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一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說,“計算不再與計算機有關,它將決定我們的生存”。在這場新技術革命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書法藝術經受著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沖擊與考驗。有觀點認為,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筆墨紙硯這種古老的書寫方式沒有存在的價值,書法應該退出歷史舞臺。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阿瑟·丹托有關“藝術終結論”的論斷,難道數字化之于書法的意義就是要宣告它的終結?
數字化:向書法的實用性說再見
從中國古代書法史的發展嬗變來看,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兼而有之,而以實用性為“第一要義”。作為古代社會最主要的書寫工具,毛筆與古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公務、記錄、交流、唱和,毛筆須臾不離,實現交流傳達、記載信息、文以載道的目的。同時,書體演變的歷史也與實用密不可分??淘邶敿撰F骨上的甲骨文、煉鑄于青銅器上的金文、書寫在竹木之上的簡牘、刻在石頭上的隸書、寫在絹上的行草書、寫在紙上的楷書,書寫載體的不同、速度加快、連續性加強使它們呈現不同的風格,而這些都源于日常實用的需要。從內容來看,無論是卜辭、銘文,還是碑記、尺牘,出發點都是滿足實用。即使是被后人奉為“天下三大行書”的《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也都是在實用中產生的。它們首先注重傳達文本內容,其次因為書法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矚目。說到古代書法的藝術性,魏晉時期“人的自覺”帶來了“藝術自覺”,書法的藝術性得以凸顯。于是,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書法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一面是科舉制中“身、言、書、判”的要求,明確了書法的好壞成為進仕的重要指標,強化了書法的實用性;另一面是魏晉直至清末,書法藝術呈現出異彩紛呈的風格與面貌,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書家與經典之作。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書法命運的轉折點。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中國今后的文字問題》一文,開啟了漢字拼音化的濫觴。該文受到胡適、魯迅等人的支持,由此直至上世紀70年代,漢語拉丁化的聲音一直沒有消歇。中國書法因此受到極大傷害,在實用化籠罩下,人們談論書法不是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而是從寫字規范化的角度出發,書法的審美性消失殆盡,實用性被空前放大。這一現象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伴隨各級書法組織成立、各類書法活動興起,才得以好轉。
近30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數字化時代到來,電腦普及、無紙化辦公,大數據、云計算、APP徹底革新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為適應快節奏要求,短信交流、語音聊天、視頻通話代替了昔日的鴻雁傳書,微博、微信成為人與人溝通的主要媒介。在這個全民“微時代”,硬筆幾乎無用武之地,毛筆的境遇就更加尷尬,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逐漸淡出社會生活的實用之需。顯然,與古代社會不同,在數字化飛速前進的時代,從實用層面而言,中國書法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數字化:給書法插上科技的雙翼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說,不同的媒介對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書面媒介影響視覺,使人的感知成線狀結構;視聽媒介影響觸覺,使人的感知成三維結構;而電子媒介作為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把人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機體。的確,數字化時代徹底顛覆書法學習、審美、接受的習慣,改變舊有的視聽感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書法家及其群體置身于神奇的互聯網中。
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催生各類書法網站、數據庫與軟件的問世,這大大提高了書法學習效率與進程。舉例來說,傳統地比照字帖進行臨摹有了新的方法。高科技的發展讓“唐代鉤摹”“宋代刻帖”“近代珂羅印刷、影印技術”汗顏,只需打開電腦,古代經典書作的高清大圖便映入眼簾。如果還不覺得過癮,點擊鼠標,局部放大讓每個細節逼真呈現。古代藝術經典的神秘面紗終被揭開,“舊時王謝善法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書法網站上的教學講座、創作視頻、網絡書展,讓書友足不出戶便可領略名師風采、私淑名家技法、欣賞同道新作;還可在網上社區、qq群、微信群,一對一、一對多暢談書藝、交流心得。這種打破時空阻隔、便捷而高效的學習交流方式,深得書友喜愛。書法類數據庫更為書友深入學習提供便利,以字庫為主的數據庫,可實時檢索任意字,滿足創作作品之需;以古代書論為主的數據庫,可根據關鍵詞進行檢索,為書法史論研究者提供便利。另外,通過書法軟件的研發給傳統的書法藝術插上科技的雙翼。使用者只需輸入創作素材,并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書家風格,軟件將在字庫中自動提取已有字形,組合未收入的字形,最終形成一幅類似名家風格的作品。
