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興福寺碑》(局部)

圖二: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局部)
順 之
《興福寺碑》也稱《半截碑》(局部見圖一),為興福寺僧大雅集王羲之行書,存三十五行,每行二十三四字不等。此碑與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一同被視為唐代集王書碑刻精品。
王羲之帖在唐朝以后便難見真跡。據傳,《興福寺碑》于晚明萬歷年間在陜西被發現,是當時可據以研習王羲之書法的最新材料。八大山人得其拓本極其興奮。八大山人這件《臨〈興福寺碑〉》冊頁(局部見圖二),是八大山人書法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己卯年(1699)書寫此冊時,八大山人的書體風格已經形成,所書在字形上看,仍是八大山人晚年書法的面目,而晉人書法之氣質卻蘊藏于內。正因為此,歷代許多研究八大山人書法或王羲之書法者,都將此冊與原碑對照,從中得到某種啟發。
與《興福寺碑》原碑對照,八大山人此作有兩個鮮明特征:一是運筆短促含蓄,蒼勁古樸。用筆中沒有描頭畫角的刻意做作,不求外在的形似,只臨內在的氣韻,這與晉人書法尚韻的真諦恰好契合。二是墨色富有變化,突出書寫性,神采躍然紙上。用墨枯濕、濃淡,一派自然,美不勝收,與原碑相比,更加有血有肉,生動活潑。
臨帖是學書的不二法門。初學者必須與原帖形似,不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所謂“入帖”要深。凡是想在書法上有所建樹者,又要走“出帖”這條路,以形成自己成熟的藝術風格。筆者曾見明代王鐸、當代啟功等許多書法大家臨寫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臨本,均為意臨,不求形似,帶有各自的書風,但均有原碑的風神。筆者以為,多看名家臨本,對書法愛好者臨帖應大有裨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