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練習書法之道已過五十年,臨習過正草隸行篆多種碑帖,研習書法從未間斷,筆耕不輟。多年來得到諸多師長的教誨,與詩書筆墨為友。注重書法理論,關注書法現狀,在不斷的學習交流切搓中提高。在研習書法的同時也教授書法,不斷探討書法用筆之妙與書法構成之美。不能說見多識廣,但個中體會頗深,簡略談一點淺見。
學書法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我的想法是:要有堅實的基本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融入多家之長並發揮自己的才智,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達到有功力有傳統,與古人今人都有些區別,并且一看便知是誰的作品。我認為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好的作品。在現在書壇能有別于他人又能符合書法規律被社會承認已相當不易,并且為數不多。能達到如此程度至少要有20年以上的苦功,還要有悟性或某種偶然性。
學書法必然涉及如何臨帖等問題。一般都說只有兩種臨帖,一實臨,二意臨。我覺得有第三種臨帖方法,叫創臨。實臨即照原帖盡量往像里臨,意臨是用那個帖的筆法和筆意去臨那個帖,不一定很像原帖字,但要有原帖之感覺或意境,總之還是沒離開那個帖。我說的創臨大體是用Α帖之筆法臨寫Β帖的結構,或用Α帖的結構形態寫Β帖。可以兩三個帖不斷的揉合,取自己所需,為己所用,漸漸找到一點自己滿意的感覺。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就是在隸書基礎上加入草法,形成草隸,從而別有風貌。在這里稍作提示,基礎好者不妨一試。
這里也談一下我自己的實踐情況。我以顏真卿楷書與華世奎的楷書相揉合,再根據自己的藝術感受加入隸書筆意等元素,經長期不斷地練習,漸漸有一點自己的楷書風格。另外,我又將顏楷與其他行書相融合,再摻入魏碑用筆,形成有一定顏體及魏碑風格的行楷書,尤其在捺劃的用筆上又多一點波折,很有意趣,似乎有余音繞梁之妙。我用楷書、行書題寫的牌匾等不落名很多了解我字的人一見便知是我的字,得到很多能讀懂我字的的人贊賞。其實我也是在不斷地探索,多少有一點感覺。這里順便提一下,想有自己風格是好事,但一定要有厚實的功底,還要有很長時間的努力。歷代書家的書法風格都是在自覺與不自覺中逐漸形成的,同時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一般不必要過分追求。
還有一些理論問題應有清醒認識,比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其實,看怎么取什么時候取,還看怎么用。組成硬合金的東西不一定都硬金屬,這道理一點拔人就明白,你再看好多大家是否都取法乎上,他們常吸取所謂最下的東西以補充自己,以便產生新的變化。所以有些理論分在什么層次用,取法乎上是學書時用,到更高之時應該是按需要而取舍。再者,什么是上,什么是下也不好分清。有時雅俗也可能顛倒。所以對理論要分析對待,不能什么都全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說法過分些,全信也不是正確的思路。
關于對書法作品的評價。我認為好的作品筆劃線條要精到準確,功力深厚,用筆有變化,有活力。結體要美觀大方,比例適當,多姿有趣,符合力的構成。通篇感覺格調高雅,瀟灑自然,疏密得體,一氣貫通。好的作品應當有很高的藝術含量,有比較明顯的獨特風格。還應該像雜技一樣有高難度,讓人難以模仿。更主要是給人愉悅與美感,給人以持久的藝術享受。也就是說好作品經得起推敲,經久耐看,越看越愛看。這是我的追求,其實不隱諱的講,這是也有些人對我書法的評價。早在1993年底我出版我的小書《徐可大書法選》。〔沈鵬、聶成文題寫書名,權希軍作序〕當朋友代我請沈鵬先生題寫書名之時,沈老見我作品后十分高興地說:“字寫得真好,十分難得,我一定題好書名給寄去”。半月后我收到沈老寄來的《徐可大書法選》題字。其間權希軍先生也欣然為我的小書作序。序中寫道:“可大“師古不泥,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美學意識,自成風貌。其楷書沉雄遒勁,渾厚拙雅;行書疏密多變,平中見奇;草書則拙樸自然,意趣深含,耐人尋味。”再早些時,遼寧書協副主席吳振學當眾講,可大顏書之功力國內未曾見到。對于我的字,也并非都這樣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貴在有自知之明,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心態放平一些,處位低一點會更有收獲。
