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女藝術家們從潘玉良、方君璧、關紫蘭、蔡威廉、丘堤、到孫多慈、唐蘊玉、賀慕群、蕭淑芳,或求學法國,或拜師日本。她們在藝術創作上表現出來的堅守品質、出眾才華以及留下的名構佳作,成為“民國美術”最耐人尋味的注腳。
推翻滿清政府的中華民國建立,等于開始了中華文化復興與現代化的時代,一方面有復歸漢唐的風尚,另一方面是在歐風的影響下進入文化變革的時代,許多的人放棄傳統的國畫而用西畫作畫,帶有天然的東方風格,與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野獸主義風格合拍,開始中國油畫的早期時代或者不算郞世寧的皇家畫風,開始中國油畫的民間藝術流風興起時代,早期的畫人充滿了少年中國的朝氣,又是在不斷爭取自由藝術環境而創造美的藝術品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民國油畫與月份牌民間廣告藝術是同時而并行,發揮各自的影響力。陳丹青以為民國油畫不成熟是一場春夢,但中國的少年油畫的稚氣并不掩其先行者的光輝,為中華藝術史留下一段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悲喜交欣的藝術歷史。在悲喜交欣的民國時代,出現一批杰出的女性畫家,她們是美的創造者,中國早期油畫的貢獻者,同時這些畫家麗質溫馨,總生出一半明媚一半憂傷的風流韻事來,給她們的藝術帶來一種浪漫曖昧的情調,增添藝術的感染力與影響力,下面對那些女性畫家一一道來:
李青萍
李青萍(1911--2004),湖北江陵人,南洋歸僑,民國油畫的一朵嬌娜,長于潑彩油畫,從中國畫潑墨、西畫的現代風潮、印度的古潑彩畫中得益并融會于自己畫中,有獨特的藝術見底,一生坎坷,戰前戰后均被關押,戰后不公長達三十多年,幾為遺忘,一生不嫁,全力獻給藝術。圖為徐悲鴻素描畫《李青萍像》。李青萍是中國現代潑彩油畫的先驅,能夠在不寬松的環境堅持自己的藝術個性,象特工一樣畫著抽象畫,是難能可貴的,其畫之視覺振撼不亞于趙無極、朱德群等人,惜在當時環境,不為人重視,文革后方為人重新發現,而這時,中國現代藝術重演了西方現代浪潮(八十年代中現代浪潮),那其實在民國時代的畫人早就經歷過了。李青萍的畫是在南洋時從一位印度畫師的潑彩畫中啟發而來,其畫任筆為體不著痕跡,色彩充滿夢幻的感覺,展示自己內心的激情與幻想,其形或如天邊之層云,或如海底之迷宮,無象而想象的空間廣闊,或者是心的云霞與浪花,無情的現實使她淡然相對世上一切,心中只有美麗的夢想,一有機會,傾入紙或布上。有人說李青萍終身不嫁是因為徐悲鴻,也許是也許不是,但如果是因為藝術,那是絕對正確,她畫的徐悲鴻象老毛一般高大偉岸,可見其心中的位置,或者徐只是藝術的化身,一個夢想,不可觸及的夢。但那是她的精神支柱,故其歷次風浪而不倒,藝術追求而不息,齊白石、劉海粟等人都是她的藝術友人,或者是恩師。
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安徽桐城人。因為電影《畫魂》,潘玉良為大陸人熟悉,其人從青樓女子成為杰出的畫人,本身充滿傳奇色彩,為人關注。潘玉良早年留學巴黎,并長居那里,一生所繪作品在其逝后送回安徽,當是時也,國人尚不知其畫之價值,后來才漸漸領悟其中西合壁的藝術感染力。圖為潘玉良《自畫像》潘玉良作品不論是油畫與水墨,均是雍容華貴,大氣渾樸的氣象,其畫充滿溫情與燦爛的胸襟,其人一生坎坷,畫卻帶給人以愉悅,她的水墨作品,用傳統線描滲以西畫之法,有一種雕塑感,靈動生活,質感極強,油畫卻是借鑒中國畫之法,強調線的作用,空靈生動,色彩富麗,筆觸隱隱迷蒙而張揚出其強烈之個性。潘玉良《扇舞》欣賞,此畫有濃郁的中國民間藝術風味,形象稍許變形夸張,一正一反,一濃一淡,一紅一綠,畫面處理極富哲理,展示出恢諧歡快的氣氛,有一種極引人的愉悅感。
