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縣剪紙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艷)河北蔚縣剪紙,全縣從業人員3.8萬余人,年產剪紙600多萬套,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4億元……蔚縣剪紙為何能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這是因為當地不僅重視蔚縣剪紙的宣傳推廣和市場化經營,還重視剪紙的藝術創新。
蔚縣剪紙不靠“剪”而靠“刻”
剪紙是中國漢族民間非常普及的一種工藝,在國內眾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都有“剪窗花”的習俗。但是在這眾多的剪紙藝術中,河北蔚縣剪紙則自成一派,堪稱剪紙藝術中的奇葩。蔚縣剪紙是全國目前唯一一種以陰刻為主、重彩點染的剪紙藝術形式。2009年,蔚縣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蔚縣剪紙源于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漢族民間藝術。蔚縣剪紙的制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名為剪紙卻不是“剪”出來的,而是“刻”出來的,蔚縣剪紙吸收了河北武強木版水印窗花以及河北雕刻刺繡花樣等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特色,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逼真,色彩對比強烈,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通過市場化運作拓展生存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苑利稱,與保護文物一樣,要想通過純而又純的“保護”來維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事實上是很難的。單純的保護不但會因資金的匱乏舉步維艱,也很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藏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因此,多數國家都會在不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常傳承的前提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適度的商業化經營或產業化開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能否對其實施“商業性經營”與“產業化開發”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生存”是各個行業之所以存在的先決條件,對于非遺領域來說也不例外。那么能否生存下去、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這是大多非遺項目面臨現實問題,而這一現現實問題與“商業性經營”與“產業化開發”也是密不可分的。近年來,隨著國內對非遺保護與合理利用工作的逐步推進,不少非遺項目在市場化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些非遺項目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在這些走市場的成功案例中,蔚縣剪紙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個非遺項目。當地把非遺剪紙項目推向市場,通過市場化運作,把文化資源轉為文化產業,不僅將蔚縣剪紙遠播國外,還取得了年產值數億元的成績,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緊跟時代潮流保持藝術創新
蔚縣剪紙為何能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這是因為當地不僅重視蔚縣剪紙的宣傳推廣和市場化經營,還重視剪紙的藝術創新。
當下,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劇,伴著棟棟高樓大廈的崛起,“貼窗花”的習俗在不少地方也隨之淡化。對于這一變化,新一代的蔚縣剪紙傳人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應對之計,他們在繼承蔚縣剪紙核心技藝的基礎上,在剪紙的題材、造型和著色等方面進行創新,創作出時代感強的時尚剪紙作品。
蔚縣剪紙傳人高陽稱,不僅要重視剪紙的宣傳推廣,還要對剪紙進行藝術創新,設計出符合時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的剪紙作品。在剪紙作品創新方面,高陽舉例稱,針對年輕人消費群體,可設計制作動漫、卡通人物形象的剪紙作品;而對于現代的居家布置而言,則可從剪紙的題材、造型和著色方面進行創新,設計出便于裝置的裝飾感強的剪紙作品。在高陽看來,沒有市場或市場認可度不高的剪紙作品,這樣的剪紙作品也就沒有生命力,長此以往,此類剪紙藝術也就無從發展了,最后只能被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