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舉辦的首屆“央美畢業季”近期成為業內熱議的焦點,畢業季是以往央美本科畢業展在概念上的一次升級,同時將以往不同時段的各院系的畢業展集中呈現,并呈現了一個絢爛的開幕之夜。在以全新姿態打造畢業季品牌的同時,也向校外的觀眾、藏家、藝術品經紀人、畫廊主呈現了更為開放的姿態。
“本科生展肯定要比研究生展強很多”,這句話似乎是多年關注各個美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展后的經驗之談。從基礎到專業的系統學習訓練,讓本科畢業生自然有著在外界看來更為苗正根紅的美院血統。對大多數經常看展覽的業內人士來說,更期待在畢業展上看到一些有別于商業畫廊市場化的創作,一些更質樸、更大膽、更生猛的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姿態下的創作。然而自打有了藝術市場以來,其效應便不可抵擋地滲透到行業內的各個角落,藝術院校里也無法避免。不可能為了避免市場可能引起學生創作上的效仿而讓學校更封閉,但相對于早先直白的風格模仿,在這個觀念先行的時代,多數畢業展上的作品似乎都在試圖闡釋自己創作背后的種種觀念,加以各種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與對裝置這一概念熟練的把握,相對于研究生畢業展帶有過多指導老師的影子,本科畢業展則呈現出更加豐富、繽紛多元的創作面貌,只是仍有不少作品會讓觀眾覺得,在一個學生剛完成大學的課程,還沒有深入生活具有一定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的時候,讓他試圖去創作一件具有深厚創作背景觀念的作品是不是有些太勉為其難了?
學校早已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版畫系副教授康劍飛回憶起自己1993年在美院學習時的經歷,老師同學都吃住在學校,是一種集體生活的狀態,也沒有對藝術家身份的界定,畢業后也都有不止一個機會的工作選擇。但與當年沒有外界干擾的,也較為封閉的學習生活相比,現在縱然有了大量的擴招,并且藝術市場的干擾也擺在每個人的面前,基數變大并沒有導致相應比例的藝術家數量,而美院也逐漸從一個精英式的教育轉為一個普及性的教育。社會上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藝術家,而需要更多帶有藝術氣質的,帶有藝術修養的人員,可以從事各個行業。
而在藝術院校內外的“圍城現象”近乎為一個偽命題之后,與其讓年輕的創作者們在其還未定型的時候過早受到外界干擾,主動向他們介紹一些客觀良性的來自外界、學術甚至包括市場的例子,似乎顯得更有積極意義。已經舉辦4屆的“芭莎藝術校園行”便是以每年全國高校巡回講座的方式,邀請策展人、藝術家來講自己的從業經歷以及在與學生同齡時在創作和生活上的困惑,并分享自己解決與克服的經驗。芭莎藝術主編孫國勝認為,請行業內知名人士走進校園,這是另一種教育的模式,希望學生能更加了解外面的社會,也感受藝術家除創作之外的綜合能力,避免在單一學院體系下出現一個模子的創作,也給學生們對于外面世界的好奇帶去了一個積極的引導方向。
對于青年藝術家資源的嗅覺是每個畫廊主都必須具備的,美院畢業季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畫廊的星探和獵頭們尋寶的地方,但似乎與康劍飛前文所說的一樣,藝術生每年的人數在增多,但從畢業創作來看,每年的尖子就是那么些人。致力于關注國內青年藝術家成長發展的常青藤計劃發起人姜大方對此有著自己的見解。市場中30歲和往后一直到60歲的藝術家,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許多“60后”、“70后”的藝術家在剛出道時,正值國內藝術市場的成型時期,市場卻沒有隨著年輕人的入場而呈現相應的幾何型正增長,留給年輕藝術家的空間一直很有限,社會留給藝術家的容忍度也沒有那么高,這種情況下需要青年藝術家自己有著更強的本體生存能力。北京商報記者 周曉
從央美畢業季看學院創作圍城現象
從央美畢業季看學院創作圍城現象
從央美畢業季看學院創作圍城現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