朝廷。充滿了雄心壯志,想通過在軍營里出人頭地,在戎馬生涯中實現抱負,一改自己幾代文官的家族形象。但是很不得意,雖然寫的是邊塞之詩,但是畢竟是文學,他還經常與李白、杜甫、高適等在一起游歷,談詩文歌賦,顯然仍然是個文官。到了39歲,當了判官,第二次出塞。判官這個詞在岑參的詩中多次出現過,在唐朝就是在軍營里是個輔助的角色,幕僚一般的角色,有職無權,這次報國立功的心情更為迫切。然而,歷史總是把門堵上,留個窗戶,讓你看到另外的風景,岑參的邊塞詩名作一篇接一篇的寫就。
安史之亂一爆發,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人推薦他做了右補闕。拾遺與補缺都是個官名,是個諫官,給皇上提建議;也是薦官,給朝廷推薦人才。當時的杜甫就是個左拾遺。這個事情在杜甫《岑嘉州詩集序》中有記載。44歲改任起居舍人。最后當了和他父親一樣的官——嘉州刺史,所以,人稱“岑嘉州”。
作為邊塞詩人,岑參有三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第一個就是《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了將士們勇往直前、轉戰沙場雪海的壯烈場面。“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將士們奮不顧身,忠勇愛國。第二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這是寫風雪中的戰斗前的急行軍。在他筆下,大唐帝國無堅不摧,他不去寫戰斗,不去寫計謀,不去寫犧牲和流血,單單就寫行軍。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酷的戰斗形勢就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另一種偉大的力量,雪夜風吼、飛沙走石,令人生畏。此刻,在岑參的筆下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如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生這種感覺的,只有盛唐詩人,才能有此開朗胸襟和此種藝術感受。第三篇是我們熟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祖國西陲的山川壯麗,邊疆景色的千變萬化,在他的筆下生動夸張,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邊塞風雪,卻春意無邊。陸游曾稱贊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邊塞詩派是盛唐時期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代表詩人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等。那個時期,國際交往頻繁,民族交融加快,還是會發生一些民族之間的沖突,國內也會有矛盾沖突,這樣有戰爭的可能和現實,勢必會影響到老百姓的的生活,同時也給詩人提供了歌詠的題材和機會。一方面有壯麗遼闊的邊疆景象,有血肉橫飛的沙場馳騁,有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這一群詩人開始了抒發自己的愛國思想;另一方面有慷慨從戎、抗敵御侮的愛國行為;還有就是反映征夫思婦的憂怨以及連續的荒涼艱苦生活。他們的作品氣勢奔放,慷慨激昂,奮發向上,接地氣,有豪氣。這一群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適、岑參。所以邊塞詩派又叫高岑詩派。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是一首懷念故土思親人的詩,后人傳誦的很廣泛。岑參一生沒有超過他的祖父輩,所以始終矛盾著生活。他熱衷功名,愿意進取,一有不適,就想到遠避禍事,遁蹤山林。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在唐代詩人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超逸豪邁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亦不例外,他一方面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另一方面卻多次上書州官,以毛遂自比,《與韓荊州書》說:“而今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岑參之所以這樣,是有社會原因的。所以,他被罷官后,就寫了一篇《招北客文》自悼,客死在成都,去世的時候,才56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