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茶話請到6位大咖一起觸摸歷史
歷史是什么?一句詩文承載著它,一副畫卷展示了它,一段影像重現了它。可以說,每個人接觸、了解歷史的途徑都是不同的,對于歷史的感悟也各有不同。
6月10日,萬家熱線第九期“萬家茶話”沙龍正式舉辦,本期茶話的主題為“詩畫聲色說歷史”,沙龍邀請到了6位大咖作為主講嘉賓,從文字、詩詞、書畫、影視、朗誦等多個方面感悟、觸摸歷史。

桂雍帶來主題發言:從文字之美看歷史演進
從文字看歷史的演進
“如果說西方文明是通過建筑和雕塑看到歷史變遷,那中國就是通過文字。”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安徽鄧石如書法院院長桂雍帶來的主題分享是“從文字之美看歷史的演進”。
桂雍說,中國的文字,從創立初期,從先秦到兩漢到魏晉南北朝,都是處于不停變化的。某一個時期的文字,能反映出當時的歷史狀況。元代有一位大書畫家,趙孟頫,他在談到中國書法時有一句話,“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里面包含了兩個概念。“結字因時相傳”,是說漢字的結構是不斷變化的,從先秦、兩漢,到魏晉、唐宋,從甲骨文到篆書,隸書,行草書、楷書等等,字形隨著歷史不斷的變化。但是書法的用筆方法、道理,幾千年都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學習書法至關重要的,是掌握用筆。“我想說的是,一般人看書法作品時,往往關注的是字的結構是否周正,漂不漂亮,但真正的行家看書法作品時,不僅僅是看結構,因為結構只是書法的‘用筆、用墨、結構、章法、風格特征’五要素之一。”桂雍說。
再回過頭來說文字與歷史,桂雍介紹,從先秦甲骨文到西周大篆,是中國書法的一個高峰,甲骨文的字是比較少的,因為最初的人類祭祀、記錄,文字是作為一種符號出現的。到了金文大篆時,文字量變大,在日常運用中,越來越容易表現人們的思想與感情,在社會交流的過程中運用的更加廣泛。按照書法史的理解,在漢代之前,是沒有書法家的,那時只有匠人,就如現在做工的一般,只是負責把字刻筑上去。到了漢代,因為文化越來越發達,分工越來越細,面對文字工作,除了匠人,還有文人來做,一批文人開始研究文字的美觀,于是出現了歷史上有記載的書法家,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張芝、崔瑗等。到了魏晉時期,就更加多了,例如王羲之,王獻之等。漢代的書體是以隸書為主,但隸書寫起來比較慢,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加快速度,開始出現了草書,它是建立在隸書的基礎上的。一般人認為楷書等要早于草書,這實際上是一個誤解。但是草書如果寫的太草,就可能會難以辨認,需要加以規范,于是草書又向著行書發展。所以中國書法的發展,實用和審美是相輔相成的。
桂雍還分析了傳統文人書法和新文人書法的不同之處。傳統文人書法,包括像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等,他們本來并不是為了當書法家,而是都有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因對寫字有悟性,注重文字的美感,又有寬廣的心胸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果慢慢走上了書法之路,這是傳統文人書法的共同特征。而新文人書法,也就是說近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很多的書法家,包括1981年成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很多人開始有意的追求書法藝術,專注這方面事業。所以說,傳統文人書法是水到渠成的,而新文人書法是有意為之的。
在聽眾互動的環節,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字手寫的依賴似乎越來越少,中國的書法藝術會不會消亡?”桂雍認為,這個問題不用擔心,中國書法,特別是藝術性很強的毛筆書法等,近代以來經歷了三次大的沖突,第一次是實用工具的變更,即西方鋼筆圓珠筆的引進,書法的五要素第一就是用筆,如果連主要書寫工具都被改變了,那書法還能不能保存?實踐證明,一百多年以來,書法不但生存下來,而且更加發揚光大。第二次沖突,就是漢字拼音化,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曾有個改革,就是取消文字,走拼音化道路。可中國的歷史之所以幾千年來沒有中斷,這主要得益于漢字。西方很多國家包括古埃及、希臘、巴比倫都走向了文字拼音化的道路,唯獨古老的中國依舊使用漢字。所以拼音化沒有走通,不適合中國。而第三次沖突,就是電腦的出現,其實依然不用擔心,為什么現在國家提倡傳統文化,提倡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因為政府及國家領導人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能丟,漢字更不能丟。所以說,盡管面臨著種種挑戰,中國漢字不但不會消亡,反而會越來越深入人心。
