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畫的角度來說,始終有東西可以做。繪畫不會消亡,我們永遠可以在傳統里找到它固有的生命力,它會一直延續下去。”—— 戴維·霍克尼

美麗新世界 9號
上個世紀70年代就有油畫要死的說法或是預測,幾十年之后,這個說法不攻自破。架上繪畫并未消亡,反而不斷被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藝術家進行實踐,拓展出新的視覺表現圖景,趙博也屬于其中之一。 84年出生的他,有著超出于同齡人的冷靜與理性。在藝術創作上,沒有過分追隨前幾代人的腳步,對于政治過分敏感,或者寄予宏大故事題材,也沒有選擇將自己的工作室安扎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聚集地北京,他生于東北,長于東北,如今依舊工作于東北。作為一個有著扎實學院背景教育的畫者,他用個人的觀察方式去展現自己內心的生存與成長狀態,將自己對于社會的認知與思考在其藝術創作中加以表達,同時影射出社會中大多數人通常看不到的但是已經出現或者形成的“意識形態”,通過自己創作的視覺圖景,將產生于趙博個人同時又源于社會存在的“意識形態”可視化。他企圖將最真實的“意識圖景”呈現在觀眾面前,啟發觀者審視自身存在的意識狀態,提醒我們生活在這個網絡信息大爆炸的社會,如果計算機手機一旦消失,虛無感便吞噬個人所有的意識。
2014年以前的作品,從最早08年“失落的世界”系列、“一個人的風景”系列,09年開始的“墮落天使”系列,10年開始的“蘇格拉底的語言”系列,11年的“白色星球”系列,2012年的“啟示”系列、2013年的“荒原”系列、“希望在遠方”系列、“欲望森林”系列,記錄著趙博個人不斷成長的意識狀態與心理歷程。畫面常常處于一種荒蕪或者荒原的廣袤圖景之下,一種不確定的沒有歸屬感的不安情緒隱匿其中。金字塔可以被放置在一望無際的冰川之上,或是一望無際的花海之下飛機的殘骸棄至其中,有廢墟,有充滿生命力的樹林,也有落光了樹葉的枝杈。視覺感官上的夢幻美麗之后,瀕臨滅絕的動物形像或者英雄宇航員的形象并置其中。趙博將他選擇的物象放置于原本不屬于它們的趙博創造的視覺圖景中,一種超現實的具有荒誕性的夢幻色彩是其作品的最大特點。錯誤的不合邏輯的并置之后,隱藏著趙博個人發現的人類當下的真實意識狀態。他希望觀者掉落于他創作的意識圖景之中,剝離現實狀態下的虛擬感官世界,重新對自我生存意識狀態的真實性進行反思。畫面中一面是現實,一面是虛幻,趙博扎實的學院寫實功底讓他自由地將現實與虛構在同一畫面中并置,由具象描繪作為切入點,最終衍生出一片非現實的暗藏著矛盾與沖突,看似和諧其實并不協調的夢幻視覺圖景。

流動的盛宴 3號
2014-2015創作的新作“美麗新世界”系列,出現實實在在的人,不再是宇航員的形象,這些人若有若無,似隱似現,觀眾如果不仔細觀察,很容易漏掉這些渺小的人的形像在畫面中的出現。除此之外,從視覺形式上來看,新的因素是對于光的描繪(陽光,月光或者是城市的燈光與煙火),畫面的場景不再是大視野范圍下廣袤而空曠無際的荒原狀態,人的形象隱匿其中。趙博從2014年的時候開始意識到“藝術最重要的是誠實,誠實地觀看你的生活,不論是范寬,馬遠,安迪沃霍爾,還是米蘭昆德拉,馬爾克斯,托爾斯泰,他們都是非常誠實地對待他們的生活的,所以他們的作品才豐滿感人,你觀看他們的作品,都會同時體會到他們所生存的時代的氣息。” 現在的趙博能夠更加誠實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創作,他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由虛擬網絡信息空間和現實社會交織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景觀看上去是如此的絢爛而豐富多彩,可是美麗的霓虹燈之后,我們迷失了什么?于是,他的畫面把觀眾帶入一個迷失之境,而這個迷失之境正好是現代人在社會中某種被忽略的失落狀態。趙博的畫記錄著他對于人生與社會的認知,之前的他為觀眾制造了一個夢幻唯美的超現實夢境,現在的他打破這個他創造的夢境圖式,創造另外一種真實狀態下的虛幻意識形態圖景,帶觀者進入更深的思考狀態。他依然是把一種人們看不到的一種意識形態用視覺的形式加以表達,這種意識形態隨著藝術家本人對于社會或是人生理性認知的深入與成長而隨之改變狀態,但每時每刻每個階段是其意識形態最真實狀況的反映,他用自己的畫筆紀錄下來,展現給觀眾,并希望觀眾可以對于自身的意識狀態進行新的審視與認知。因為全球化時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之下,我們處在一個被海量信息淹沒的世界,人們對于自身意識的關注少之又少,精神和物質的廢墟無處不在,人們迷失其中卻無絲毫感知。表面上是極盡歡愉,帶來的卻是不斷失落中的文明,看似是個無比繁榮絢麗的美麗新世界,其實充斥著異樣的失落感與人類自身的迷失狀態。理性化的人文反思是其視覺圖標想要傳達給觀者的另一種方式。作品中樹林或者樹叢作為背景在作品中大量出現,這些樹林的形象屬于東北森林特有的地域景觀,存在于趙博的視覺記憶中,他從中加以提煉,成為自己視覺表達的形式因素之一。趙博認為森林總是和生命有著某種聯系,他將人類棄至于相對原始的自然環境中,被剝離了社會屬性的人類,這才誠實地面對自身,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極大的孤獨與脆弱感。

美麗新世界 13號
趙博用他細膩的觀察方式,去表達出一種生命的真實狀態,人是個個體的存在,所以孤獨無處不在。為了逃避孤獨,人們總愿意向著繁榮熱鬧之處。極盡繁華之后,生命逝去,一切消失,人終成為滄海之一粟,怎樣都充滿悲劇色彩。他用他的畫筆譜寫出一部視覺圖像上的“百年孤獨”,畫面中的節奏與旋律最后達成整體的和諧,畫面中的每一個點,線,面或者不同色塊最后形成的整體畫面最終都表現著藝術家本人對于生命狀態下產生的意識形態所賦予的含義。趙博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可視化,最終構造出一個不斷成??長的趙博解讀背景下的“意識圖景”,他沒有當下藝術世界的浮躁感,保持著一顆難得的寧靜之心,用自己的方式,誠實地記錄著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他不停止的思考,他對待生活的誠實,最終沒有使他陷入概念化的程序之中,并為自己的藝術創作找到一個發人深省的“美麗新世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