關紫蘭
民國麗人關紫蘭(1903--1986)廣東南海人,先師洪野,后師陳抱一,留學日本,并多次在日展示作品,其畫風得力于野獸派,融合其它,亦不失東方韻味,作品華美清秀,用筆奔放,境界堅實恢宏,在日本時隨世界藝術之潮流,其畫中充滿現代浪漫風尚,其人在日本有高的知名度。風景畫多江南之景,有塞尚痕跡。她的風景有明顯的印象派風尚,近于塞尚畫風,卻有濃郁的東方韻味。關紫蘭人像受馬蒂斯影響較深,但融合了其它各家,如此幅作品,即有馬氏色彩之華麗,亦具塞尚之質感,其逝時在八六年,此時大陸正是現代之風興起之時,大部分人哪知民國的一些畫人,早就與世界的藝術潮流同步,而且成績不俗。
唐蘊玉
唐蘊玉(1906--1967)江蘇吳江人,長居上海,是與潘玉良齊名的早期油畫“雙玉”女性畫家,先后東渡日本,留學法國,游歷世界,二七年就在國內辦個展,與王濟遠潘玉良等創藝苑,其畫受當是前后印象派的影響,長于人像與風景,構圖新穎,色彩雅致,筆觸沉靜,其人視野胸襟廣闊,畫中亦流露不凡的氣度。唐蘊玉《瓶花》欣賞。此畫風較為寫實,筆觸沉靜且雄放,色彩淡雅,畫中氣質顯出雍容華貴。唐蘊玉民國時名聲顯著,晚年居美國,故被人遺忘。
方君璧
方君璧(1898--1986)福建人,黃花崗七十二英烈方聲洞胞妹,早年留學法國,1924年《吹笛女》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長于油畫與水墨,融會中西,49年后去法國后定居美國。方君璧油畫功底深厚,風格傾向寫實,國畫則與潘玉良一樣,融會中西之法,色彩典麗爽朗。
丘堤
丘堤(1906--1958)原名丘碧珍,福建人,東渡日本,受后期印象派的影響,歸國后參加決瀾社,并獲唯一的決瀾社獎,獲獎作品《瓶花》把花畫成綠色,把葉繪成紅色,具有前衛的藝術意識。義賣布娃娃捐贈抗日,并在難苦的條件下堅持作畫,其畫大部分有戰亂和文革動亂中散失,作品僅存二十幅,一幅雙面油畫。
孫多慈
民國的畫人有太多的風流遺韻。一半是明媚,一半是憂傷。那種小資的情調遠非當今少男少女能夠體味的,圖中孫多慈的油畫自畫像。孫多慈(1913-1975)安微壽縣人,少具天才,為徐悲鴻賞識,并有一段刻骨的師生戀,后嫁他人,戰后去臺灣,其早年出版個人素描集,由大詩人美學家宗白華作序,長于風景人物。孫多慈作品《姐妹》是一幅色調清新,構圖得體的一幅油畫作品,畫面透出濃濃的稚氣,一幅充滿童心的情境。四個小姐妹在玩家家游戲,照顧一個玩具嬰兒,技巧也許不太成熟,卻與內容相表里。畫面表達一種愛心與童貞,與當時紛紜的世界形成對比。孫多慈作品欣賞。此水墨畫喜鵲受其師徐悲鴻影響。差可仿佛。
說民國油畫春夢一場未必中肯,凡高三十七而逝,可是春夢一場,以蘇式畫匠風或美式寫實風衡量現代風尚之油畫不妥,民國油畫是現代中國油畫的青年也是難以超越的一個時段,自由的藝術環境(指心態)才是藝術振興之原因。那時的畫人幾乎是與世界大師們同步。如同上海月份牌的廣告藝術,當時的摩登時尚與世界同步一般,如李歐梵說的“中國的世界主義”,是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影響下的全新的藝術實踐,用的西洋手段而所圖之景之情基本是中國的景色與意境為旨歸, 實際上后來官方提油畫民族化的開始,只不過在自由的狀態下發生。行政干涉藝術活動過頭時,藝術的流派風格實際便出現中斷虛脫狀態,使百花齊放的良好愿望無法實現,也是文化活動的一個教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