桂雍在最后穿插了一個話題,他認為中國的書法家會逐漸的精英化,現在有很多職業書法家,就是靠寫字為生。在書法圈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人一開始只是個手工藝者,后來因為書法,成了一代大家。所以說書法家以后會逐漸的專業化,有一部分人會將它當做終身的職業。

苗超群與大家分享他的讀書、學習心得
四句話教會你如何讀書
如果關注萬家熱線萬家專欄頻道的朋友,對于苗超群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苗超群是中國吳承恩《西游記》研究會常務會長,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在萬家專欄內正連載他的“超群讀史詩書”系列,每天一個歷史故事,再奉上一首朗朗上口的詩歌,和幾幅優秀書法作品,精巧的結構和有趣有生動的故事內容讓人大呼過癮。此次沙龍,苗超群也來到了沙龍現場,和大家分享了他讀書讀歷史的心得。
苗超群說,他讀書有四句話:把想看的書找到;把找到的書讀完;把讀完的書弄懂;把弄懂的書用上。苗超群和大家介紹了他讀書的一個習慣,就是堅持記筆記,這個習慣他已經保持了30多年,從讀書到工作資料,全部都記錄了下來。
苗超群究竟是怎么讀歷史的?他給大家舉了個例子。苗超群從小就聽說一個詞“好好先生”,但一直不知道這個詞源自哪里,于是就開始了研究學習。后來通過反復的查找,發現這個詞來自三國,是司馬徽的代名詞。可能有些人對于司馬徽還不是了解,但說到他的兩個徒弟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三國里還有一個知名的人物司馬懿,和司馬徽是否有關系呢?通過《三國志》,苗超群又查到,司馬懿被稱為“冢虎”,而姜維是“麒麟”,這下全都齊了,這就說明,司馬徽當時手下掌握了四個人才。司馬懿年齡比諸葛亮、龐統大,能力也比他們強,卻又遲遲未得志。為何司馬懿把龍給了劉備,把鳳給了孫權,卻單單把最有本事的虎留給了曹操。接下來,苗超群又發現,司馬徽和司馬懿是叔侄關系。
通過了司馬徽一個人掌握了這么多其他的故事,苗超群又回到了司馬徽為何叫“好好先生”的問題上。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故事。第一個故事,說司馬徽有個鄰居,老婆死了,想請他讓司馬徽幫幫忙,司馬徽脫口而出“那好啊”,這讓鄰居很是生氣。司馬徽的夫人聽見了,就私下告訴他,人家請你幫忙,你是個文人,說話應當客氣一些,司馬徽又說“夫人很好,夫人說的對。”。第二個故事,說是有個人以為自己的豬丟了,就跑到了司馬徽的家中,說“你家的豬和我家的長得一樣”,司馬徽說,要是一樣你就牽回去吧。那人把豬牽回家之后,發現自己的豬原來還在家中,就把豬又送還給了司馬徽。第三個故事,說是司馬徽家中養蠶,人家到他家中借籮,他隨手就借給了別人,鄰居說他,你們兩家都養蠶,他家要用的你家也要用,你借給別人干什么呢。司馬徽說,他明明知道我要用,卻還開口來借,我不能因為這點事讓他感覺沒有面子。這就是司馬徽“好好先生”稱謂的由來。
“說故事只是其次,想告訴大家的,還是我的一些讀書經驗,我如何記住歷史。”苗超群說。

童加勃為大家分析,電影中歷史的真相與誤讀
電影中歷史的真相與誤讀
在如今這個影像的時代,許多人了解歷史的方式是觀賞影視劇。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為了迎合觀眾,在對于歷史的還原和重現方面很可能添加了演義和夸大的成分,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該怎么看呢?此次沙龍,我們也邀請到了安徽省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童加勃。
童加勃認為,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電影是從不同的領域看待和關照了歷史;其次不管電影發展到什么形態,都來源于歷史,包容了歷史;最后,電影來源于生活,但生活也來源于歷史。
電影中對于歷史的還原和藝術的演義,童加勃舉了幾個例子。《智取威虎山》,大家都知道來源于林海雪原,還有一部樣板戲。而新的《智取威虎山》,取得了6、7億的高票房,并且獲得了1000萬的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獎勵,這是前所未有的成績。用它來和原著以及老電影對比,就會發現,一、白茹和少劍波的情感表現的更加直白,這也符合了現代人的觀念。二、飛機大炮紛紛出現,極大的弘揚了英雄主義。
再看《狼圖騰》,也是取得了1000萬的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獎勵,它描述了大草原上狼與人的斗爭。找了法國導演從另一個角度看大躍進時期,人與狼的關系轉化。它也是存在爭議的,比如說知識青年偷養狼崽,周邊人竟然沒有予以全面的抵制和批判,這就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這也就是為了達到宣揚人道主義的目的,與歷史有所沖突。
