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范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范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范寬對后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其中,依作品性質,展覽可分為三個部分:“《溪山行旅圖》的傳續”、“范寬的傳稱作品”與“范寬畫風的影響”。其中,臺北故宮藏限展精品《溪山行旅圖》由7月1日展至8月13日,《臨流獨坐圖》由8月14日展至9月29日,分前、后兩期展出,難得一見。

范寬《溪山行旅圖》
范寬(約950-1031間)是北宋的山水畫大師,籍貫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字中立,一說名中正,字中立,因個性溫厚,卓有大度,關中人習稱性緩為寬,故名。其畫初學李成(916-967)、荊浩(10世紀),后因長年觀察自然以造化為師,而獨創一家面貌。范寬的影響串連了明、清兩代畫家,在明清時期文人畫家的作品中不難發現題“仿范寬”、“法范華原”、“擬范中立”者為數眾多。即使到清末、民國時期,猶不時有人在作品題跋中提及范寬,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范寬《雪山蕭寺圖》
本次展覽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這是臺北故宮首次單獨并深入的展示及回顧北宋以降范寬式山水畫的藝術表現與脈絡。本展策展人、臺北故宮書畫處處長劉芳如介紹到,本次“典范與流傳”特展選擇了多件范寬真跡、傳承作品、繼范寬之后歷代畫家的同名摹作,以及學習范寬“雨點皴”、“礬頭密林”等技法的名家作品,系統地梳理了范寬風格的傳續脈絡。
《溪山行旅圖》采三段式構圖,近景為下方居中的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為占畫面一半以上的高聳巨山。巧妙地藉助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旅人隊伍。用筆上全幅以方折墨線勾勒輪廓,再借短簇如雨點般的皴筆,模擬土石質感。范寬在北宋文人畫未成熟之際,長年觀察真實自然,由深刻的體悟與感知形成了獨特的巨碑式構圖,畫中龐大的山體與行旅驢隊形成強烈對比,“雨點皴”技法則表現出山石的真實感,展現了懾人的雄壯氣勢。
范寬《臨流獨坐圖》
另一單元“范寬的傳稱作品”所展示的《臨流獨坐圖》中,主峰居中聳立、山頭點簇密林等特質,明顯溯源自《溪山行旅圖》,但山石的用筆由“雨點皴”轉化為側鋒砍斫,再佐以濕墨染暈,儼然具備“小斧劈皴”的概念。劉芳如表示,《臨流獨坐圖》雖非范寬之真跡,但筆法儼然受范寬之影響,一脈相承,并歸為限展精品,成作年代應更近于南北宋之間的李唐。
第三單元“范寬畫風的影響”串連了明、清兩代畫家沈周、文徵明、藍瑛、王時敏、王鑒、王翬、唐岱、周鯤等人的作品,在作品中不難發現題“仿范寬”、“法范華原”、“擬范中立”者為數眾多,也可理解范寬在后世畫家心目中的典范地位。劉芳如強調,即使到清末、民國時期,猶不時有人在作品題跋中提及范寬,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范寬《行旅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