學書過程中,我發現人對書法的眼力在一時期和另一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對書法認識的能力也就是說的眼力,隨書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我時常回頭看我以前的字,由于認識能力的提高,眼力的提高,發現問題也越多。原本當時認為很好的字,后來又發現很多不足。實踐證明,注重眼力的提高特別重要,眼高才能看出自己的問題,才更易糾正自己的毛病,由于眼力有提高,我的字才能一直在不斷進步之中。
我自己在用筆方面有較長時間的嘗試。我追求用筆剛柔相濟,不激不勵,講求中和之美。直中帶曲,曲中有直,粗而不臃,細而不弱。我用筆從不直來直去,而讓筆道有微妙曲線,尤其注重是S線的美。讓筆下的線條有微微的蠕動感,有生命的氣息,同時盡量使筆道自然而又不做作。在用筆上,除正常的按、提、頓、挫之外,根據情況運用絞、轉、捴、破等各種筆法在作品上,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書法自然”好像只是一種提法,沒有大意義,其實大有意義。你觀察自然中的樹木,根粗梢細,自然而多姿,如在其中加進一筆直的物體立即感覺不協調。書法又像人體有血肉筋骨,有精氣神,四肢適稱,肌肉健美。肌肉可夸張處夸張人們覺得健美,不該夸張處夸張感覺是毛病。書法與之同理。細想,人們在欣賞書法時自然而然地利用從自然界得到的審美意識來審視書法。可見書法與自然界的形質意味是相通的。只有符合自然之美,作品便會產生符合規律的微妙的變化,才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細品書法,只有精湛耐人尋味的筆道才是觀賞者感到美的最重要的內容。長時間的書法研習及品味書法,我得出一個最簡單也最深刻的認識:『寫書法和評書法中最重要的是“筆劃應該像筆劃”。』我們試看真正好的書法每一個線條拿出來都感覺是筆劃,而不是別的,或者說好書法中的線條,是符合書法規律的。我們看一看當今有多少書家的筆下是真正的筆劃。你再細細觀察王羲之蘭亭序每個字的每一筆都是好的比較精彩的筆劃,其筆劃都耐得住推敲,所以后世對王羲之的字倍加推崇有其一定道理。? ?? ?? ?? ?? ?? ?? ?? ?? ?? ?? ?? ?? ???
我們現在有些功力不夠又想及早名利雙收的書法作者,知道短時間內無法達到功力的真正提高,更多考慮的是能抓住評委眼球,想盡一切辦法入選參加國展,似乎那才是終極目標。所以跟風嚴重,流行書風過甚。一小部分其實書法水平低卻也能入選入展,這里有評委水平、僥幸或說不清楚等方面原因,致使有些入展入書作品初看尚好,細品無味的作品占相當比例。也無需預言,那些功力差,只能跟風,千幅雷同,又不能及時扭轉的‘書法家’的前景是暗淡的。對這一切,書法作者心應放寬一些,展覽不是唯一,也不可能讓各方面都滿意。有理由相信,今后展覽會的作品會更加豐富多彩,更趨于多樣化的。
從展覽中不難看出,這里自然地又涉及書法作品的整體效果問題。光注重筆道不重視整體給人的感覺,也常常是不能入展和失敗的原由。所以要注重多方面修養,格調的高雅,章法的變化,形式的新穎,以及短時間的視覺沖擊力都是對書法品評的重要因素。我們各方面都應加強,包括學識等等。因為是書法,那么,最該提高的還是和書法本身有關的基本功。人品好書作佳,積健為雄,不斷進取,那么,時間將證明,金子總會發光的。
遼寧書法藝術家徐可大論: 書法身歷淺見說
遼寧書法藝術家徐可大論: 書法身歷淺見說
遼寧書法藝術家徐可大論: 書法身歷淺見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