還有《大決戰》,該片有意的對某些將領形象進行了冷處理,這就是為了在歷史和藝術中尋找平衡。《小兵張嘎》,當年老電影中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小英雄,而電視劇增加了很多他的平凡之處,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平民英雄。
“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用獨特的視角反映歷史,否則沒有價值;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發現英雄人物身上的精彩和閃光點;國家的政策和觀眾的看法都在標明,不能用調調框框束縛住影視的發展。”童加勃總結到,他認為中國電影如今就弱在了第三點上。

劉國宏為大家解析傳世古畫《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的歷史場景
傳世古畫,一直是反應歷史場景的重要史料之一,安徽省美術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安徽中山畫院常務理事劉國宏在沙龍中,為大家現場分析了《韓熙載夜宴圖》中描繪的歷史場景和這副古畫背后的故事。
《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據中國畫著錄書《宣和書譜》記載,五代時南唐中書舍人韓熙載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官員,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進士第,懂音樂,擅長詩文書畫。工書善畫,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養歌伎,縱情聲色,家里常常云集賓客,時時飲宴,常常酣歌達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權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韓熙載,想用他為相,又不放心。原來,當時國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國勢衰弱,北方強大的后周對南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后主李煜對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們存有二心。有人向后主李煜報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員要去北方籍大臣韓熙載家聚會。后主李煜心存疑惑,為了了解真實情況,于是派顧閎中深夜潛入韓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動情況。回去后,顧閎中根據自己的目識心記,各自繪制了一幅《韓熙載夜宴圖》送給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畫以后,對韓熙載的戒心減少了許多。
劉國宏從三個方面對該畫進行了解讀,首先,他說自己愿相信關于這件作品的傳說是真實的。在反腐倡廉的今天,這就是政法委提供的錄像存證:監視、非常規拍,以便審閱。必須詳確可信,必須有訊息量——正是這高度機密的政治任務,使這幅畫有別于其他宮廷宴飲作品。也就是說,畫這幅畫,“藝術”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真實可信”。一種作者自己也不會料到的“美學”因此被帶進中國美術史。
其次,看古畫要有“歷史的同情”。在當時這不是一件藝術品,而是政治情報。然而就像所有繪畫一樣,當它的功能性、它的第一效果——宗教的、宣傳的、或“政治情報”的性質——被歲月和歷史洗凈、遺忘之后,它的第二效果,即今人所謂觀賞的、審美的、文物性質的……種種功能,逐漸顯示。
最后,中國“長卷畫”是為了敘述。是獨一的創造,西方沒有。西方繪畫是截取一景,將眾多人物的行動納入其間。中國繪畫時間空間的概念是展開的,流動的。同一人物一再出現,如韓熙載就在畫中出現幾次。韓熙載刻畫的最動人:儼然官相,骨子里的頹廢,身居高官,看透官場,才會有那副深沉的頹廢相。他胖身團坐,雙手垂落,目光是在宴樂,同時心事重重。這是非常偉大的細節!顧閎中一定親眼見過這姿勢。周圍的陪伴者也畫得個個傳神。副官?弄臣?親信?門人?還是貴賓?劉國宏相信確有其人,有名有姓。通常這類作品都被畫得很“藝術”,那是另一種好,但這幅畫信息量格外豐富,同類經典中十分罕見,而這些信息與所謂“繪畫性”可能無關。

錢雯帶來主題發言:從文學和正史的關聯看歷史
從文學和正史的關聯看歷史
文學作品,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就是一本對歷史加以演義的文學作品,文學與影視作品一樣,都有渲染和演義的成分。那么我們該如何從文學與正史的關聯間來看歷史?
