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褒揚愛國志,向天而唾齊亦弛,
陽關未阻亡秦路,后人述陳霸王事。
——超群讀史詩書系列之張楚亡秦
【書者心札】張楚,張大楚國的意思,是陳勝吳廣起義后,建立一個政權。這件事,在司馬遷的史記的《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陳涉世家》里均有記載。選擇一個如《秦始皇本紀》: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楚”這個字眼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句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代表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又預言了亡秦的真諦:亡秦起于楚,又終成于楚。亡秦大業雖成于天下民眾,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確實當首推三個楚人——陳勝、項羽、劉邦。“
“陽關未阻亡秦路,后人述陳霸王事”。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并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
陸游的一首詩《金錯刀行》中寫道: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蒲松齡的對聯中說: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所以楚人厲害,楚國特殊。 “亡秦必楚”,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時候打的是“大楚興,陳勝王”的旗幟,在攻占陳地后,他們建號為“張楚”,說明“楚”在當時是最有號召力的。在戰國七雄中,最最值得稱道的是秦齊楚三雄。秦的戰斗力,拳頭子厲害,打仗打架厲害;齊國有經濟實力,最富有;楚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有這樣一個心理狀態:假如有人能力遠遠超過我,他提拔或成功,我沒想法,但是距離自己很近的人提拔了成功了,會暗生嫉妒。所以,楚國問鼎未成,反被秦滅,自然而然,反抗力最強。
那么,齊國又是一個什么心理狀態呢?自己倒霉,會極其不舒服,如果很多人和我們的境遇一樣,心里好受些,有點阿q精神。秦曾經向齊建議共同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秦國對齊國沒有像魏趙一樣的大規模的進攻,也沒有對楚一樣的卑鄙的欺騙。等到最后,剩下的國家中已經都沒有實力和秦抗衡了,那么齊的亡國在心里上也好過的多,畢竟亡國的不是我一個。
秦國對楚國遠交近攻,靠詐騙過日子。秦國說:你和齊國絕交吧,我給你600里的商於之地。楚照辦,去秦國要地,張儀說,是你聽錯了,我說的是6里,哪里說600里了。懷王生氣,要和秦國打仗。秦國求和,懷王說,我殺了張儀就出氣了。張儀到了楚國,一陣花言巧語以后,楚國又把他放了回去。還有就是楚不是周王朝直接分封的諸侯國,有自己的楚文化體系,而其他六國是黃河文化。周王朝以中原文化為正統,秦雖然被山東諸國瞧不起,但“雖不能得,心向往之”。楚率先稱王,楚把南巡的周共王淹死了,楚被稱為蠻夷,是每次“尊王攘夷”的對象。
文化體系迥異,秦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君主專制,其他五國嫡長子分封制,楚本是部落酋長聯盟,以楚王為中心的熊、景、昭、屈幾大貴族的聯盟。楚國土遼闊,亡國后,邊緣部落改易旗幟,歸順秦國,實力還在,當時的秦軍也沒有力量對南方的“蠻夷”。楚人也是很重武的,剽疾之風,世有定論。楚人戰斗的英勇和慘烈,有屈原的《國殤》為證。為復國而戰,楚人是樂意的。由此,楚人成為秦末反秦的主力,秦末的農民起義也可以看作是楚國的復國運動。歷史特別垂青楚:于外,拉魏吳起變法,于內,有變法派屈原;孔子也曾在楚為官,廉頗也終老于楚,田忌與孫臏也曾因鄒忌排擠欲奔楚一展才華,李斯也是楚人,甚至于楚的大仇人張儀,原本也是想在楚為官施展抱負,后因受辱于楚方才奔秦,回頭來報復楚的。楚君不識,花落他家;老天也對楚青睞有加,給了她廣袤富饒的土地,方五千里,幾乎占了當時國土一半;有勤勞勇敢的人民,有善射出名的養由基;有當時最強大精良的武器裝備,有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編鐘。楚吸收了吳越的先進鑄劍技術,楚劍出土最多最精;楚軍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犀甲,弩也是楚最先發明并裝備軍隊。秦收繳天下兵器,大部予以銷毀,只留了少量楚制兵器裝備秦軍繼續使用,很有可能秦兵馬俑所持長劍是楚國制造。
詩第二句:向天而唾齊亦弛。向天而唾是對著天空吐吐沫,最終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越是經濟富足的齊國,越不愿意和別人打仗。齊最無辜,這里的“齊亦弛”,說明齊國也早晚被滅。因為馳與張是對應的。齊國一直和秦國交好,從心底不愿聯合他國抵抗秦國,所以人們對齊國稱”向天而唾“,相反對楚國抱有極大地同情心。楚人極愛國,衛國戰爭打得最頑強和慘烈,“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最終還是自稱楚霸王。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立的月表叫“秦楚之際月表”而不叫“秦漢之際月表”;馬王堆的帛書上的紀年只用“張楚”,而不是“秦二世”的年號。
歷史就是給秦始皇一個答案,秦始皇想自己長生不老,沒有做到;想二世三世四世一直千秋萬代的傳下去,誰料二世而終,且被楚人所滅……雖然最后不是楚國而是一個嶄新的王朝——漢,取代了秦,但是至少在西漢武帝以前,楚文化一直是中國主流文化,這種影響,直到東漢連綿不絕,也深深影響了后世:楚雖三戶,忘秦必楚!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