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歲的張家榮在莫言文學館留影

手抄本《紅高粱》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孫冰潔 文/圖
66歲的張家榮在過去的一年里干了一件足夠“瘋狂”的事。他用了307天、29斤墨水、幾十只毛筆,最終手抄完一部30萬字的《紅高粱》。寫完后,家人幫他把寫完的卷子量了量,一共1630米。張家榮將它分成了20卷,每一卷大約100米,在其位于市北區樺川路附近的家中,幾十摞卷子占滿了大半個房間。
不久前,高密的莫言文學館負責人得知了這件事后,通知了遠在北京的莫言先生,如今這一“業余”書法作品,即將入藏莫言文學館,作為館藏作品。
張家榮穿著一身中式馬褂,蓄著長長的胡子,須發盡白,但精神矍鑠,乍一看上去,頗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談到這兒,老爺子呵呵一笑,自言或許這和多年研習書法有點關系。
退休前,他是青島某工廠的司機。從10歲開始學習書法,這一愛好持續了一生。
說起抄寫《紅高粱》的緣起,張家榮說,是想為抗戰勝利70周年做點事。“我之前也看過不少抗日小說,老友們說可以將一部抗日題材的書籍寫成書法作品展示給大家。”張家榮說,在其所看過的抗日題材小說中,莫言的《紅高粱》一直烙在他的腦子里。
2014年7月7日,正值青島盛夏,夜幕降臨,人們在外消暑納涼時,張家榮在一間狹小的房間內,鋪開了宣紙,兌好墨汁,開始了《紅高粱》的手抄工作。
為了找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他另覓了一處條件簡陋的小屋作為工作室,一張書桌、幾摞宣紙,十幾斤墨水,以及幾瓶二鍋頭,就是寫字時的全部家當。
“開始是一天寫800個字,想一年之內寫完,但寫的過程中發現根本就寫不了那么多。”一部《紅高粱》逾三十萬字,他起初每天一大早五六點鐘起床就開始寫,一直寫到晚上。很快他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不適,最嚴重的時候,胳膊都抬不起來。
“7月8日,800字,手疼,抄至此處”。翻看著張家榮案頭那本已經被翻了無數次的《紅高粱》,記者不時能發現用鉛筆手寫的字跡,以及書中的折頁。張家榮告訴記者,每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他就會做個標記,寫下幾句感受。
張家榮的字體,大大小小錯落交雜,令人眼花繚亂,筆觸時粗時細,張家榮笑言,自己是“刻意為之”。
“我是帶著情緒來寫的,是跟作品的情感結合在一起的,有時候讀到憤怒處,字體就加粗加大,突出我當時的感受。”
為了能夠更深刻地了解 《紅高粱》這部作品,今年1月,張家榮自費前往莫言故里。這次走訪讓他有機會結識了莫言的家人,聽他們講述了高密東北鄉的往事。
5月14日,對于張家榮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他寫完了整部《紅高粱》的最后一個字。
“我們覺得這件事表達了一個普通市民樸素的情感,對文學的憧憬、對民族抗日的關注,很令人尊敬。”在談及收藏張家榮作品的初衷時,莫言文學館秘書長毛維杰這樣告訴記者。
得悉作品將被收藏后,老爺子在高興之余又有些犯愁,“怎么運過去呢,別被磕著碰著了。”看著一屋子“寶貝”,張家榮感嘆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