合肥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后,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錢雯表示,今天我們理解的文學,可說是“五四”以后的概念,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學、小說、戲劇等概念,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在中國古代不同類別的文學體裁中間,“詩”被稱為正宗,例如有《詩經》等。而小說,在古代則被認為是“小道”,小說是歷史、經史的輔義,很多都是道聽途說,傳于街邊巷里的東西。小說也經過了長遠的發展,以前一直以歷史為標桿,要求真實性。包括干寶的《搜神記》,說了許多光怪陸離的東西,在當時也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東西。小說真正反應內心書寫,應該是以唐代傳奇作為分界,之后文人們才開始有意的去著小說。到最后出現了類似《三國演義》這樣的歷史演義小說。“演義”表示說的內容即使是虛構的,卻仍然向整個大的歷史靠攏。
說到正史與小說的關系,錢雯表達了三個想法,第一,歷史小說化,或者說歷史文學化,其實都不是為了歷史,而是為了今天的人。它表達的是一種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用心。例如在“五四”時期,歷史小說化,表達的最好的,應該是魯迅,專門有一個小說集《故事新編》,這就是歷史小說化的代表。他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證歷史,而是對現實的發言,表達對現實的認識、批判等等。包括現在很多網絡穿越文的背后,都是對現實生存的反映,對現實心靈的安慰。
第二,用歷史作為題材來寫小說,在很多時候都要受到歷史的約束。從某些方面來說,歷史是帶有科學性的,它本身就是一個人文學科。正史就是客觀的記錄了歷史的時間、空間、發生事物等等,但是任何的歷史中間都有縫隙,因為文字和現實之間本身就有距離。史實的本身是存在的,但史實是如何造成的,這是由人來解釋的。即使是歷史學家在書寫歷史時,對于歷史為何造成,也存在著想象。而文學、小說與歷史的關系,即它們是在歷史既定的框架之中,把人的形象塑造出來,通過其心理活動,所作所為,做出的對歷史的一種解釋。現在文學界,對于很多穿越小說的抨擊非常厲害,甚至國家教育部也曾下文,表示要對穿越文進行批判。因為穿越文的最主要閱讀人群,大多是青春期的少女,再讀了穿越文之后做了許多傻事。但錢雯卻覺得一些好的穿越文也并不是一無是處。
第三,中國的歷史其實也是存在斷裂的,特別是在“五四”前后,存在巨大的斷裂。在這個時期,小說的生產機制出現了變化。在以前,我國的小說可說是沒有主人公的,而到了“五四”之后,小說開始出現了主人公。以前的小說是從三皇五帝寫起,沿著經史的脈絡,而“五四”之后開始寫“我”,塑造了一個“我”的形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讓歷史穿上了作者的衣服”,所以小說寫到了心里。最大的代表,就是“五四”之后的小說開始有了心里描寫,這就有了“自我”的標示。其中郁達夫的自敘傳小說就是代表。

李翔的朗誦感染了所有在場來賓
從古詩文的誦讀中感悟歷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國家二級播音員,安徽經濟廣播電臺著名主持人李翔的一首朗誦,讓前來參加沙龍的聽眾們聽的如癡如醉。
作為有近30年播音工作經驗的資深播音員,李翔為大家介紹了該如何誦讀古詩文。首先在朗誦古詩詞的時候,要了解這首詩詞的背景,比如這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可謂是膾炙人口。它創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的中秋。當時的蘇軾已經41歲,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想念親人的感情,從詩詞中流露了出來。
此外還需要注意氣息的控制,“大家知道我們常說的‘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的道理是什么嗎?”李翔表示,為什么有的人說話會嘶啞,氣息會比較低,這就是因為沒有用氣。大家在家時,可以多試試聯系氣息,例如一口氣吸到小腹,然后“1、2、3、4……”這樣一口氣的數下去,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鍛煉氣息。
還有就是字音的問題,例如安徽淮河一帶,很多人zi、ci、si和zhi、chi、shi是不分的,而長江一帶有一些人,唇齒音和舌根音是不分的,例如fo與he,還有一些大別山區的人,le、ne是不分的。這是需要克服。
還要注意的,就是朗讀時的停連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掌握不好,朗讀時就沒有感情。此外還有語言色彩的把握,在朗誦中不是聲高就可以,李白的詩歌有種一瀉千里的氣勢,可以用音高來朗誦。但是低沉、凝重、厚重的聲音,往往更能打動人的心。所以說,在朗讀時需要把抑揚頓挫,停連把握好。最后還有詩詞意境的把握,在朗誦時需要進入到詩詞、故事之中,只有自己“進去”了,才能讓別人感受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