另一方面,互聯網深刻改變著書法接受的模式。在古代,書法生產(創作)與書法消費直接發生關系。那時書法消費有固定的對象,如親朋好友、街坊鄰里或其生活圈的其他人,這是相對封閉狹小的群體。而現代書法消費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個群體中,各種文化素質、各種職業身份、各種審美觀念的人都有,互聯網成了匯聚消費者的主要平臺。據了解,各類大型書法類網站一般都具有交易功能,近兩年隨著微信具有了支付功能,便成為書法作品交易的又一重要平臺。電商的涉入使藝術品交易逐漸開拓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易模式,這極大拓寬了書法的受眾人群。
總之,新時代、新科技對書法藝術廣泛介入,為當代書法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對拓展書家視野、促進書家交流、提高書家素養、拓展書家知名度與美譽度都起到了前所未及的效果,這是古代書家所望塵莫及的幸事。
數字化:讓書法的藝術性更純粹
上文梳理從古至今書法藝術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關系,從二者兼而有之到注重實用性,再到今天實用性的消失。這一變化引發了書法界一大批有識之士的扼腕嘆息,甚至有人認為這一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其實,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大可不必過分擔心憂慮。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樂觀接受新鮮事物,順勢而為、應時而動才是應有的態度。公允地說,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書法擺脫實用觀念的束縛,為書法的藝術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這對書法事業的發展未嘗不是件好事。
因為與漢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古往今來,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含混不清,長期以來書法等同于寫字,更有甚者“書法是否是藝術”曾受到嚴重質疑。數字化革命讓書法徹底擺脫實用性與藝術性兼有的狀態。它與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戲劇、曲藝等姊妹藝術一樣,成為獨立而純粹的藝術,應該按照自身審美規律發展,回歸藝術本體。書法是什么?蔡邕說:“書者,散也”;揚雄說:“書為心畫”;王羲之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齊,便不是書”;孫過庭說:“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張懷瓘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古人尚在一兩千年前,在書法實用性為主的時代,對書法本體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我們難道不該為捍衛書法本體鼓與呼?
數字化通過科技手段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但書法藝術的真正繁榮不能依賴一臺電腦、一個鼠標、一個軟件來實現。運用數字化手段可以制作大批量的類書法產品,但它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創作。畢竟科學與藝術之間存在差異,切不可一味夸大數字化的益處,而脫離書法藝術本體的訴求。因此,尊重書法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弘揚原創、堅守傳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藝術的魅力在于抒情寫意,表達人類對美的追求。就書法而言,“書者揮毫以寄意,觀者賞之以動情”。蔡邕說,“唯筆軟而奇怪生焉”,毛筆在運動中,提按使轉產生生動的變化,表達書者或激越、或從容、或奔放、或悲憤的豐富情感??茨屈c畫的粗細方圓、輕重快慢,結體的大小正側、離合斷續,墨色的枯濕濃淡、潤燥虛實,章法的起伏跌宕、空白疏密,觀者體會其中豐富的節奏變化與對比組合的關系,感受經過書家藝術化后的審美情感,與書者的內心世界進行溝通交流。這才是書法藝術的真諦所在。于是,一面堅守書法本體,一面善用科技創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實現科技為藝術所用,便是數字化時代對書法發展最大的回報。
我們理應感謝數字化的時代,它讓書法擺脫實用的羈絆,獲得前所未有的藝術自覺。作為承載中華傳統文脈與國人審美精神的書法藝術不會因為科技的飛躍而終結。它將與其他藝術門類共同來表達人類情感、展現人類對真善美的訴求,與促進時代進步、革新人類生活的科學,雙峰并峙,各美其美。(白銳)
數字化將帶來書法藝術的終結時代嗎
數字化將帶來書法藝術的終結時代嗎
數字化將帶來書法藝術的終結時代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